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液塑限含水率高、塑性指数大是粉质粘土所具有的特点。当粉质粘土用于北方地区铁路路基时,其压实质量对将来防止冻胀病害的发生以及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包兰线的粉质粘土用于铁路路基时进行的填筑工艺试验,对碾压机械、填料的含水率、虚铺厚度、碾压工艺等参数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施工时的最佳含水率要求接近填料的最优含水率,当超过最优含水率较多时难以压实;合理的虚铺厚度为30~35 cm;26T压路机吨位过大,不宜用于粉质粘土路基的填筑碾压,对于20 T压路机,合理的碾压工艺为1静+1弱+4~5强+1静;当填土的碾压质量较差时,K30值的应力—沉降量曲线形状呈"S"形。  相似文献   

2.
以某高填方场地形成工程为例,对高填方场地填筑压实的特点以及冲击碾压技术进行说明。进行现场冲击碾压填筑试验,对虚铺厚度、碾压遍数与沉降量和压实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基于试验结果确定填筑体分层回填冲击碾压施工方案,检测结果表明,分层冲击碾压处理后,填筑地基的压实度、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
基于弱膨胀土路基碾压现场试验,选用现场实测的45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碾压遍数与含水率、松铺厚度、压实度的关系,深入研究弱膨胀土路基压实需要的碾压遍数。结果表明:施工含水率在3%左右时,对所需碾压遍数几乎没有影响;松铺厚度太厚导致土层下部达不到压实要求,太薄则影响压实效率;一定碾压遍数范围内,压实度随着碾压遍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值。弱膨胀土路基碾压遍数与填料含水率、松铺厚度、压实度之间的关系,可采用多元非线性模型表示,此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高,F检验回归显著;预测值与实际值较吻合,回代正确率为93.3%。  相似文献   

4.
王廷伟 《山西建筑》2010,36(30):294-295
针对甘肃武威地区的粉质粘土用于路基时进行了填筑工艺试验,对填料的含水率、虚铺厚度、碾压工艺等参数进行了试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施工时的最佳含水率要求接近填料的最优含水率,当超过最优含水率较大时难以压实;合理的虚铺厚度为30cm--35cm;对于20t压路机,合理的碾压工艺为1静+1弱+(4-5)强+1静。  相似文献   

5.
田艳华 《山西建筑》2014,(33):146-147
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不当,易发生路基沉陷、路基陷穴、边坡破坏等病害的缺陷,通过试验段路基填筑工艺试验,分析研究了采用湿陷性黄土填料分层填筑路基过程中,松铺厚度、碾压遍数与路基压实度之间的关系,据此制定了最佳施工方案,以达到提高路基质量,减少后期路基病害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龚清安 《山西建筑》2009,35(29):278-279
针对在路基施工中如何控制好路基的基床填筑质量,在试验室得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的基础上,控制填料级配及粒径、虚铺厚度,并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得到客运专线验收指标和碾压遍数的关系,以指导后续大面积施工。  相似文献   

7.
主要阐述了某高速公路路基试验段施工准备、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施工检测、施工总结等内容,在路基填筑过程中重点要做好填料摊铺、含水量控制、碾压、压实度检测等关键工作,通过试验段施工获得了适宜的机械组合和人员组合方式,填方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的松铺厚度、压实系数、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等,最终确定出93%、94%及96%区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参数,以此指导大面积路基填筑施工。  相似文献   

8.
王叶松 《安徽建筑》2005,12(1):86-87,92
本文选取清黄高速公路进行了不同虚铺厚度路基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试验研究,提出了虚铺厚度、冲压遍数、冲压沉降率(单级沉降量)、填料最大粒径等施工控制参数,确定了不同虚铺厚度填料相应的最佳碾压遍数,建议施工控制以沉降率为主。  相似文献   

9.
姜炜  周志军  张永杰 《山西建筑》2005,31(6):205-207
针对高速公路采用冲击压实技术压实土石混填路基的问题,选取试验段进行了不同虚铺厚度路基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试验研究,提出了虚铺厚度、冲压遍数、冲压沉降率(单级沉降量)、填料最大粒径等施工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在粗粒土高填方工程中冲击碾压联合满夯进行分层填筑压实的效果,首先开展强夯与冲击碾压专项试验,获得两种压实方法的施工参数,然后在试验区进行冲碾联合强夯分层填筑压实施工,并对填筑效果进行检测。开展强夯专项试验,由单点夯试验确定了强夯最佳击数,通过进行取消满夯试验,获得了不同施工流程的施工效果;开展冲碾专项试验,通过干密度、固体体积率、碾压沉降量检测确定了不同虚铺料厚度、不同碾压遍数下的冲碾效果。在试验区联合使用两种工法进行分层填筑压实,结果表明:工程施工进度快,无论强夯处理层还是冲碾处理层都能达到设计要求,整个填筑体的压实质量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粉砂土路基施工成型难的问题,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粉砂土地区铺筑了试验路,研究选择适用于粉砂土路基施工的振动压路机和压实厚度,并对封层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粉砂土路基施工,小吨位的振动压路机难以满足压实质量要求,建议采用18吨以上的振动压路机;对于YZ18的大吨位振动压路机,30cm的压实厚度最为合理;在粉砂土路基顶面40cm范围内,铺筑黏土或无机结合料等材料做封层处理,能够满足质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千年 《四川建材》2022,(1):175-177
将煤矸石作为市政道路路基填料的一部分,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减小环境污染.首先通过室内试验得到煤矸石的物理力学特性,然后利用现场试验段试验,对不同碾压方式及碾压遍数条件下,煤矸石路基的累计沉降值及压实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煤矸石的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路基填料条件;②煤矸石路基随着碾压遍数的增加,累计沉降值先快速增加,然后...  相似文献   

13.
依托实际工程,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分层建立高速公路粉质粘土路段路基模型;通过在路基模型顶面施加1次动力荷载和施加不同次数动力荷载,对路基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冲击作用下动应力、竖向位移沿深度和径向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冲击轮冲击路基表面破坏土体结构,从而使路基土体密实,冲击碾压加固路基效果显著;土体中加固区近似为椭球体,其剖面为椭圆形;土体中动应力、竖向位移沿径向的衰减速度大于竖向的衰减速度,径向的影响宽度小于竖向影响深度;当冲击压路机保持正常的工作速度12 km·h-1,路基填筑高度为1 m时,冲击碾压次数宜在20次左右。  相似文献   

14.
刘俊义 《山西建筑》2014,(32):152-153
结合土壤的压实特性,从机械选择、铺层厚度、含水量控制、碾压速度和遍数等方面对土质路基的压实技术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路基的压实标准及检验方法,以确保土质路基的整体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满足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国栋  羌鑫梁  严后军  李伟 《施工技术》2012,41(1):50-52,58
冲击碾压在提高地基强度、稳定性和均匀性、减少工后沉降、防止不均匀沉陷等方面都远远优于静碾压和振动碾压.由于冲击碾压具有较高的冲击能,会引起一定范围内土体的振动,从而可能造成距施工现场较近的建(构)筑物受损.结合苏州软土地区冲击碾压项目,对邻近PHC桩的冲击碾压施工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冲击碾压施工的影响深度≤2m;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PHC桩桩顶水平位移主要在冲击碾压施工20遍内产生;PHC桩低应变动测的结果显示25kJ冲击碾压对桩顶埋深为1m以上的PHC桩桩身质量并无破坏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邢春焕 《山西建筑》2008,34(13):293-294
针对神朔铁路工程的重难点,结合风积沙路基填筑特殊的施工环境条件,阐述了风积沙路基的填筑工序和施工工艺,指出采用洒水加振动压路机碾压的风积沙路基填筑施工工艺,解决了风积沙路基压实困难的问题,保证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陈坤  张淑真 《山西建筑》2014,(23):199-201
结合已完工的某时速200 km电气化铁路复线工程的路基工程填筑施工过程,对用于路基的粉土填料采用掺入水泥改良的工程措施,并对比了不同碾压方式的实际压实效果,以期为粉土改良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堆山造景工程填筑体压实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栋 《工程勘察》2014,(1):21-24,35
随着城市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建筑垃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形成了较大的污染。建筑垃圾堆山造景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新课题,是有效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的新方法。根据大面积堆山造景工程填筑体回填压实施工的特点,堆山填土一般可选用振动碾压、冲击碾压、强夯压实工艺。本文以镇江市某堆山造景工程为例,对大面积堆山造景工程填筑体压实工艺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分层强夯与分层碾压相比,具有对填料粒径和含水率要求低、填筑压实施工效率高等优势,并且由于填料中粗颗粒料的掺入和夯点墩体对滑动面的分隔、锁紧作用,分层强夯更加有利于填筑山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李书挠 《山西建筑》2012,38(29):174-175
简要介绍了强夯法在公路路基中应用的发展历程。结合工程,给出采用强夯法治理施工及工后沉降等的施工方案,经检测,路基填土压实度能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工后监测结果显示,强夯后的路基在工后一个月的沉降已经趋于稳定,表明强夯法在治理高填方路基的沉降上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