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中针对大运河沿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以大运河沧州段沿线4 km范围为研究区,利用2014,2018和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RSEI模型评价的生态环境数据,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2020年间,大运河沧州段沿线4 km范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和建设用地,两者占比达95%以上,大运河沿线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SEI整体呈降低趋势,降幅达9.5%,林地、草地对生态环境有积极的贡献,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有消极贡献;至2020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极不耦合发展土地利用滞后型,说明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京津冀13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提出优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运用2009~2015年的统计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从2009年到2015年,北京、唐山、承德三市耦合协调水平有所下降,其他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增长态势;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协调度偏低,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型,且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总体呈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制定差异化战略,争取土地利用效益取得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4.
5.
在分析天津市武清区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3年间武清区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2004--2009年间处于强烈开发阶段,同时两系统在整个发展周期中均处于协调发展中的“拮抗阶段”,属于生态损益性模式;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灵敏度检验对该区生态损益程度进行量化,结果显示:以耕地、林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价值变化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损益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所占土地资源扩张程度越发迅速,传统粗放的城市增长过程中呈现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城市无序扩张等问题,怎样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已成为当前中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探索中国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效益及现行方法,讨论未来发展驱动力和城市增长边界协调优化方法可能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7.
生态安全的本质集中在生态风险与生态脆弱性等方面,生态安全研究是低碳绿色发展的热点方向,对于优化景观生态空间结构与维护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应用地理学、生态学以及遥感、GIS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的特征与规律、气候变化与生态过程的耦合关系、景观格局与功能特征;分析景观格局、气候要素与生态系统中土壤、水文过程及植被过程的关系,气候变化对碳储量、NPP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规律.综合分析表明,气候要素影响生态安全的表现特征及其变化,景观格局是制约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对生态安全机制的影响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在对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的概念和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评价两系统的发展水平,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并进行时空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2—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发展情况都呈上升趋势,但达到极度耦合协调程度的城市较少,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呈现“钟形”特征,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度因子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相对一致性。因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支撑下,各省要加强要素资源流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9.
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屏障主体功能在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逐步退化,探究其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尤为必要.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13个地市2009-2017年的统计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汉江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和强度在不断提高,这加大了资源环境系统的压力,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加剧了人地关系矛盾。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十四五”期间通过加强三地之间的沟通合作,通过加速推进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实现高水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在此背景下,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数据,通过使用以自然因子为主的遥感生态指数,研究张家口市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同时,利用ArcGIS对张家口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直观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探讨张家口市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强度以及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作用。为张家口市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经济、土地利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发展提供指导,统筹区域协同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RS技术从1996和2005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提取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区域以农林牧业生产为主,耕地-林地相互转换最为剧烈;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2005年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一般,与1996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略微和基本变好所占比例为21.39%,基本不变的比例为78.17%,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略微变差占最小的比例,该结果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参考国内外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 PSR)结构模型,构建了一套包括22个指标变量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了甘肃省2005—2013年的综合生态安全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甘肃省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逐渐改善,但还处于“一般”状态。  相似文献   

13.
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提取泰州市1995年至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生成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10多年来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0多年来泰州市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水域面积虽然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城市的核心作用在泰州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素质的提高,人类在利用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生态环境,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大面积的森林植被消失,物种不断灭绝,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研究我国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多耕地少的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地方政府过度征地和农民改变耕地用途导致耕地减少的经济原因,提出了一些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美学和视觉效应、盲目引进外来种、植物配置不合理、大面积运用草坪等现象,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土地整治生态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人+植物”群落城市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渭东新城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空间群落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城市土地整治修复和生态空间建设中,重点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特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 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平衡的生态链; 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人+植物”群落为单位与城市设施、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最终可以构建优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内涵和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推动中国土地生态管护的发展,探讨了其内涵,并就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通过国外相关研究总结,对比分析了环境管护、乡村管护、土地管护、生态管护、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管护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综合其理论框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相关经验,对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内容、原则与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地生态管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式,涉及不同尺度上的各个生态系统,保育“土地社会生态”耦合系统弹性,注重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完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加强土地生态管护是推动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的有效方式,需加强政策制度建设以及不同尺度上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气田开发施工工程常常对植被造成破坏,改变土地利用现状,产生水土流失,因而加剧了项目区土壤侵蚀强度.以普光气田开发区为研究区,在3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图层叠加、缓冲区分析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轨迹提取,对气田开发区的生态系统破坏与恢复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气田开发工程过程中会对植被和周围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工程前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林地、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上,其中气田开发区建设以占用耕地为主.但由于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等措施,没有引发明显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故工程中采取的措施有效,后期植被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工商用地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优化配置我国城市工商用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2年两期TM影像数据,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借助MAPGIS,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等角度,对沁阳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沁阳市12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来实现的),三者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受退耕还林、耕地动态平衡政策的影响,林地面积增加,部分建设用地、水域、园地通过整理复垦变为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