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层序地层学理论用于我国断陷盆地分析中的问题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是海平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旋回性沉积层序的产生。沉积层序内部具有一定规律分布的体系域,对油气勘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理论原则上适用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箕状凹陷的盆地分析,但应解决几个难题,以建立自己的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2.
地球化学在古生代盆地分析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盆地的形成、盆地充填物的性质、沉积充填物的成熟度以及确定各类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等,是现代盆地分析的重点。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开展陕南—川东北古生代盆地的研究中,试图以系统学思想和历史地球化学观为指导,运用现代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以岩石学为基础,以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及数学地质方法,研究含油气盆地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过程与时-空结构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正> 国际地质勘探工作者协会(Geoexp.-lorers International,Inc.)对全球24个地区的浅海天然气水化物赋存控制因素和可采储量进行了研究(图1略去)。我们已应用区域盆地分析方法评价了各种沉积和构造环境中的天然气水化物。这些研究表明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均能控制大陆边缘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化物的形成。天然气水化物的主要可采储量被当做天然气的非常规资源。天然气水化物的近期可能应用包括作为寻找常规天然气的圈闭或探途物,以及作为地下地质条件的指示物。  相似文献   

4.
引言沉积体系和盆地规摸的相域的成功解释和三维描述,需要识别和对比成因地层组合。为进一步编图和分析而建立的成因地层单元是一种基本的地层单元,但往往是盆地分析中的起始难点。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潜在方法,是承认盆地沉积记录通常是幕式的。旋回层概念及其许多派生观念都认识到了重复性,所以也就认识到在时空中存在可预测的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5.
<正>非挤压盆地的演化可以用许多方法来模拟。现今的许多模式都建立在假想的诸如热与沉降之类的地球动力学参数与假定的构造拉伸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上。盆地模拟的目的就是准确确定沉积盆地的地质历史并预测一些未知的参数。 模式不可避免地简化了复杂的自然关系。许多盆地形成的模式建立在一些特定的假设之上,如地壳的动力学特征(纯剪或单剪变形,被动标志的莫霍面、均衡拉伸、缺少老的脆弱带以及一定深度的变质作用等)和盆地的构造以及地质历史(纯粹热传导,下伏裂谷的存在等)。这些假设在研究程度比较低的地区一般难以得到验证,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与一些地质现象相悖。为了有效地进行简化,在选择模式参数之前应详细了解地质体系,如果采用不适当的模式或参数不合适将导致错误结论。 许多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控制着盆地的演化。如在北海地区,地幔柱活动和下地壳物质的运移发生在中、新生代。侏罗纪的地幔柱也许部分地受到古岩石圈构造的影响。 盆地分析更完善的方法是基于广泛资料基础上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对于各方面的研究,定量模拟可有可无。在综合盆地分析时,用地质资料约束重、磁和地震反射资料的解释,从  相似文献   

6.
<正>1引言 最近10年在理解拉张构造方面已发生了革命。这主要由于我们认识了高度拉张的地域和发展了解释日益丰富的观察资料的基本概念(Holm等,1994)。同时,近10年来在进行盆地分析方面已发生了革命。这是由于提出和改进了新的分析技术(如:回剥、多道地震资料、数值模拟、同位素地层学、古水深测定),大大地改进了地质年代(单晶Ar/Ar、磁极性地层学、u-Pb谐和曲线),以及关于盆地演化的新的基本概念(Wilsus等,1988; Flemings等,1989)。 尽管有这些进展,但关于拉张盆地充填史和演化的控制因素还了解很少。关于哪种过程有强力影响和处在什么环境下有争议,并对许多场合内的过程本身情况还很少了解。还缺乏关于拉张盆地内沉积作用的标定方法。一些已提出的模式(如:Leeder等,1987;Schlische,1991)用简单半地堑的一级二维地层较好地解释了陆内裂谷。然而,这些模式被普遍和有时不合适地应用于不是大范围构造和沉积样式的拉张背景。  相似文献   

7.
沉积过程和构造作用的关系研究历来都是地质工作者进行盆地分析的核心问题,层序地层学的提出与发展将该问题在现阶段已演变为结合构造演化发展,从三维空间整体解剖沉积过程的沉积体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是控制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展布及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在岩心观察、野外露头、测井曲线识别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戴南组划分为湖泊、湖底扇、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4种沉积体系,在结合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构造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研究区戴南组的沉积体系在纵、横向上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层序地层学是描述和解释沉积序列的一种普通方法,其主要基础是综合岩性、生物地层和地震资料;据侵蚀面和缓慢的或非沉积划分沉积岩剖面;以及预测钻井控制区外的储层.本文目的旨在讨论硅质碎屑岩中层序地层学的若干基本概念,并系统、概要地提出各岩系段的若干变化情况.一般不同沉积体的数量是无限的,但它们可以由有限量的情况来说明.我们的看法将通过具垂直夸张的手工作图来表示沿倾向的沉积情况.已有的关于沉积分析的模式是为了进行适合特殊地质情况的解释而作为一种近似方法设计的.尽管模式的设计者可能最初承认有变化性(例如Vail等,1991),但有些模式被生硬及教条地使用了.迄今我们常常看到,较多的精力被用于试图建造模式的所有主要单元,而不是去实践影响沉积的局部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层序地层学框架内来考虑模式,并对最普通的一些模式及较明确的一些模式的选择进行讨论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高邮凹陷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戴南组构造—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过程和构造作用的关系研究历来都是地质工作者进行盆地分析的核心问题,层序地层学的提出与发展将该问题在现阶段已演变为结合构造演化发展,从三维空间整体解剖沉积过程的沉积体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是控制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展布及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在岩心观察、野外露头、测井曲线识别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戴南组划分为湖泊、湖底扇、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4种沉积体系,在结合马家嘴-联盟庄地区构造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研究区戴南组的沉积体系在纵、横向上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分支河流体系(DFS)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工作流程。研究结果表明:(1)DFS研究中最关键的3个科学问题是明确河网结构和河型演变规律、构建沉积标志和沉积模式、分析其形成和分布的控制因素。(2)DFS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形态沉积学数据库、现代沉积机理研究、分类研究、建立沉积模式、储层建模与储层预测等5个方面。(3)DFS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遥感图像的形态数据采集、形成机理的水槽和模拟实验、河网重构、顶点位置预测与河道分汊点自动生成方法、储层建模知识库平台等。(4)DFS研究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先建立形态沉积学数据库,搭建数据库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DFS进行现代沉积解剖,然后综合现代沉积调查、露头解剖和模拟实验成果,形成分类体系,总结各类DFS的识别标志和沉积模式,分层次建立储层预测模型,形成沉积结构储层预测模型的建模软件平台,从而预测沉积体系中有利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部门近年来推行现代综合勘探方法,盆地分析,圈闭描述评价和油气藏描述评价工作在油气勘探生产过程中发挥发重要作用,取得了好的成绩和可贵经验。近几年强调了勘探工作以效益为中心,勘探效益明显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强化综合勘探方法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继续加深对现代勘探方法的认识,强调完整的现代勘探方法概念,进一步理顺组织机构,特别是要加强项目管理中的多学科学综合研究设计能力,利用东部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许靖华根据对瑞士苏黎世湖和美国圣迭艾大海槽的现代沉积研究,提出了一个浊流沉积模式,指出浊流是一种深水环境的混水重力流。在现代海槽的深海平原和湖泊中心的最深部位,特别是海槽斜坡前缘和湖泊滑坡前缘,浊流沉积更为发育。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改进的二维随机游走过程基础上,结合已有的Fluvsim算法中的河道剖面形态假设,提出了适用于河流相的随机游走过程三维建模算法。通过用GoogleEarth对现代沉积卫星图片相关参数的测量,结合相关的河道深度的经验参数建立了储层沉积模式数据库,得到了随机游走过程的三维模拟结果,并与实际的构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此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分支河流体系的基本特征,对分支河流体系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支河流体系是指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包括最大规模的巨型扇、中等规模的河流扇以及小规模的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广泛发育在拉张、挤压、走滑和克拉通盆地中,占据了沉积盆地大部分地区;河道呈分支状分布,但不一定同时都在活动;河道规模向下游逐渐减小,泛滥平原和河道所占面积之比不断增加,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模式与冲积扇模式外形相似,但内容相差很大。河流流域盆地梯度和流域面积与分支河流体系的表面坡降和面积具有正相关性。分支河流体系是随着现代地球信息技术发展而提出的,也是冲积扇沉积学、河流沉积学和陆相沉积体系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是陆相盆地沉积学与现代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支河流体系的研究促进了扇状沉积体系分类描述的系统化,促进了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沉积过程响应解释的精细化,促进了源汇体系分析的定量化。分支河流体系启发了对陆相盆地沉积体系展布模式、陆相沉积体系中河流沉积作用、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以及陆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的再思考。研究分支河流体系对完善中国陆相沉积储层地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分支河流体系的基本特征,对分支河流体系在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支河流体系是指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包括最大规模的巨型扇、中等规模的河流扇以及小规模的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广泛发育在拉张、挤压、走滑和克拉通盆地中,占据了沉积盆地大部分地区;河道呈分支状分布,但不一定同时都在活动;河道规模向下游逐渐减小,泛滥平原和河道所占面积之比不断增加,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模式与冲积扇模式外形相似,但内容相差很大。河流流域盆地梯度和流域面积与分支河流体系的表面坡降和面积具有正相关性。分支河流体系是随着现代地球信息技术发展而提出的,也是冲积扇沉积学、河流沉积学和陆相沉积体系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是陆相盆地沉积学与现代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支河流体系的研究促进了扇状沉积体系分类描述的系统化,促进了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沉积过程响应解释的精细化,促进了源汇体系分析的定量化。分支河流体系启发了对陆相盆地沉积体系展布模式、陆相沉积体系中河流沉积作用、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以及陆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的再思考。研究分支河流体系对完善中国陆相沉积储层地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石油实验地质中的盆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油地质实验数据分析中标志性的进展之一就是同油气盆地分析紧密结合。从石油有机成因观出发,显然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逸散的过程都是在沉积盆地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盆地的发生、发展而变化。实验数据正是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证据。还在五十年代末,我国就着手开展了沉积盆地及其含油气性的研究,在油气勘探规划和部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含油气盆地尤其是叠合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油气的成藏及改造,二者之间的时间匹配以及所发生的能量交换是当前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构造—热年代学特别是中低温测年体系的发展和应用,给含油气盆地分析带来了活力。构造—热年代学约束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热作用过程研究,使探讨和研究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热演化历史、沉积沉降及恢复剥蚀量成为可能,并由定性描述逐渐向定量或半定量计算转变,为含油气盆地分析工作的进行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总结了构造—热年代学的高温—低温测年体系,并根据矿物热年代学年龄所代表的不同地质意义,结合各测年体系在含油气盆地的研究进展,提出其优势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与生油窗温度相近的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测年体系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发展过程及目前重点应用方向,并初步预测2个测年体系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构造—热年代学为主,传统地球化学、岩石学及矿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拓展和深化其引用领域,能够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 亚洲陆缘盆地演化的恢复是建立在古沉积建造与我们划分的东亚现代边缘海地貌构造—建造组合对比的基础上的,同时考虑了陆缘沉积作用的主要规律(当作真实的模式),首先是海底沉积物在沉积相和沉积建造方面成因共性的标志。 本文在叙述时,用示意图来说明按我们的观点划分出来的演化主要阶段(见图1)。每一张图包括了较大的地质时代范围,因此,图中的地理位置被不同程度地“平均化”了,但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盆地重力场、磁场和温度场特征,根据地球物理场信息探讨了盆地沉积构造、区域构造格架和深部地质特征,并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对比,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拓宽了非地震地球物理信息的应用领域,而且对其它含油气盆地的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和油气勘探部署也有借鉴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区域大地构造和盆地对比研究。因此,本项研究既有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理论意义,而且对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评价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分支河流体系(DFS)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分支河流体系是在运用Google Earth对全球700余个现代沉积盆地中的冲积河流沉积体系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术语,它主导了所有现代沉积盆地的沉积区,在挤压、拉张和走滑等背景条件下都有发育。分支河流体系具有6条判别标准,其表面的河道体系有6种类型,而分支河流体系自身有5种终端类型。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模式可以显示出比单个河道相模式范围更大的河流沉积体系特征,对深入认识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沉积体系及指导油气勘探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