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矿业系统工程的教学过程,在开展课堂讨论、注重科研实践以及改革考试方式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合理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高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成功经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科学实践、学术环境、学位论文"五位一体"的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其核心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科学实践、学术环境、学位论文五个培养环节都应当服务于培养目标、围绕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实施.  相似文献   

3.
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目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从教育模式、导师和培养经费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和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日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介绍并分析了日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较有特色的两个方面:依靠紧密的“产学研”实践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搭建并完善各层次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为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创造机会.并对完善中国研究生创新机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问题,在有关的文件中作了明确的规定,指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学用书建设必须围绕“深化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环节的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来开展工作.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单位,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输送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说到底培养质量是关键.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保证教学用书质量是不可忽视的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析,对研究生资助体系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完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的合理化建议。采用引导社会群体进入教育投资、科研助学、社保助学贷款等培养方案,在降低研究生个人教育成本的同时,对于激发研究生研究潜质,加强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高校科研创新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突出的特征是计算机网络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及.由于高等教育不仅在教学上,而且在科研及管理上都极大地依赖于网络这一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因此成为受网络影响最深刻的领域之一.然而,网络对于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影响究竟如何,人们并不完全明了,有必要就网络环境下的高等教育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是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执行主体,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毕业研究生人数达8万多人,应该说,研究生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之一,做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民军队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其发展建设对高层次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高低对于人民军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导师.本文从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及重大意义出发,引出导师在此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层层深入,针对导师应如何行使权利、如何履行责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的分析.文章最后论述了研究生导师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为提升导师素质院校应采取哪些措施以提供强有力的前提保证.  相似文献   

10.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我校是全国最早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9所高等学校之一,自199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2004年3月,共有培养工程硕士的授权工程领域14个,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1623人,其中已经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389人,在校生人数118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