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徐燕 《包装工程》2018,39(6):266-270
目的导识系统是旅游城市形象的重要评价指标,融入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分析旅游城市导识系统的视觉要素,为合理设置视觉导识指明方向,方便游客游玩,展现城市形象。方法通过分析旅游城市导识系统的视觉要素,以城市地域特色为基础,了解游客以及生活在城市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对导识系统中的图形导识、文字导识、色彩导识和形态导识进行设计研究,以实现区域识别、地标识别、方向识别以及社会公共信息的传播。结果旅游城市的导识系统视觉要素设计需遵循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以及文化性原则。结论基于此设计的导识系统才能用多种形式去引导游客,实现旅游城市的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城市的亲和力与友好程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共空间中信息导识设计的识别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臧勇  汤洪泉 《包装工程》2014,35(24):108-111
目的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相对复杂的信息识别问题,总结应用中易识别、易理解的设计原则。方法论证了空间中导识系统的客观存在与现实设计原则,通过对当下信息导识设计的认知,解析构成信息导识设计的主要元素,由此确立了导识系统的设计原则。结论良好的信息导识设计能够使信息传达得更为明确,从而便捷生活,保证人们日常的出行质量。  相似文献   

3.
胡珊  周明煜  熊欢 《包装工程》2019,40(10):12-17
目的以城市导识系统中的视觉导识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实验与质化访谈分析其视觉呈现方式的差异性,并提出研究展望。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提出研究假设,而后运用Unity引擎搭建实验环境,构建多元化视觉呈现方式,通过量化实验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地讨论了被试的性别、空间认知能力对动态视觉交互导识与静态视觉标志导视的影响,以及两种视觉呈现方式之间的差异。结论讨论了在城市导识系统中视觉呈现方式研究的差异性,并对后续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未来视觉导识设计的研究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士顺 《上海包装》2023,(11):70-72
城市导视系统的建立与设计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导识系统未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体现在不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未能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等。从城市导识系统设计中的问题出发,概述了城市导识系统设计的方向、流程和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导识系统的设计和系统的建立寻找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胡珊  周明煜 《包装工程》2019,40(12):97-102
目的 导识设计应该关注城市空间中的叙事性和参与者的体验感,顺应城市的发展形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构建城市导识系统的用户体验量化模型,并提出设计方案。方法 通过半结构化的一对一访谈与现有案例分析,明确用户定位、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要素。通过文献分析法,结合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用户体验5E模型与情感化交互设计模型,提取系统量化模型的6个维度与18个影响因子。采用PCA分析法,结合SPSS数据分析软件确定量化模型权重,构建量化模型,并提出设计策略。结论 构建城市导识系统的用户体验量化模型,结合量化模型,依据用户体验的优先程度来制定设计策略。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总结城市导识系统的用户体验量化模型,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模型与理论依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街道导识系统设计中的视觉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目前中国街道导识系统设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街道导识设计与城市视觉形象的密切关系,结合国内外优秀的街道导识设计案例,论述了具有视觉品质的街道导识设计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从秩序感、尺度感、材质感、色彩感、艺术感、运动感等6个方面构建视觉品质的街道导识系统设计策略,目的在于为中国的城市规划部门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邓俊  汤迪欣 《包装工程》2020,41(24):46-52, 78
目的 分析人机工程学理论在公共导视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探究在符合人的认知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域特色的和审美需求的导视设计发展方向。方法 总结目前城市公共导视设计中识别性差、缺乏对特殊人群的考虑、忽略历史文化内涵等问题,结合人机工程学中对人物理尺寸的研究,探寻导视设计中导视牌的布局、色彩、照明光效与正常成年人、儿童、特殊人群之间的关系。最终聚焦于导视设计中“人”的因素,在关注人的生理基础需求的同时也应注重心理上的文化审美追求。总结归纳出人机工程学在导视设计中发展的新内涵与新方向。结论 科学的导视设计能快速指引观者找到目的地,同时传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因此要设计出以文化为内涵,科学为骨架,新技术与媒体为载体的导视设计,从而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营造舒适宜居的城市氛围。  相似文献   

8.
王照伟 《包装工程》2019,40(4):283-286
目的探究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社会价值及其设计策略。方法立足于城市导视系统的基本内涵,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主要社会价值,总结其中存在的指示不标准、缺乏统一的知识信息和形式以及更新不及时、无法跟上城市的建设步伐等现实问题,再基于导视系统的图形、色彩、文字3要素,从地铁导视系统、博物馆导视系统的设计实例探究,明确图形的创新优化、色彩的多样尝试、文字的内涵挖掘等具体方向与方法,并对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结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导视系统是城市的重要风景,科学设计导视系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突出文化与地域特色,在给人们的出行指引方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怀,强化了城市的时尚性、地域性和宜居性。  相似文献   

9.
黄莉娅 《包装工程》2013,34(16):21-23
运用视觉心理学的原理,从视觉转移中的图形异质性导识、色彩异质性导识、肌理异质性导识三方面对具有信息引导和传达功能的视觉设计方式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分析表明,异质性视觉导识既有助于视觉设计实践中图形的具体功能的实现,又可以为视觉设计理论分析提供有效的视觉心理学方面的指导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特殊群体生活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15,36(8):43-46
目的研究公共空间内满足特殊群体生活需求的交互设计。方法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实际生存体验,分析特殊群体的人本需求设计,探索老人、儿童、残障人士、视障人士的生活需求,对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物之间的交互设计进行有效分析。结论设计应为人的生活提供便利,通过对公共空间内导视系统设计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关注特殊群体的实际生活所需,用体验设计、交互设计等方式体现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让人们通过导视系统设计来感受宜居城市家园的人本情怀。  相似文献   

11.
张月  张小开 《包装工程》2019,40(2):94-98
目的研究新媒介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中的规律。方法通过新旧传播媒介的分析与对比研究,推导出新媒介语境下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基本特征、核心要素及设计规律,并进一步用案例验证。结论新媒介语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是数字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交互性体验模式与创新性信息传达为城市品牌形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在城市特定功能空间的重要手段,跨越了整个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使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也在日益增强,逐步承担起国家倡导的大美育的社会责任。当今,在公共艺术尤其注重公众参与性、互动性的诉求下,将公众参与引入轨道交通设计,将开启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创作领域的新路径。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自然之丝”主题段公共艺术计划为例,深入探讨艺术家引领公众参与创作轨道交通公共艺术的新模式,积极推动深圳城市营造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市民与城市的情感连接,增进交流,激发全社会的艺术创作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锡金  赵灵芝 《包装工程》2022,43(12):375-377, 385
目的 针对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不足,从公共艺术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创新尝试路径。方法 首先对公共艺术的概念与相关延伸进行整体论述,展现一个直观而深刻的理论认知;其次以理论论述为基础,总结出人、环境与功能方面的设计要求与不同的艺术追求;最后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就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思路进行划归,尝试从设施在关照人群、迎合环境和丰富功能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验证,阐述并总结了公共设施设计中更加开放的设计形式与方法,希望以此提升公共设施的实用性、艺术性与审美性,满足社会大众之所想与所需。结论 公共艺术理念渗透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过程中,是提升公共设施形式与功能的有效尝试,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其在突出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个性化、特色化、审美化的基础上,促使城市公共空间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青岛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玮 《包装工程》2019,40(16):87-91
目的 对青岛地铁文化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地铁站点环境设计、站内景观设计、地铁整体视觉导向及人性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地铁文化建设公益设计等,探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文化和艺术设计形式。结论 差异也是价值所在,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寻找地域文化差异。只有保持差异,才能使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生命力承接城市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成 《包装工程》2020,40(22):326-329, 334
目的 智慧城市是近年来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即研究如何利用高科技、新技术完善城市结构,推动城市发展,创造更加宜人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方法 以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方法为基础,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简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设施设计的概况;然后从艺术设计与技术分析结合的角度着手,探究实际实践过程中怎样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将智慧城市理念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结合在一起的途径。结论 研究成果将使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方案更具有可行性,改变目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相互独立、无法互联互通的情况,并可以借此提高未来城市的智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为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郭婷 《包装工程》2018,39(2):251-253
目的探究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从当前公共设施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围绕艺术化、人性化、生态化和地域化4方面探究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方向及策略,总结设计经验和成果,提出发展意见。结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在实现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融入多元的设计理念可以进一步展现城市的风格与底蕴,塑造城市多样化的民俗风情,为城市建设营造更多靓点,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叙事,分析公共空间的生活主体的设定与考量,通过对主体行为层面的综合分析,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体验设计方法。方法通过对"商业广场"这一典型性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同类型主体的行为和空间体验的综合研究,分析其公共生活的行为特征与情感诉求,探讨叙事型公共空间形式与主体空间体验之间的联系。以上海汇智国际商业中心广场主题活动策划与设计为例,探讨在现有城市文脉和行为主体集体经验的基础之上,用叙事方式营造公共空间体验,满足公共生活主体情感诉求的设计方式。结论从叙事角度全面、真实地观察城市公共空间中多类主体的行为和体验,可以避免政策视角或商业视角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保障伦理视角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公平性,尽量规避关注盲点,为可持续、和谐的城市发展提供设计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顺锋 《包装工程》2018,39(14):237-240
目的探究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原则及方向。方法从公共设施在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在人们生活、休闲、交流、休息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分析其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总结未来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科学、人性、审美等视角探讨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的方向,再分别深入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两方面探讨具体的设计策略,探索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尝试找到环境、人的最佳平衡点。结论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关系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对其中的公共设施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思考及实践,能够营造出更富活力的城市空间,更好地提升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19.
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舒悦 《包装工程》2016,37(12):93-96
目的研究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重要作用、功能特性和设计策略。方法在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地铁空间中交互性公共艺术最本质的功能特性,结合案例分析交互性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结论地铁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交流窗口,在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和交互手段逐步成为现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未来的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应结合便捷交通功能和交互媒介功能进行综合考量,并结合交互空间模式、全信息艺术设计、交互媒体叙事和数字情感体验等设计策略进行创新探索,在吸引乘客参与更多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地铁公共艺术的科技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