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昆明近代建筑的发展,总结出各时期建筑的特点及其具有的主要价值,结合其特点提出了昆明近代建筑价值评价的几个方面,并阐述了对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昆明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是沟通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门户,具有“边疆”与“枢纽”的双重角色.立足昆明,试图结合东南亚区域视角阐明昆明近代对外通路的建设,并探究其对近代昆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详细考察了昆明与东南亚国家和国内的通路建设,如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等.这些对外通路成为西南经济运输的动脉,形成以昆明为核心的滇越、滇缅印经济通廊,促使昆明从边疆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区域的交通枢纽、综合中心,尤其在抗战时期,对外交通是昆明发展的巨大动力.探究对外通路对昆明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包括城市空间沿交通线路的拓展,城市重心向工商业发达的车站区域的转移,城市工业区的分散布局,城市内部道路系统考虑与对外交通的衔接等.还梳理了昆明近代历次规划实践,并追溯了其思想来源和本土化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张天洁  张玉琦 《风景园林》2019,26(1):101-105
聚焦关注较少的西南地区,以昆明为案例,通过档案文献研究及实地考察,梳理昆明近代公园建设发展历程,分析其混杂传统与现代性的营建特点,并追溯理论来源。昆明近代公园在城市由边缘到枢纽的近代化过程中兴起,并在抗战时期构建起初步的公园绿地系统。昆明近代公园的建设传承了传统的寺观园林,充分利用天然山水,保留田园真趣,具体表现在公园选址、营建布局和重视园艺方面。同时,公园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借鉴了日本对于"田园城市"理念的理解、劝业博览会的做法及德国分区规划等思想,其中先进人物和市政刊物起到了重要的引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昆明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中心区之一,遗留着许多优秀的近代工业建筑,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很多遇到关闭,搬迁,拆除的命运,也有部分作为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留存下来。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概念界定.说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从昆明近代工业发展历程总结其特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工业遗产保护和更新的动因.并说明现有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相一致,昆明城市建筑在接受西方影响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甚至出现过突变和倒退。本文按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背景的发展,分阶段论述了西方建筑思潮对昆明城市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20年代,昆明开展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田园都市”建设实践,明确了城市定位,制定了城市发展方向,在城市环境、空间布局以及国民精神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介绍了近代中国市建制初期,昆明时任督办张维翰的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和尊重自然、传承历史、营造田园昆明的市政建设实践,分析了其田园城市思想和实践所体现出的理想化、本土化和局限性;从城市规划理论和人物史角度探究了其规划和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发展特点,以及在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及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方面的贡献与不足,为今天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家本  廖英 《云南建筑》2012,(3):99-104
基于昆明城市自身特征和碳排放现状.评估昆明现行规划建设指标.通过一系列相关研究,构建昆明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为昆明打造低碳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车辚 《云南建筑》2007,(1):9-11
昆明自1908年开商埠和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为近现代昆明城市变迁提供了条件和经济技术基础。从城市建筑与规划的角度探讨昆明城市形态、城市规划、城市风貌、城市交通的变迁过程对今天建设现代新昆明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风土建筑一直被"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所困扰,其"存续与再生"的探索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尽管也取得过一些成功经验,但众多消失的城乡风土建筑所带来的教训更为深刻。本文以昆明城市的风土建筑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其生存状况的实态调研与潜在的生存原委挖掘,分析其存在意义与生命价值。同时结合1993年的调查记录档案,对比其20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针对目前昆明城市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存续与再生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昆明三种不同的风土建筑生存和保护状态,提出以"适用之利"带动其"整饬之宜",并以"权益之移"来保障和制约合理的使用权,以谋求昆明城市风土建筑的再生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世礼  胡丹 《中国园林》2023,39(9):139-144
目前对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发展的研究大多以东、中部政治中心及通商大埠为范本,并以西方近代公园引入及皇家与私家园林开放为主线,但忽视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的承继、结合与转化。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尽管以西方近代公园范式的传播和拓展为显象,但是无法脱离传统公共园林及其建设经验。在追溯近代昆明从传统公共园林到现代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传统公共园林建设经验与西方城市公园范式对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的双重影响,并尝试对其混杂的现代性特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澳门建筑师协会成立近20年的历史和发展。协会成立的背景和演变与澳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展息息相关。文章分别从本地区事务、国际事务和会务发展3个主要方面记录和阐述协会参予和举办的各种有关学术、文化交流和推广公民教育等活动,表达了对澳门回归后以澳人治澳的新政府在制定专业政策方面的期待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方海  程广宇  唐飞 《时代建筑》2005,(2):142-149
文章系统介绍了芬兰佩卡·萨宁建筑师事务所的创建过程,成员结构及设计特点,并着重介绍了拉合第歌剧院、玛丽亚音乐厅、赫尔辛基国际机场等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多个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13.
Bruce Stewart describes how the industrial landscape of Silvertown in east London became a design generator for a housing scheme, which benefits from a treatment that is particular to its site and, in so doing, adds to the fabric of the area.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天津的城市建设、建筑设计单位和建筑教育的发展入手,梳理天津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历程,总结当前天津青年建筑师扎实、踏实、务实的作风,分析天津建筑设计界与青年建筑师集体失语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印度建筑师人数,组织及职业行为规范作了简要介绍,摘引了6位印度著名建筑师关于印度建筑教育、建筑民族性等问题的议论。  相似文献   

16.
《Architectural Design》2007,77(6):92-97
The work of Mathew & Ghosh Architects (Nisha Mathew-Ghosh and Soumitro Ghosh) boldly extends an abstract Modernist langu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draws from the vitality of places. While the firm's early works were small in scale, mostly residential in nature and based on a reappraisal of the early Corbusian idiom, recent projects include large-scale urban and landscape interventions with diverse conceptual and metaphorical imperatives. They have moved from a more reticent stance to the urban exuberance of their more recent projects (for example, their own office building), something akin to a ‘savage architecture’ as posited by Kazuo Shinohara in the context of the unsynchronised nature of the modern city. The architects' object of contemplation is the urban ‘box’, whether a private residence, office or part of a church. The box is first fractured and reconstructed as a bricolage of tectonic fragments, memories and events, all tenuously related as if unity in a contemporary culture is for ever denied. Like the Japanese notion of ‘ma’, the moment between fragments - a slit or an emptiness between two hovering planes - is telling. Mathew & Ghosh participate in the continuity of a historical narrative yet mark out the fissures and disjunctions; sometimes negotiations with the continuity emerge from unintended interstices. While these configura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urban ‘box’ are both contextual and abstract, they are also phenomenologically rich. There is a sustained dialect to the architecture of Mathew & Ghosh that includes consummate materiality and fine crafting, light as a medium, and always, as Nisha Mathew-Ghosh states, ‘good spatial possibiliti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李冰 《时代建筑》2005,(1):14-18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外来建筑师的进八成为个重要现象,引起建筑行业内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外来建筑师在北京的建筑相关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背景.并研究外来建筑师的进入与本土建筑文化之间所发生的碰撞、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金秋野 《华中建筑》2006,24(7):12-14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师大量移民美国,不但促成了现代建筑在全球范围的推广普及,也可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国际化的滥觞。这些来自境外的知名建筑师,到底通过怎样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建筑界和普通大众,进而成功地推广了他们的建筑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同经济大萧条之后的美国相似,我们如今正在面临着类似的建筑市场开放和境外建筑师的涌入。如何协调本土建筑师和国际化建筑师的关系,如何培养奉土建筑师并将之推向国际舞台,如何批判地借鉴国际经验、不但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案、同时吸纳先进的设计思想、进而培养自身的建筑文化内涵.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模式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而对建筑教育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余琪 《时代建筑》2007,(2):28-31
文章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解读,分析了目前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状态、职业责权,职业影响力、经济地位、文化地位、职业理想、职业的社会关系、职业发展预期等与建筑师职业身份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现状,揭示了住宅作为产品、商品和作品的属性特征,从多层面阐述了建筑师在住宅设计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