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资源诅咒”的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来防止“诅咒”效应的产生和进一步扩大。自然资源依赖主要通过自然资源禀赋的不断减少直接影响以及挤出效应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基于1999-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自然资源依赖、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自然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自然资源依赖负向作用于技术进步,通过挤出技术进步而间接抑制经济增长。要规避和减轻“资源诅咒”,资源型地区应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采;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摆脱资源依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活动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回顾,首先,以“资源诅咒”理论为依据,对资源丰裕度与内蒙古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资源丰裕度与内蒙古经济发展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尚没有出现“资源诅咒”效应;然后,对内蒙古地区破解资源诅咒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巨额投资以及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是促使内蒙古自治区尽享自然红利而避免资源诅咒的原因;最后,对资源富集地区如何避免“资源诅咒”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现状,对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初步检验,并应用“资源诅咒”理论假说,选取1991—2010年煤炭资源丰裕度、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等指标,对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相关性不显著,尚没有出现“资源诅咒”效应,但GDP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同幅度的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此未来依然需要预防“资源诅咒”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过度依赖资源却会制约地区经济增长,使其陷入贫困。论文基于贫困地区益贫式的发展环境,从“资源诅咒”视角分析当前威县经济成功转型的原因,研究发现:威县资源依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联系;威县创新型企业数量和FDI水平与威县技术进步水平存在因果关系;威县在当前大扶贫格局下,借助政策和区位优势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摆脱了“资源诅咒”的困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业扶贫路径,推动了威县后脱贫时代的巩固提升和经济长效增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了2004—2014年中国资源富集地区资源丰裕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线性影响及其传导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自然资源丰裕程度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越缓慢,存在"资源诅咒"效应;(2)产权制度的不完善,较低的产权多元化程度是引致"资源诅咒"效应的关键因素,而人才资本的增加有利于缓解"资源诅咒"效应。因此,为了缓解中国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诅咒"困境,应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保证市场活力;提高产权的多元化程度;加大教育科研投入;促进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避免在资源丰裕地区的发生资源陷阱现象,考虑从人力资本来改善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结合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1997年和200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地区层面中,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加剧.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挤出效应.高技能密集型的工业,在资源丰富和资源贫乏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本文构建面板模型,分析能源消费位居世界前三的国家,即中国、美国和印度能源消费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①中国、美国和印度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其城市化水平每提升1%,能源消费分别增长2.10%、1.76%和5.19%;②中国、美国和印度城市化发展是影响其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而其能源消费不是影响其城市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鉴于此,建议健全节能政策体系,加强能源消费大国生态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8.
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过度依赖资源却会制约地区经济增长,使其陷入贫困。论文基于贫困地区益贫式的发展环境,从“资源诅咒”视角分析当前威县经济成功转型的原因,研究发现:威县资源依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联系;威县创新型企业数量和FDI水平与威县技术进步水平存在因果关系;威县在当前大扶贫格局下,借助政策和区位优势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摆脱了“资源诅咒”的困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业扶贫路径,推动了威县后脱贫时代的巩固提升和经济长效增长。  相似文献   

9.
1关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一般认识人口与自然资源是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两类现象。人口一般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和质量的由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而资源则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人口之所以与自然资源发生联系,根本在于人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口群体,与其他动物一样,其种群增长、分布和空间流迁等必然受到自然资源状况的影响和制约;而人口的社会属性,则决定了人口必然不同于一般动物。人口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然资源对人类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河南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状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河南省的综合承载力一直小于实际人口数,处于超载状态;2)自然资源是河南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在综合承载力中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大于经济资源的承载力;3)相对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不协调将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河南省相对承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投资强度、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表征矿产资源开发水平,以经济实力水平、地方财政与金融水平以及投资与消费水平刻画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选取14项指标,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TOPSIS法计算四川省2006-2015年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斜率关联度模型确定两者的关联程度,最后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均表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两者存在较好的关联性;研究时段内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由低水平耦合与磨合-良性耦合过渡到高水平耦合阶段,整体处于良好的耦合协调状态。这说明四川省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新疆85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广义空间Barro & Sala-i-Martin模型,从经济收敛视角对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县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条件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在减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3)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收敛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4)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南疆四地州偏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拉大南北疆间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发展南疆四地州现代农业,提高南疆四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发挥城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4)保持南疆四地州适度的人口增长率;5)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大国,“走出去”利用国外油气资源战略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有着丰富的油气能源储量,是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综合考虑国家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和企业经营的赢利性,在对亚太地区16个主要资源国的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亚太地区油气资源的宏观投资环境、发展趋势和竞合态势,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油气资源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4—2012年青海省经济增长因素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孝伟  孔锐 《资源与产业》2015,17(4):106-110
为了研究青海省近年来经济发展中资本、劳动和科技进步因素的作用,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2002—2012年青海省统计公报,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进行分析。青海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其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不均衡。2009年以后,青海省的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过高,科技进步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出现了副作用。青海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规模远远高于国内水平,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商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投资的主要去向是第二、第三产业。所以建议青海省以后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外贸易,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调整产业格局,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以改变目前的支柱产业格局,促进青海省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矿产资源有助于弥补国内矿产资源的供给不足,但是对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具有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逆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为深入研究逆全球化背景下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投资风险,论文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资源开采风险以及逆全球化风险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矿产资源海外投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2009—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18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矿业投资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采用GM(1,1)模型对2021—202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资源开采风险、自然环境风险是矿业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而逆全球化风险也成为当前国际局势下进行矿业投资不可忽略的风险因素;2)处于中风险—低风险状态的国家,风险等级逐渐朝着低风险状态发展,处于高风险—中风险状态的国家,风险等级朝着中风险状态发展,沿线国家的风险等级整体是降低的,所评价国家的风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整体是朝着降低的趋势发展;3)2021—2025年18个沿线国家中,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俄罗斯、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属于低风险投资国家;土耳其、印度、阿根廷、乌克兰、蒙古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中风险投资国家;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吉尔吉斯坦和波兰属于高风险投资国家。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发展及动力机制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市 1990~ 2 0 0 0年期间人口增长率为依据 ,对北京市小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分级。在此基础上 ,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 ,并结合对缓冲区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城镇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结构是城镇化的正动力机制 ;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口规模小、聚集程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以及政策不落实是城镇化的负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佟婷婷  武戈 《资源与产业》2010,12(5):142-145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地球上资源存量的锐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协调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关系涉及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GDP连创新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本文选用江苏省2003—2007年全省13市的经济和环境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从市级层面出发构建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模型,找出江苏省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能源矿产资源是地区经济增长的“福星”还是“诅咒”?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省区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State120软件,计量分析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规制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作用,即能源矿产资源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福星”而非“诅咒”;环境规制存在滞后1年的正向影响作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能源矿产开发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西部21个省市主要城市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东西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和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均存在稳定的关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和发展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影响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西部地区投融资平台发展程度低、地方政府资源分散导致单个平台力量较小。最后提出了西部地方政府发展完善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然而这种增长方式是以高储蓄、高投入、高能耗为特征的。"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高效合理的政府投资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实现条件。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投资面临的挑战并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组织的管理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多元协同管理体制、完善管理与评价指标体系及建立结果导向的项目绩效管理体系等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新型政府管理体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