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几十年,场所依恋成为比较热门的话题,它关注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影响场所依恋的因素随研究的场所性质变化而发生改变。以广州市流花湖公园与珠江公园为例,运用场所依恋测量量表及SPSS22分析软件,探索城市使用者的场所依恋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使用者的场所依恋形成包含多样化的影响因素,其中,使用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参与活动的总时长、活动频率和参与活动的人数是与场所依恋的形成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场所的物质环境特征与场所依赖有直接联系,与场所认同有间接联系;游憩专门化、深度休闲等游憩活动方式与场所依恋的形成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城市公园使用者的场所依恋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消防常识     
爆炸危险场所可以分为几类?答:爆炸危险场所一般可分为二类五级.第一类是有可燃气体、易燃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按其火灾爆炸危险程度;划分为Q-1、Q-2、Q-3级.第二类是有可燃粉尘、纤维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按其火灾爆炸危险程度,划分为G-1、G-2级.Q-1、G-1级场所,即通常所说的一级爆炸危险场所,是指正常生产及储运条件下,在场所范围内的空间,气体混合物就能达到爆炸浓度的场所.Q-2、G-2级场所,即通常所说的二级爆炸性危险场所,是指正常情况下不能形成,而仅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城市街区自发空间的场所精神探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发空间形成于居民自主营建的自发性行为,其存在于城市街区的各个角落和边缘,体现着城市街区的场所精神。本文从场所的角度,总结了自发空间的形态,分析了其尺度和使用情况,并试图提取其场所精神,以便使之成为城市活动中积极、活跃且有益的有机细胞。  相似文献   

5.
<正>爆炸火灾危险环境怎样分区0区: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气体或蒸气爆炸性)的爆炸危险场所。1区: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危险场所。2区: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不可能性较小的爆炸危险场所。10区:在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粉尘或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危险场所。  相似文献   

6.
该文旨在建立场所理论视角下典型校园空间的更新方法,探索校园景观空间的优化策略。通过对校园景观空间研究进展的梳理分析,确立场所营造介入校园景观空间设计的可能性和积极影响;通过对场所理论概念的阐述,以场所空间和场所行为为切入点,分析校园景观中的环境特性。从文化、活动、自然特性方面构建场所理论介入中学校园景观空间更新优化的设计方法,并以唐河县文峰中学为例,提出基于场所理论的校园景观更新优化设计策略,以提升环境质量的方式促进校园场所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南太行独特的地形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聚落形态,聚落与地形的默契关系揭示了场所精神,点化了场所氛围。该文通过对辉县、林州、济源三地地形特征的比较,选定辉县黄水乡崖上聚落为研究样本,运用生态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和建筑现象学对聚落的空间格局、生活功能及视觉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聚落场所氛围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姜宏  邵龙 《中国园林》2021,37(12):64
场所依恋理论作为当代人-地情感联结研究的核心, 是增强人与场所情感联系、提升居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的重 要切入点。然而场所依恋传统测量方法因情感数据与空间数据 的脱节,较难探讨场所依恋强度的空间分异特点,其测量结果 也难以直接指导实际的规划与管理。为此,在总结形成基于 PPGIS的场所依恋综合测量方法框架的基础上,以长春水文 化生态园为例开展场所依恋的多维度综合测量和可视化制图, 并基于语义分析解析同类型空间场所依恋强度差异的原因。以 期从情感数据、场所意义和空间数据相结合的角度为场所依恋 理论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等单个占地面积大、容纳避难人群多的避难场所。由于街头绿地占地小,容纳人群不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造成大量可供紧急避难空间的浪费。文章通过实例来探讨街头绿地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应用,将防灾减灾功能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了应急避难型街头绿地独有的特点,提出了科学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三大原则,为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型街头绿地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0.
结合九龙仓玺园地块的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与再设计,探讨了小体量、散点存在的工业遗产的社区化转型与利用,提出以异地重建、重组的方式构建场所特征,打造可容纳公共活动的空间,从而形成遗产场所与社区间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华中建筑》2021,39(4)
在教育资源跨境流动成为常态的全球化时代,浙江大学提出了建设国际校区的战略构想。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教学南区的设计过程中,以适宜的设计策略应对了不确定的功能要求,以砖、石两种主要材料构建了精细的建筑细部、营造了场所氛围,最后强调比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场所和人的活动,塑造由场所和人的活动共同形成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才是大学校园营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嘉定区、金山区避难场所规划为例,对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3方面问题进行了思考。第一,避难场所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灾害类型决定疏散原则,进而影响避难场所的布局;避难需求和服务半径决定避难协调组规模和用地。第二,影响避难场所服务水平的问题。避难行为和人口密度决定避难场所分布,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不同,需要建立针对化的避难体系;避难场所的外部选址影响服务范围,内部设计影响服务效率。第三,影响避难场所实施效果的问题。避难人群的需求影响场地型和场所型配置比例;时序协调和建设主体协调影响行动计划,需要形成"空间上有位置、建设上有时序、实施上有主体"的避难场所建设的行动项目库。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社区中以老年人为主体组成的形式多样、布点合理、场所稳定,在特定时间开展诸多户外活动的“自发聚会中心”的成因、形成过程和条件、场所种类及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这一中心的形成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质,它是众多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感情寄托,并提出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纳入这一因素的必要性,认为建筑师应在规划中主动地提供场所与条件,而不是老年人自发被动地寻求  相似文献   

14.
王鲁民  袁媛 《城市规划》2003,27(7):76-77
场所作为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 ,对社会生活的展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 ,社会生活能否按照人们的期望和需要顺利的展开 ,与城市中各种场所的安排得当与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 ,对于建立合理的城市社会生活秩序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了解一定场所在形成社会生活秩序上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说来 ,场所越重要 ,就越容易形成一个结构或结构部分的关节点 ,从而在形成社会生活秩序上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场所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 ,它是在和人的行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从某个方面看 ,正是曾经在这个场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加速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更新建设,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等现象,城市和乡村缺乏地域特色、人文关怀,甚至被描述成一个缺乏安全感、邻里感与人情味的乏味空间,而场所精神的回归能够有效改善人们对城市和空间的疏离感。文章引入场所理论,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从尊重既已形成的场所精神、历史情境的再现与延续、营造归属感的空间、功能多样复合、公众的深度参与等方面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以期为人们提供更为亲切、具有人情味、安全感、归属感的有意义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刘亮  郑振华 《四川建筑》2005,25(2):9-10
三峡广场是一个由一系列空间组合在一起的空间组群,从这些空间的设计和使用效果来看,既有很多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三峡广场的空间特征和使用状况引发对"场所"的一些思考.形成特定的空间区域是场所产生的前提,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是场所形成的关键,是场所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公安部消防局项目"格栅式吊顶场所火灾探测设计安装技术研究"的研究工作,描述了在不同格栅或不同镂空比格栅条件下,探测器的安装方式、安装部位及探测效果,最终形成了格栅式吊顶场所点型感烟探测器的设计安装准则,为我国相关规范的制(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说明地质博物馆的设计概念来源于地缝地貌的形成——由于地表水侵蚀切割及暗河掏蚀共同作用下使暗河上部的地质层坍塌,形成云龙河地缝。将地质博物馆置于基地内的河流之下,河流流淌在建筑之上就好似还原了地栓形成之初的模样,也向人们强调地缝的形成的原因,同时彰显场所的特征。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结合展品本身的特质与所需的场所条件,通过对空间的  相似文献   

19.
程向阳 《建筑与文化》2016,(11):181-183
正场地空间建筑建筑经由场地环境出发,并通过本体的空间特性来形塑特定的场所,场所感的界定是通过人、环境与建筑互动的体验和被体验,看和被看的经验上逻辑,形成不同受众者身体、心理和视觉等的接触和感知。一个建筑的形成决定了场所的边界、内容和产生的意义,市民文化中心建筑创作理念的核心不仅仅是在塑造一个建筑,更是在创造一个场所,一个积极的城市新空间。1.选址文化中心项目基地位于蓝色新区核心区主轴与公园的交汇处,龙泉湖公园的西侧,由于规划  相似文献   

20.
JTGB—HW/ZW—BK51/52Ex隔爆型红、紫外火焰探测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博康电子有限公司结合多年的消防工程实践经验,溶入了多波段和多通道信号处理技术,自主开发了新一代BK51/52EX系列隔爆型火焰探测器,该探测器加快了对火灾发出的辐射响应速度,能有效免除环境光的干扰。1应用范围BK5X系列隔爆型火焰探测器,适用于爆炸性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混合物,具有A、B、C级,温度组别为T1—T6组的危险场所使用。其中,包括以下场所:(1)液压气站、润滑油库、酒库等空间;(2)可燃液体储罐区、碳氢化合物加工工艺区等石油化工场所;(3)飞机库、军火库、地下停车场、大型仓库等大空间场所;(4)公路、铁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