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研发动态     
《有机硅材料》2007,21(3):182-182
有机硅改性酚醛环氧树脂耐高温胶粘剂,硅烷改性聚氨酯,单组分硅烷封端聚氨酯密封胶,单组分室温硫化有机硅密封胶,室温硫化硅橡胶义齿软衬材料,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防火涂料,涂料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核壳型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研发动态     
《有机硅材料》2005,19(5):48-49
笼形八苯基硅倍半氧烷;耐350℃的有机硅胶粘剂;硅橡胶自粘带;亲水性有机硅柔软剂;环氧基改性有机硅乳液;超声波预乳化法制有机硅乳液;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3.
研发动态     
《有机硅材料》2007,21(6):373-373
亲水性氨基硅油;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直接法合成三乙氧基硅烷;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4.
有机硅改性双酚F环氧树脂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MA和TGA研究了含酚羟基的有机烷氧基硅烷及3,3′,3″-三羟基苯氧基硅烷三缩水甘油醚等多种自行设计、合成的有机硅改性剂改性双酚F环氧树脂的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硅可降低改性树脂的线胀系数,但端环氧基脂肪族聚硅氧烷及含酚羟基的二官能度有机硅的加入均使固化物玻璃化温度降低10℃以上;含环氧基的多官能度有机硅改性剂3,3′,3″-三羟基苯氧基硅烷三缩水甘油醚的加入可使线胀系数降低约20%,内应力指数降低约20%,抗开裂指数提高50%以上,固化物玻璃化温度基本不变,热分解温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一种理想的环氧树脂增韧改性剂,可用于电子封装等行业用环氧树脂的改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有机硅改性WPUA(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机制和分类,特别综述了共混改性、嵌段改性(烷氧基硅烷改性、聚硅氧烷改性)、核/壳聚合改性(烷氧基硅烷改性、聚硅氧烷改性)等研究进展。最后对改性WPUA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有机硅材料》2006,20(5):248-248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张斌等人将甲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及二苯基二甲氧基在70℃下部分水解,制成有机硅低聚物;然后在155℃下与聚酯多元醇反应3~5h,制成预聚体;再用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在室温下固化,制成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研究了有机硅低聚物与聚酯多元醇的配比对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粘接性能、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机硅低聚物与聚酯多元醇的质量比为1:1时,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在300℃的剪切强度在1.3MPa以上,冲击强度可达38MPa,拉伸强度可达28MPa;327℃下的质量损失率仅10%,680℃下的质量损失率约66%。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建筑密封胶的各种类型、有机硅改性PU(聚氨酯)密封胶[小分子硅烷改性、有机硅聚合物改性(如端硅醇羟基聚硅氧烷改性、端羟烷基聚硅氧烷改性和端氨烷基聚硅氧烷改性等)]和有机硅改性EP(环氧树脂)密封胶(如共混改性、共聚改性等)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建筑胶粘剂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采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和107硅橡胶等原料首先制取端-NCO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预聚体,然后加入N-苯基-δ-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Y-9669),于50-70oC反应2h,得到硅烷化聚氨酯预聚体;再添加适量的填料和助剂,配制出端硅烷化聚氨酯(STPU)密封胶。该密封胶综合性能优异、韧性好且强度高;  相似文献   

9.
张发兴  卫晓利 《粘合剂》2009,18(6):12-14
以聚醚多元醇(N-210)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以自制的磺酸型亲水单体1,2-二羟基-3-丙磺酸钠(DHPA)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扩链剂,采用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纯水性聚氨酯(WPU)进行改性,并对有机硅改性WPU胶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PU分别经两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硅改性后,其胶膜的力学性能略高于未改性WPU,但耐水性和耐热性则明显高于未改性WPU。  相似文献   

10.
有机硅改性磺酸/羧酸型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醚多元醇(N-210)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以自制的磺酸型亲水单体1,2-二羟基-3-丙磺酸钠(DHPA)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扩链剂,采用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纯水性聚氨酯(WPU)进行改性,并对有机硅改性WPU胶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PU分别经两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硅改性后,其胶膜的力学性能略高于未改性WPU,但耐水性和耐热性则明显高于未改性WPU。  相似文献   

11.
采用均苯四酸二酐(PMDA)、二氨基二苯醚(ODA)、有机硅烷等为原料,合成了适于制备高性能耐热玻璃涂料的有机硅改性聚酰亚胺。采用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对聚合物进行表征。研究了硅烷加入方式及顺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硅烷种类对于合成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封端硅烷延迟加入可提高反应的稳定性;硅烷分批量加入可避免凝胶化现象的出现;只含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Ph Si)和只含二氨基聚二甲基硅氧烷(APMS-1000)的有机硅改性聚酰亚胺树脂膜对玻璃附着力较差,而加入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AC-67)或正硅酸乙酯(TESO)可提高成膜附着力至0级;含硅链段的引入可以使聚酰亚胺的成膜硬度由HB提高到3H;AC-67的加入可提高涂料对玻璃的附着力,水煮1 h涂膜不发生任何变化。有机硅改性聚酰亚胺用于制备玻璃涂料具有较高分解温度,5%分解温度约为450℃。  相似文献   

12.
研发动态     
《有机硅材料》2007,21(2):110-110
三氟丙基三氯硅烷;影响阻尼硅橡胶性能的因素;新型纳米铜导热硅脂;有机硅低聚物改性丙烯酸酯;巯基硅烷偶联剂对沉淀法白炭黑物化性能的影响;加成型医用高透明液体注射硅橡胶;硅烷偶联剂WD-60改性环氧防腐涂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西安工程大学的张鹏等人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与聚乙二醇为原料,经预聚反应得到聚氨酯预聚体;再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封端改性,得到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当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用量为预聚体质量的5%时,改性聚氨酯的成膜性显著提高,膜的吸水性为17.2%。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有机硅改进乙丙橡胶的方法,具体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等.结合有机硅材料和乙丙橡胶的优点,分析了有机硅改性乙丙橡胶技术研究现状,对比了乙烯基硅橡胶、硅树脂和官能团硅烷化合物改性乙丙橡胶的耐热性能、耐氧化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有机硅改性乙丙橡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用乳液聚合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过程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有机硅氧烷种类及用量、有机硅氧烷的加入方式、乳液的pH值以及聚合温度等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含异丙氧基取代基的硅烷有助于乳液聚合体系的稳定;并且控制硅氧烷用量和聚合体系的pH值、采用后交联技术有助于提高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过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制的有机硅改性酚醛环氧树脂配制耐热防腐涂料,对其性能进行试验。不同有机硅树脂百分含量影响改性酚醛环氧树脂清漆的综合性能,并确定了有机硅的含量在40-60%时改性涂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探讨了不同温度下涂膜附着力的变化及在不同酸碱溶液中不同有机硅含量的改性涂料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机硅氧烷、氟硅烷合成氟硅树脂,用氟硅树脂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制得了氟硅-环氧复合树脂。对复合树脂的结构和漆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氟硅-环氧树脂综合了氟树脂、有机硅树脂和环氧树脂的优异性能,用其制得的漆膜致密,附着力优异,硬度高,疏水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8.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游波 《粘接》2000,21(1):21-23,26
通过乳液聚合聚制备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乳液中的有机硅分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基材表面的羟基脱水交联,使粘接力大大提高。研究了有机硅功能单体用量以及丙烯酸交联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FTIR分析表明有机硅烷与他共聚单体完全共聚 。  相似文献   

19.
环氧改性有机硅耐高温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3,4-环氧环己烷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和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环氧改性有机硅耐高温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研究了合成产物的结构和耐热性能,考察了固化温度对干膜机械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树脂为环氧-苯基甲基有机硅共聚物,其最大热失重温度高于400°C,当固化温度为250~300°C时,其对不锈钢基材的附着力达到1级,硬度为3H,冲击强度50kg·cm。  相似文献   

20.
研发动态     
有机硅改性封端型水性聚氨酯 西安工程大学的李密转等人以聚醚多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羟基甲基丙酸为原料,制成含羧基的聚氨酯预聚物,然后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反应,得到有机硅改性预聚体,再用亚硫酸氢钠封端、三乙胺成盐,得到有机硅改性封端型水性聚氨酯(WBPS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