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阐述了涡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动态特性,建立了涡轮流量计的多相流测量模型,并在多相流模拟装置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得出了流体密度是涡轮流量计在测量多相流的流量时的影响因子,并且讨论了流体密度影响多相流的流量测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金宁德  赵鑫  郑华  陈景霞 《化工学报》2006,57(12):2847-2853
基于伞集流涡轮流量计与放射性持水率-密度计组合仪在油气水三相流流动环中的动态测量特性,建立了三相流总流量及分相含率的人工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由于集流伞存在流体非线性漏失,集流后测量通道内流型复杂多变,在软测量模型中考虑了油水流型特性的影响.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与学习采用了Levenbery-Marquardt非线性阻尼最小二乘算法,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对泡状流及段塞流流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总流量及分相含率预测,为伞集流油气水三相流测井信息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绕流圆柱压差-涡轮联合测量气液两相流的方法,研究了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特性。以计算机为检测手段,进行了容积含气率分别为0、0.3、0.5、0.8和1.0两相流工况的测量,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方程,获得了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方程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孙宏军  桂明洋  赵宁 《化工学报》2018,69(5):1915-1922
气液两相环状流的相界面存在扰动波,波动频率是描述环状流界面扰动波特性的关键参数,对环状流的传质传热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近红外光的吸收特性,设计了液膜检测装置,采用垂直对射光路设计,并通过置入式导光管屏蔽一侧液膜和气芯夹带液滴,实现了对环状流局部液膜的非接触式检测。在此基础上对界面扰动波进行了频域分析,运用功率谱密度估计,对50 mm管径竖直上升管环状流界面扰动波波动频率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0.1~0.8 MPa不同压强条件下,共70个流动条件的环状流界面扰动波频率值。利用实验结果对现有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Strouhal数描述液相流动条件的影响,利用Froude数描述气相流动条件的影响,建立了预测环状流界面扰动波波动频率的St-Fr模型,经实验数据验证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1.42%。  相似文献   

5.
基于Chisholm模型的V锥流量计气液分层流测量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登辉  陈森林  白博峰 《化工学报》2018,69(8):3428-3435
针对V锥流量计应用Chisholm模型测量气液分层流时误差较大的问题,采用节流比分别为0.55、0.65和0.75的三个V锥流量计,实验研究了高含气率(体积含气率>95%)气液分层流条件下,气、液相流量、压力以及节流比对Chisholm模型修正因子C的影响规律,并建立气液分层流测量模型。结果表明,修正因子C随Lockhart-Martinelli参数XLM的增大而单调递减,但基本不受压力和气体密度Froude数的影响,而节流比变化则对C有一定影响;建立了C随XLM变化的测量模型,获得了不同节流比的V锥流量计气液分层流测量新模型。对于节流比为0.55和0.65的V锥流量计,分别在94.6%和88.6%置信水平下,新模型预测的气相流量相对误差不超过±3.0%;节流比为0.75时,在91.7%置信水平下,预测的气相流量相对误差不超过±4.0%。  相似文献   

6.
涡街流量计可用于部分混相流的测量,但迄今为止有关混相流对涡街流量计测量特性的影响还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在体积含气率为2.0%~15.0%的范围内,评定了用涡街流量计测量气液混相流的不确定度,提出涡街流量计测量气液混相流的不确定度计算式.实验以空气和水为介质产生气液混相流,涡街信号通过管壁差压法采集,涡街频率通过功率谱分析获得.结果表明在保持涡街流量计一定测量准确度的前提下,涡街流量计相对扩展不确定度随气液混相流流量及其体积含气率的分布比较均匀;在涡街频率测量的不确定度分量中,由重复性和复现性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随流量的变化呈现出较强的随机性,而由频率分辨率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则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本研究的流量与体积含气率范围内,由气液混相流引起的涡街流量计附加相对不确定度小于2.0%.这一研究为分析气液混相流对涡街流量计测量特性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单相流组合仪表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一种液液两相流参数测量的新方法.单相流组合仪表由文丘里管和椭圆齿轮流量计组成.所采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包括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 ).为克服相含率对液液两相流参数测量的影响,基于16电极阵列式电导传感器和数据挖掘技术设计两相流主导相判别器,以提供文丘里管仪表系数的选择依据.实际测量过程中,文丘里管和椭圆齿轮流量计分别获得油水两相流差压和总体积流量,主导相判别器识别两相流中起主导作用的相,然后根据判别结果选择文丘里管仪表系数,最终获得油水两相流的总体积流量、混合密度和总质量流量.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油水两相流测量新方法是有效的,总体积流量、混合密度和总质量流量的最大测量误差分别小于1.0%、4.6%和4.5%.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稀相气力输送粉料压损比与混和比比例关系式中比例系数K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关于K的经验公式建立了基于此比例关系式的差压-速度法粉料流量测量模型实验验证相应的粉料流量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为5%,满足工业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许松林  刘富善 《化工学报》1995,46(5):621-624
<正>蒸馏塔板上气、液两相流局部气含率的测定对于研究塔板上流体的流动状态、塔板清液层高度、两相传质性能和设备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测量塔板上气液两相流的气含率主要采用γ射线吸收法。该法能检测总体的气含率,但无法测局部气含率,且使用复杂。热膜风速仪是检测气、液两相流速度和气含率的先进仪器,本文采用先进的智能热膜风速仪(IFA-100),并配以微机采样系统,用于测量大型塔板上两相流的局部气含率。  相似文献   

10.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微曝气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引入微曝气技术对城市污染河水进行处理,通过改变曝气深度(位置),曝气强度,曝气时间这3个曝气条件进行试验,以寻求系统最佳的微曝气条件。结果表明,在曝气强度为2.55 m3/h,曝气深度、位置为最前端的下行流池的底部,曝气时间为40 min这个曝气条件下,TN、TP和COD去除率高,均达到90%以上,NH4+-N的去除率达到70%以上,TN、NH4+-N和COD的出水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标准值,TP的出水质量浓度介于Ⅰ类和Ⅱ类标准值之间,所以此条件是最佳的微曝气条件。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种基于广义熵概念的Kolmogorov熵计算方法来提取时间序列的复杂性特征,进而对油水两相流流型进行表征,用Mackey-Glass方程作算例验证了该复杂性特征提取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油水两相流实验电导波动信号的Kolmogorov熵表征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Kolmogorov熵对流型转变的敏感性,并且发现其结果与先前研究的时间序列电导波动信号功率谱复杂性特征及分形和混沌表征结果较好地对应和统一,表明了Kolmogorov熵对油水两相流流型变化具有敏感的“指示器”特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A)对气化炉中流场分布进行测量,并比较了不同的内,环射流速度比值,不同的炉体几何尺寸对气炉中流场的影响,揭示了气化炉中流体流动规律,为设计和改造气化炉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性污泥法,以牛粪浆作污泥源,结合新型的射鼓泡环流三相生物反应器,试验研究了三苯甲烷类碱性染料废水降解过程。选用粉煤灰为载体,研究了废水降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优操作条件;通过流量为6m^3/h,操作温度为28℃左右,PH介于6.5-7.5,废水处理量为40L/h;连续降解时脱率大于909%CODcr的去除率大于70%。  相似文献   

14.
Due to the 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the green house effect caused by C02 nudear power stations have been playing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ever in the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And both the economy and the safety of the nuclear power station are strongly demanded. One of the restriction in the thermal design of the safe and economic nuclear reactor, especially in BWR is pointed out to be the heat removal from the fuel rods near the rods supporting spacer.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water film breakdown which results in the burnout of heating tube near the spacer under various flow patter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lm breakdown occurs near the leading edge, i.e., just below the spacer, as well as the inside of the down part of the gap between the heating tube and the spacer.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Calcium carbonate scaling is quite common in chemical processes,especially in heatexchangers.Only limited work has been done in mathematical modelling describingthe calcium carbonate scaling phenomenon.Hasson’s ionic diffusion model happenedto be one being rather broadly accep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