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家瞳  沈晨 《华中建筑》2015,(2):173-176
文化景观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是传统村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补充,已成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的新热点。该文结合当前文化景观研究现状,将语义符号学与建筑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化景观研究领域,从实效型设计、类比型设计、象形型设计和法则型设计四个方面对文化景观的概念进行符号学解析,同时结合实例对其设计类型与特点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化"文化景观"含义,以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筑表皮是建筑形式的重要载体。建筑师通过对建筑表皮材料的精细化设计,可以赋予建筑独特的个性与气质,使建筑的价值得到提升。建筑表皮材料的精细化设计主要表现为建造角度的精细化设计和材料角度的精细化设计。该文通过对施工工艺、构造手段和材料的组织方式等问题的探讨,揭示建筑表皮材料的精细化设计的具体层面,为建筑设计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国内外景观符号学理论发展现状、西方符号学理论的3种范式和新趋势,指出景观符号学的语言学范式面临困境的原因是混淆景观符号与语言符号以及语言学范式自身的结构主义缺陷;基于皮尔斯符号学并结合传统的意象理论,提出了以"象"作为景观符号的非言语研究范式,作为区别于"言语"符号形式的景观符号学研究方法;以"图"作为"视象"的具体再现方式对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说明,指出风景园林设计应注重对图的符号属性与具体文化含义之间关系,以及图的组构方式对意义表达的影响两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图解的方式探索;同时强调了阐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以符号学理论为视角,研究王家大院中的设计理念,也是从符号学意义的角度对传统建筑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进行阐释。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符号学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特点,也通过对王家大院中建筑元素的分析,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思考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建筑的结合等问题,力图充分将符号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从而寻找一种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的当代风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基于偶发艺术创作的构成与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其创作方法与向建筑表皮偶发性设计的转化方法,以偶发艺术决定性的构成因素"创作者"、"参与者"、"事件"作为切入点探讨已有的偶发性建筑表皮创作,探讨偶发性设计的公众参与性、随时诱发性、未完主义思想、多学科交融的特征、开放性以及间性审美的高度。同时,基于建筑表皮的空间特殊性,与当代社会审美对象及审美方式的变革,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需求,现代艺术创作中"介入"的前卫精神,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观念的变革等诸多因素,促使建筑表皮偶发性设计在表皮设计领域有着不可回避的研究价值与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东吴文化中心根植于城市的生长方式成为其建构基点。设计引借符号学思想方法,从城市性、文化性、技术性角度阐释建筑对场所意义的深层表达,以及由此实现的环境同构体系与社会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7.
平面镶嵌是用于研究几何图形模式的数学方法。这种数学方法在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的不断进步,当代建筑表皮形式呈现出不同往日的"复杂性"美学特征。一些建筑表皮的设计实践就是以平面镶嵌的方法作为基础。多边形周期性镶嵌是平面镶嵌的一种重要类型。该文以两个建筑案例作为引导,以对多边形周期性镶嵌的数学分析作为基础,试图用算法实现一种基于多边形周期性平面镶嵌模式的建筑表皮参数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符号学理论,提取出传统徽州建筑元素。结合现代建筑设计要素,整合新徽派建筑符号。再运用符号学从艺术角度对"黎阳IN巷"这一典型实例进行建筑美学评价,得出新徽派商业街区的建筑符号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希望为以符号学为根基的新徽派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今的建筑学界,作为理论工具的建筑符号学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简述了建筑符号学的理论背景,并针对建筑符号学的基础概念进行探讨,重新思考与辨析建筑符号学中的"符号"定义,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建筑符号是指对建筑实体或空间的、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平遥古城文化进行系统要素整合、分析与提炼,探究地域特色文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创意实现路径,运用设计符号学理论构建平遥古城文化的符号学体系,确定"平遥印象"的创意设计定位,以最具代表性的平遥建筑文化为切入点,从语义、语构、语用和语境四个方面探讨"平遥古城符号"实现的具体路径,并设计相关产品。基于古城特色基础上的"平遥古城符号"建筑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突显出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为平遥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建筑领域中的符号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金伟  李骁晔  常江 《山西建筑》2006,32(19):12-14
从符号学入手来分析有关建筑符号学的内容,对建筑符号学这一理论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并从建筑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方面,批判地揭示了建筑符号学在建筑实践中所暴露的局限性,旨在探索建筑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提供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依据符号学的思维方式,从符构学、符义学、符用学三个角度分析了符号学对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并指出建筑符号显示了文化的意义和时代精神,对弘扬传统文化,推动设计风格的革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设计围绕"传统"、"装配式"、"自由搭建"等元素,通过宿营这一特定的行为研究"鲁班锁"能够带来的可能性.鲁班锁是中国传统木作的结晶.本设计通过对鲁班锁的形成方式、衍生的可能性以及节点安全性的研究,探索了利用鲁班锁这一节点,实现将宿营地做成装配式建筑的可能性,从而通过传统的方法,解决废弃建筑带来的环境问题.设计者按照预定的建筑形式,挑选需要的结构构件,并按照一定的搭配方式实现建筑的拼装,在使用过后重新回归到材料本身.这种装配式的思想也是设计的要点,本设计希望通过木材来探索一种新的装配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编织作为人类造物的基础操作和理解事物间网络关系的一般方法,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算法即对做事逻辑、流程的编码化、程序化表达,与编织操作有着天然联系。融合数字技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编织表皮形成方法,能够丰富建筑表皮的形式设计。借鉴传统编织物形态特征及其织造流程,可将建筑表皮编织分为仿拟组合式、经纬交错式、排列叠加式及弯折缠绕式等,通过归纳不同操作方式及肌理特点下,以建模和建构逻辑为主导的设计模式,挖掘其设计流程与操作控制规律,形成可内化于计算机的建筑编织表皮设计方法。这将有助于加深对传统编织工艺规律的认识与继承,深化设计逻辑,改善建筑师过度依赖于灵感创造的设计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设计围绕"传统"、"装配式"、"自由搭建"等元素,通过宿营这一特定的行为研究"鲁班锁"能够带来的可能性。鲁班锁是中国传统木作的结晶。本设计通过对鲁班锁的形成方式、衍生的可能性以及节点安全性的研究,探索了利用鲁班锁这一节点,实现将宿营地做成装配式建筑的可能性,从而通过传统的方法,解决废弃建筑带来的环境问题。设计者按照预定的建筑形式,挑选需要的结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是长期困扰中国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一大难题。文章首先选取了四个大众认可的"民族性"建筑,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其设计理念,并尝试对这种设计方法提出反思;其次指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性、可持续性建筑。  相似文献   

17.
伴随表皮概念的引入,建筑设计已突破原有的常规方式,慢慢由平面构成、体块组合、建筑空间变化等传统设计方法向建筑表皮材料的建构创新发展。建筑表皮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的建筑表皮构成了不同的建筑外形,构成了多彩的城市建筑群。构成现代建筑的表皮的材料尤为重要,建筑表皮的材料语言包括颜色、形态以及质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本文从建筑表皮的材料颜色、形态以及质地三个方面对材料语言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能为建筑创作提供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18.
张笑笑  戴慧 《山西建筑》2009,35(29):38-39
指出建筑表皮与空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对建筑表皮和空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从表皮的材质和光影对表皮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对如何通过表皮释放空间的情感进行了探讨,以实现建筑师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杭州东站复杂双曲面建筑外表皮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复杂双曲面建筑外表皮"多目标自动找形"参数化设计技术特点,并总结了杭州东站建筑外表皮在材料比选、结构优化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技术实现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建筑人居环境表皮形态实现建筑与周边人居环境和谐统一。其中包括地方材料的应用,现代表皮的几种主要形态及现代极少主义思潮对表皮形态的影响;建筑人居环境表皮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持而出现的变异与创新。在数字化技术这个新平台上,建筑人居环境表皮功能与形式的多样化;表皮演进历程的必然性与基本动因,从而展示了当代建筑人居环境表皮的设计理念及应用样式的演进脉络。通过对建筑人居环境表皮的概念内涵、色彩表现方式、数字化技术、演进内在动因的分析,希望对建筑人居环境表皮生态设计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