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临海工业区常采用工业新城模式规划工业与配套生活用地,以实现职住平衡发展。自"十二五"至今我国已开展多项临海工业建设,部分项目出现住宅闲置、用地低效问题。日本和新加坡是亚洲国家临海工业发展典范,在用地开发时序、用地布局、用地规模、住宅产品类型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文章总结日本及新加坡临海工业职住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临海工业配套建设特征,汲取有益经验,以期为我国临海工业职住空间优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临海渔港作为我国陆海交界和发展海洋经济、国际贸易、海陆生产生活的重要节点,受全球变化影响,其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陆海隔离、产业单一、文脉断裂、空间衰败,对其进行存量复兴成为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生态化-活力环系统理论,以厦门闽台中心渔港为实践案例,探究渔港海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发展脉络,提出渔港"生态化"存量更新方法,构建渔港"共享活力环"存量复兴路径,以期整体协调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我国海岸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为我国陆海统筹背景下滨海城市转型发展与存量更新提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构建的新时代背景下,落实陆海统筹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剖析陆海统筹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空间格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陆海统筹的重点内容,总结陆海统筹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其他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21,37(2)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建构,落实陆海统筹是新时期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陆海统筹在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相关理论还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在深刻了解陆海两个复杂系统的资源差异性、法典原则性、空间过渡性和功能互补性等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文章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的视角,建立包括陆海资源系统保护、陆海主体功能协调框架、陆海空间统筹框架和陆海统筹制度体系在内的陆海统筹"四位一体"理论框架体系。最后以临海市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对陆海统筹实践框架进行实证研究,并总结陆海统筹的实战经验,以期为其他城市的陆海统筹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实施陆海统筹战略的指引下,本文以广州市为例,构建了"三层三类两系统"的陆海统筹"一张图"概念模型,并探讨其在陆海统一信息库的构建与动态更新、陆海统筹度的评价与监测,以及支撑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沿海城市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当前基于“划线控制”理念划定的海岸建筑退缩线难以体现国家对陆海提出的统筹陆海生态系统保护(保护要素)、统筹陆海海洋灾害防治(防灾要素)、统筹涉海项目管理(发展要素)三大统筹原则。本文从政府管理、规划编制和理论研究视角对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中实现陆海统筹的难点和突破口进行分析,从顶层管理、技术方法和实施操作3个方面提出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的技术框架和“划入两个管理区域、实现三类要素统筹”的划定方法,并对划定过程中涉及的建设项目用地用海分类和建设标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最后,文章以珠海市情侣路海岸带为实证案例,提出体现“三区六性”的建筑退缩线试划方案和统筹管理构想。  相似文献   

7.
陈飞  陆伟  蔡军 《建筑与文化》2015,(3):112-113
填海造陆为临海工业区建设提供用地,造陆规划对于海洋资源高效利用与临海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造陆规划是海域规划的主要内容,2012年8月国家海洋局首次提出编制区域用海规划必须由具备城乡规划甲级资质的机构承担。城乡规划介入时间较短,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较少。文章介绍我国临海工业发展情况,分析顺岸推进式与离岸人工岛式造陆方式的特点,从用地组织角度梳理国内外临海工业区造陆模式,并结合我国临海工业产业发展特征,对造陆规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林晴  张琪  白晶  吕晓蓓 《规划师》2023,(12):22-30
在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针对海域空间陆海统筹出现的陆海交界地区界定及管控困难、多维用海的实际诉求与常规规划管控手段错位、陆海功能衔接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匹配,以及海域管控传导体系不完善等新问题,结合深圳西部海域等实践的管控经验,提出海域空间陆海统筹管控方法的优化建议,包括统一陆海统计口径,在过渡期实施“一地一策”;精细化、动态化完善海域空间管控;谋划陆海统筹的“时间方案”;分层、分时、分区明确海域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范畴的重要类型和城市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马鞍山市拥有马钢9号高炉、南山矿凹山采场、"上游0053"号蒸汽机车、原"老矿院"等工业遗产,以及多种工业旅游开发项目。马鞍山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生态修复和全域协调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应规划建设马钢工业博物馆及其主题街区,规划建设凹山国家矿山公园,论证开发城市观光火车线路。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在产业政策导向下,高能耗企业向滨海区域搬迁,带动了远郊型临海工业新区建设。企业搬迁推动了远距离通勤与职住分离现象;同时,外地购房者基于海景资源偏好购置住房用以投资或养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职住错位现象;临海工业新城呈现住房闲置、用地低效利用的现象。笔者从居住用地出让、住宅产品供给、购房政策倾斜等方面分析在远郊型工业新城职住空间影响机制,并尝试从宏观开发控制、弹性规划、住宅产品建设控制方面优化职住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卫民 《规划师》2006,22(9):82-83
城市的重大项目,应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统筹互动,达到项目开发与城市发展互相推动的效果.惠州市东江剑潭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能发挥推动惠州市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上游库区排涝和惠州大堤工程建设、提升城区土地资源开发质量等作用.因此要将其的规划建设放到整个城市发展的高度进行全面分析、研究项目本身及其外延.  相似文献   

12.
以深圳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的综合开发为研究对象,借鉴深圳市轨道交通一期、二期工程在沿线物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等多方面的特色和经验,对已建成的典型实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轨道沿线用地的综合开发在开发强度、功能配比的一般规律;以正在进行专项研究的深圳市轨道三期工程多处沿线物业开发项目为案例,归纳总结三期工程沿线物业开发在投融资体制、土地政策和规划手段方面的创新,为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规划以及轨道交通沿线物业用地综合开发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苏莉 《福建建筑》2012,(1):12-15
古雷—南太武区域区位优势独特,战略资源组合条件优越。加快古雷—南太武区域发展,是落实海西战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的战略举措。古雷-南太武区域应明确今后发展的功能定位,同时在发展思路上遵循发展滨海经济带,建设临港产业集聚区和临港新城,培育都市区形成港城互动,建设高效交通网,加强滨海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为保...  相似文献   

14.
彭华  李焰 《中外建筑》2014,(5):77-79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大中城市逐步进入机动化时代,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内土地开发强度普遍增加,其结果是增加了城市交通的产生和吸引量,给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城市内大型建设项目,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往往波及项目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路网,导致路网局部乃至全局的交通供求关系失衡。由于城市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在大型建设项目建设时不考虑未来的交通问题,而给项目建设后周边的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难的事例屡见不鲜。为了有效地防止由于城市的过度开发给城市交通系统造成过大的压力,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的供给与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合理进行交通组织,保持道路畅通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率,这就需要在城市土地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阶段,规划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共同根据使用时期的道路交通管理要求,对建设项目可能对周边交通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核。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起规划、建设、环保、交管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起城市大型建设项目,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监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产城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以"产城融合"为着眼点,将"产城融合"要求体现在城市发展策略选择、发展目标制定、空间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调整、综合交通优化等诸多方面,以此引领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工业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即在满足工业厂区生产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工业景观的可持续性营造过程中,运用生态设计手法创造绿色工业景观,这对于推进现代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工业景观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某船厂绿色景观设计建造为研究对象,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4个方面,提出十余项具体改造措施,通过模型比较与数据分析,深入探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工业船厂建造绿色海岸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充分认识产业空间集聚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准确把握工业化发展所处的阶段,是进行城市规划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前提。通过上海市临港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和建设用地变化分析,研究产业集聚和城市化发展互动的规律、问题和原因,探讨实现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引入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PEI分析,临港地区PEI偏低,反映出当前临港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导入速度相对过慢,产业发展没有带来相应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远没有达到产-城良性互动的阶段。产-城割裂问题是临港地区所处工业化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集中反映,建议在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配套、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朱杰 《城市规划》2012,(8):32-39,62
空间引导效能历来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核心内容。基于历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城市生长极核模型、用地调控效力指数、Logit回归和用地经济效益等定量方法,对常熟几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体布局、重点地区用地增长、中心城区用地置换和乡镇撤并等空间政策的调控效力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现实城市总体布局与规划构想存在一定偏差;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经济效益空间不相匹配;规划调控和区位条件成为影响地块闲置率的主导因素。规划对建设用地的调控效力有所增强,但对重点镇的用地调控却出现较大偏差;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退二进三"政策效果显著,"乡镇撤并"对城镇生活性用地的调控绩效明显,但却未能抑制工业用地的散点蔓延,"一镇多区"格局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膨胀带来的城市生存空间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城市立体化发展是在城市空间发展维度上寻找突破口的全新模式。笔者对立体化城市发展概念、空间拓展方式、发展历程和立体化城市发展的吸引力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结合上海外滩综合改造工程深入分析其立体化规划理念、原则、设计和改建方案,为立体化城市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立体化城市发展能够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释放公共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城市生活水平,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典型滨海盐碱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和前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例,总结并提出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路径和方法。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统筹考虑区域盐碱化特性和水资源污染等制约因素,实行“系统构建、分区控制”城市规划,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充分与地区排盐系统、排水防涝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及公园绿地系统等相衔接,形成了“水库-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和城市大海绵格局,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也为其他类似滨海地区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