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园林》2018,(9)
本文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牡丹专类园建设为例,从专类园位置的确定、牡丹品种的选择、种植土壤的配置,以及牡丹的种植、养护管理等方面,重点阐述牡丹专类园景观的营造方法。牡丹园根据自然法则,以植物、园路、山石、建筑等有机组合,营建环境优美供游憩使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牡丹的种质资源与牡丹专类园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牡丹特产于中国,共有8种3亚种,观赏品种丰富,是我国10大传统名花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牡丹专类园是栽培观赏的主要形式,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经两宋至明清一直保留下来并在近现代获得了新的发展.介绍了牡丹的种质资源概况和文化意蕴,从专类园选址、品种选择和景观营造等方面,探讨了牡丹专类园建设.  相似文献   

3.
牡丹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北京园林中牡丹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园林中牡丹应用的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植物配置后的效果,初步探讨了北京地区园林中牡丹应用的原则及提高牡丹观赏应用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洛阳市王城公园牡丹园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飞鹤 《中国园林》2000,16(5):52-53
洛阳市王城公园牡丹园的规划设计,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把景园空间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以丰厚的牡丹文化为题材,创作出一座富洛阳特色的园中园。  相似文献   

5.
张帅  李雄 《中国园林》2012,28(5):81-83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作为我国的特产花卉,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王”的牡丹,是富贵、繁荣、昌盛和吉祥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在分析其生态习性的基础上,针对牡丹观赏期短、四季景观欠佳的状况,提出了规划设计的原则.尊重场地的固有特征,因地制宜,结合立意构思,形成合理的景观层次;在充分利用牡丹观赏特性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适当配置不同花期的园林植物,以加强牡丹专类园的四季观赏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紫斑牡丹在内蒙古中南地区赤峰实现了露地越冬栽培的引种驯化科研成果,探讨了紫斑牡丹在赤峰地区及与其气候相似的北方寒冷地区专类园、花台、花坛、花丛、花境、树群、对植、孤植、行列植等园林应用设计形式,为北方地区园林绿地紫斑牡丹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提起牡丹,凡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洛阳。来到山东菏泽,人们会告诉你,其实,牡丹之最在山东。堪称举世之冠的有着580多个品种的万亩牡丹园难道不是明证?1997年春节前后,盛开在广州、探圳的大街小巷的菏泽牡丹,不但使凡们看到了国色天香的风采.更从中领略了菏泽人的精气神儿。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论述了曹州牡丹园的设计思想、总体布局、景点设计及设计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论述了曹州牡丹园的设计思想、总体布局、景点设计及设计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0.
植物专类园的类别和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植物专类园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的园林形式,应用日趋广泛。在对植物专类园、专类花园、植物园进行区别的基础上,明确了植物专类园的定义,并根据植物专类园的植物种类及表达的主题,将植物专类园分为四个类别。同时,特别针对中国植物园中的植物专类园进行统计,分析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天王院花园子是北宋洛阳著名的牡丹花市,是《洛阳名园记》中唯一一处、也是北宋时期唯一一处有详实记录的公共园林,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化价值。以《洛阳名园记》的记载为基础,挖掘追溯文献典籍,从园林背景、园名解析、园址考辨依次展开,在时代背景下分析天王院花园子的发展历程,对四个可能园址一一辨别,推测天王院花园子可能位于宣教坊,原属安国寺的一部分,专门供奉毗沙门天王,后逐渐发展成培育、生产、展览、销售、游憩、配套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牡丹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4)
Built in the tenth year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45),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lope of Jingyi Garden on Fragrant Hills Park of Beijing, Qiyunlou Garden is one of the 28 scenic spots of Jingyi Garden. Its excell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 of "leaning against the towering mountain rocks on the right and overlooking the distant mountain hills on the left" and goo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lush growth of plants and quiet and secluded atmosphere" make this one of the favorite gardens of Emperor Qianlo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ranquil mountain scenery, the agile stream and the building creates a po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that is broad, deep, quiet and eleg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Qiyunlou Garden, and explores the garden design techniques of Qiyunlou Gard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te selection, stone arrangement, water feature design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13.
Liu Fang Yuan is a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the Garden of Flowing Fragrance, a most remarkable project in Huntington. This project was conceived by James Folsom. It i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enture, complex construction project, unique China-US collaboration, and center of cultural memory. Inspired by the centuries-old Chinese tradition of private gardens, Liu Fang Yuan combines the scenic beauty of nature with the expressiveness of literature to give deeper meaning to the landscape. True to the authentic nature of a Chinese garden, the design respects the site. It extends to adapting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Chinese garden design to meet local needs for seismic safety and wheelchair accessibility. Liu Fang Yuan is the only truly seasonal garden at the Huntington, emphasizing and symbolizing the progression of 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 visitor experiences more than the visual realm. The garden's name, Liu Fang Yuan, has bolh literal and symbolic meanings refer to the scent of flowers and trees, also echoes the name of famed Ming dynasty painter Li Liufang. Liu Fang Yuan is truly a microcosm of The Huntington, bringing together botany, art and literature in a garden that will serve as a place of cultural memory and center for education about one of the great humanities tradition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4.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是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区域 性植物园,是城建系统下的第四座植物园,园内保留有民国时 期厦门二十四景中的六景。厦门植物园1960年建园,1962 年以孙筱祥先生为主导的北林团队参与初期规划设计。至 1987年首次发布正式规划,期间主要是以孙筱祥的规划思想 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结合文献史料,旨在呈现该时 期植物园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特点,窥探孙筱祥在植物园领域 中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5.
长春园在圆明三园中建造较晚,建造这座皇家园林目的明确,是专供皇室悠游而设的园林。它总结圆明园造园中的优点和缺点,仍承继中国山水园林布局以水为主体的形式。长春园有意缩小水面,用景点或景区划分水域,以视觉效果点缀景物,组织景界,构成空间。总的布局是以山抱水,以水环山,构成里外环抱的形式。布局在自由的基础上,仍保持严紧的格局。建筑布局内紧外松,园内山水交融,浑为一体,建筑造型各具特色,体量相当。  相似文献   

16.
刘玉英 《中国园林》2020,36(12):112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袁嘉  杜春兰 《风景园林》2017,24(5):22-27
如何设计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可持续城市雨水花园植物景观,做到低投入、少人工管理并拥有更佳观赏价值,是城市园林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雨水花园植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景观在城市雨水花园中的应用前景。针对雨水花园生境与洼地结构中水湿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适应性选种策略。结合对自然群落"有序的混乱"的生命智慧的分析,阐述了师法自然的雨水花园植物群落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高峰和典范,这座历史园林遗产的保护是中国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的重要问题。基于对圆明三园各个景区现状进行的全面详细的实地调查,从山水体系、景点遗址、植物景观等角度与全盛时期进行对比,探寻发生的变化。分析圆明三园作为遗址公园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保护和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恋  肖遥 《中国园林》2022,38(12):139
奉宸苑、圆明园、清漪园等清代皇家园林管理机构 通过对其附属土地征收地赋或种植作物来创造收益,并对皇家 园林周边景观产生影响。以清代内务府则例所记载的土地管理 记录、收支经费流动为依据,提取从属于皇家园林的用地地块 信息,从空间分布、管理机构、收支情况总结皇家园林土地的 管理经营特征。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土地通过精细化的用地管理 及收支制度,一方面支撑皇家园林景观的存续,另一方面影响 了区域景观特征的形成。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北京西北郊以湖泊 水系连通皇家园林斑块、水稻农田为基底的景观格局,及其与 土地经营管理之间相互制衡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