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陆轶辰 《时代建筑》2012,(1):146-153
文章介绍了比亚里茨海洋与冲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的初始概念"天之下"与"海之下"。"天之下"指的是比亚里茨海洋与冲浪博物馆的建筑形态所塑造的一个向天空和大海展开的供人群聚集的广场,广场下,凸起的屋顶结构则铸造了"海之下"的形态,由渐变的动态曲面形态构成展览空间的特质。这个概念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形态,并通过对场地的有效利用,形成了与周边环境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2.
EL“B”礼堂     
EL"B"演艺中心坐落于卡塔赫纳港口,既秉承了原基地的肌理,也充当了城市与大海的边界。码头固有的完美直线、静谧的海平面、平直的甲板以及EL"B"的长条形主体在变幻无常的天空暮景下,融于与自然构建的极简形态中。  相似文献   

3.
“海洋13号”咖啡吧坐落于希腊古城塞萨洛尼基城中心的亚里士多德广场,其位于ErnestHebrard设计的美术馆下方,面朝大海,地理位置优越。在这里可以观赏到Thermaikos海湾、港口、爱琴海甚至地中海的美丽景观。  相似文献   

4.
朝天门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的渝中半岛顶端,是重庆主城区的著名地标.平日,长江水浑浊、嘉陵江水清澈,两条江分界线明显.但洪峰到来,两江合为一体,两江交汇下的朝天门,更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超级战舰.朝天门前浪涛滚滚,气势磅礴,而天空中雾蒙蒙一片.原本人来人往的朝天门平台已经被洪水淹没,广场下的百步石梯已在水下.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5,(10)
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一个定位精确、特色鲜明、景观丰富以及与周边建筑、环境和谐共生的广场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和形象窗口。文章结合岳西县天仙河路市民广场设计,用一种"大处入手"的研究方法,从分析地域特色、城市空间架构和场地特征入手,在明确广场定位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小中见大"的表达手法,从主题立意以及重要节点、景观、活动空间和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复合型空间的设计方法,希望对同类规划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一线生机"的设计来源于对活动与边界的思考:一根线能否给盐田城市空间带来活力与生机?在开阔的广场沙滩和草坪,人群往往趋于分散,人们在公共空间依然躲在各自的角落用社交网络联系着世界,相互照面的人却没有交集,只有自拍和定位维系着和场所的微弱联系。我们希望通过边界效应,重新划分开敞空间的活动分布。"边界效应"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指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区域开敞的中间地带是最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宝安区海滨广场(二、三期)与海滨休闲公园设计方案在分析深圳公共空间的需求和基地概况的基础上,以“绿色海浪”为理念,以人与大海的对话为主题,意在为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打造一个亲近大海,近距离深度体验大海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海天一色     
《Planning》2013,(19)
<正>"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汇。"歌词咏唱的眷恋深情款款,营造的意境旷远浩渺。不知是海洋与天空赋予了蓝色宽广、大气、豁达的内蕴,还是蓝色本身就是这些品格的代名词,而被造物主赠与了辽阔无垠的大海与天空。海天一色,物我两忘;天边云卷云舒,海上波浪升平。我愿是那海底深渊为爱而生的美人鱼,甘愿化作一缕轻烟泡沫,从此与大海母亲融为一体;我愿化作海空上自由勇敢的海鸥,无畏风浪,披星戴月,守望这片广袤浩瀚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正奥雷·舍人事务所公布了"深圳潮"项目的设计。"深圳潮"将成为中兴通讯的全新总部大楼。"深圳潮"为都市办公构想了一种全新形态,建筑漂浮于地表,时刻激发创新、启迪思想。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深圳潮"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并与当地社群融为一体。建筑优雅地飘浮于地平面之上,悬浮空间底部形成的全新广场将水滨区域与后方的城市建筑群相互联结,将公共空间归还给城市。在广场的另一侧,景观丘陵和圆形剧场组合成为"文化浪花",将灯光、活动以及人群引入低层区域,而低层区域还将包含一个展示空间和一家简餐餐厅。  相似文献   

10.
黄华青 《建筑学报》2022,(1):117-122
走向全球南方聚落研究的进程中,鲁道夫斯基、拉卜普特等人的物质性路径已不足够;在萨义德、霍米·巴巴、阿尔萨耶等人的后殖民批判语境下,传统聚落不再是封闭凝固的遗产,而是时刻处于争夺、协商、共谋过程的一个“短暂、流变、情境性”的对象。基于摩洛哥杰玛艾弗纳广场的空间志研究,以田野调查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旅行者日记所勾勒的具身经验,展现广场上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融合的临时空间策略,揭示奇观与日常、我者与他者间充满张力的社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园林》2018,(9)
宣城市彩螺广场已经历十多年的风雨,在火车站前依然显示独特的魅力,引人入胜。本文遵循风景园林设计的有机生成方法论,从有机的空间构图角度出发,重塑场地的逻辑推演与科学改造。在此方法论指导下,文章以"海浪""海螺""港湾"为意向对场地进行空间改造,逐步深入地解读宣城市彩螺广场空间形式与场地文化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触动人心的"海洋天堂"。  相似文献   

12.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空间中集观赏性、公共性、娱乐性、艺术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开放室外活动空间。但是近年来民族的、地域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在"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消失,国内一些城市广场在设计时过于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广场的样式,导致了城市广场之间的雷同。文章从兰州的地域文化出发,结合"兰州市东方红广场"建设,探讨如何将城市广场设计成一个具地域文化内涵的、可供游人参与的、可以激发人们情感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出地域文化特色下东方红广场的几点设计理念,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四个广场案例来对比研究城市广场设计中广场与其周围建筑的关系,重点讨论广场空间的"围合感"与广场边界的"完整性"问题;进而以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理论依托,提出"建筑以为‘利’,广场以为‘用’"的设计概念,为当下中国城市广场设计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性化,即以人为尺度、标准去理解万物。"1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步行商业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该文以"楚河·汉街"为例,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切身以人的尺度去体验汉街的空间,并从街道、广场、建筑以及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从中提取、总结出相应的"人性化"设计手段和技巧,以期对商业步行街人性化的空间营造给予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城市广场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指出广场设计应以整体规划布局、景观空间层次、绿色空间及色彩选择等四个方面为重点,然后分析与评价了重庆朝天门广场设计中的成败与得失,进而提出了关于如何改进朝天门广场设计的一些措施和想法,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与见解,以期对今后的城市广场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0月10日-11月9日,在首尔DDP东大门设计广场举办了2016韩中日"书·筑"展/首尔展。"书·筑"展暨LOCUS设计论坛(LOCUS为拉丁文,意为place[场所1,结合了local[当地的]与location[地点]之意。),由日本建筑大师模文彦与韩国坡州出版都市理事长李起雄发起,日本建筑师团纪彦、韩国建筑师李大俊与中国书籍设计家吕敬人为策展人和执行人。"书是语言的建筑","建筑是空间的语言"。书  相似文献   

17.
《风景园林》2009,(1):136-137
横滨是一座与大海共同成长的城市。随着填海区内的高层化,建筑越来越朝向天空接近。仿佛存在于海天边界线上的水池,无水的时候,如“天空”一般明净,有水的时候,如“大海”一般清透。通过这样的设计,呼唤出人类从海洋进化到陆地的原始记忆,感受自身在大自然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引言:"准公共空间"——城市典型空间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存量空间增多,城市既有建成区的存量更新日益成为规划建设工作的主战场1,2。在大量亟待更新的空间类型中,开放空间及公共活动在既有城区更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3。特别是"准公共空间"(quasi-public space)在城市建成环境中随处可见,如道路两侧的店前开放空间、楼宇园区的公共场所、老旧社区内的公共广场等等。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获批"国家中心城市"的称号,标志着郑州城市的建设内涵进入了新的阶段.二七广场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是郑州城市内涵"名片"的重要体现.在文化与商业因素制约下的有限地块内,通过存量型城市设计方法提高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和活力,推进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为郑州市二七广场中心区空间环境的优化提供一定的设计方法策略和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市双修"理论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热门话题。"城市双修"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方面,对城市破败区域空间进行更新设计,解决现阶段我国城市存量空间环境问题,使城市建设从粗犷式发展逐步转变为精细化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昆明盘龙江沿线的桃源广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桃源广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更新的对策,以期探索昆明市城市更新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