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Pv6,也称IP下一代网,被公认是扩大互联网现有终端用户和设备规模的演进方向,但更重要的是,IPv6代表了下一代的互联网.由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项目已经正式认可IPv6技术,把大量初等和中等教育机构加到目前的网络中,用先进的设备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可能,从而为创建下一代教育团体机构作出了贡献,这是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充分利用了新技术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信月评     
《广东通信技术》2011,(5):79-79
1工信部加快部署IPv6全面推进面临三大阻力在4月7日举行的2011全球IPv6高峰会议上,工信部表示,正在通过政策框架引领、明确路线要求、鼓励试点应用、丰富用户服务等多种措施,全面推动下一代互联网部署。目前,各家运营商在相关网络基础建设中要求设备具备支持IPv6的功能,有的企业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计划。全面推进IPv6需要产业链各方的积极配合,主要面临三大阻力:第一,IPv6的设计和研发是在20年前为了解决lP地址短缺问题。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黄海峰 《通信世界》2012,(14):27-27
4月10日~11日,"2012年全球IPv6暨下一代互联网峰会"在京隆重召开,全球来自政府、运营商、教育机构、系统设备商以及终端企业等各方700多位代表参会。该峰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乃至全球IPv6互联网发展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以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为表征的下一代互联网时代,今年的IPv6日意味着永久性地开启了IPv6协议的应用。我国应以宽带战略的实施为契机,抓住3G和LTE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普及的机遇,推动IPv4向IPv6的过渡。CNGI作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示范工程,应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近日召开的以“IPv6助力新网络”为主题的“第五届全球IPv6高峰论坛”上,下一代网络的可管理性成为热点话题。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IPv6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继中国开始建设全球最大的IPv6实验网-CNGI之后,中国已经在下一代互联网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IPv6)产业联盟日前宣告成立。作为联盟成员,联想、方正、京东方、中国网通、中科院计算所等25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将联合开发IPv6相关技术,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在中国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层协议,IPv6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NGI)中的重要协议。经过多年的发展,IPv6标准日益成熟,各种不同类型的支持IPv6的设备相继问世,并逐渐进入商业应用。部分国外电信运营商已经建立IPv6网络.并开始提供接人服务。我国也在2003年启动了中国  相似文献   

8.
IPv6与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震洲 《世界电信》2002,15(4):10-13
日本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方面落后于欧美,于是日本政府和众多的企业决心在3G和IPv6的研发方面有所突破,重新置身于IT最强国家的行列。日本政府专款投入、重点支持了一些项目,包括下一代网络标准IPv6的制定、互联网信息家电的研究开发、建立日本千兆比网(JGN),使之成为产学研的IPv6利用平台。日本在IPv6的研发方面涉及到许多机构、设备商和信息家电网络开发商,日本制造商在IPv6网络设备与信息家电中占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探讨了中国推进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张跃辉 《通信世界》2008,(42):I0011-I0011
IPv6早已不是陌生的技术,早在1991年,业界就提出了IPv6的概念。然而时隔17年,如今的IPv6依然在IP地址告急的呼喊中逶迤前进。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提出了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要大力推动我国IPv6向商用转型。那么,是什么阻碍了IPv6前进的脚步?IP地址资源是否真的已经告急了呢?专家指出,目前,应用服务是IPv6的薄弱环节,IPv6向商用的转型需要全球各国政府的合作来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11.
动态     
全球共迎下一代互联网新时代2012全球IPv6暨下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于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峰会以"加速IPv6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助力‘宽带中国’国家战略"为主题,分享未来IPv6产业升级、建设、商用解决方案,展示国内国际运营商联网商用部署案例,峰会并细分产业链设置了教育和运营商专场。IPv6升级潮来临,全球共迎下一代互联网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接入网演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IPv4地址资源的逐渐枯竭,如何引入IPv6是电信运营商非常关注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IPv6的引入对接入网的影响以及接入网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IPv6对接入网的影响和要求;然后结合现有接入网的设备现状,提出了接入网支持IPv6业务的2个主流方式:透传方式和IPv6感知方式;最后,提出了电信运营商接入网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3月19号,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试验网正式宣布开通并提供服务。作为我国第一个IPv6骨干网,cERNET2与美国Internet2、欧盟GEANT组成全球最大的学术互联网,同时向全球提供IPv6下一代互联网服务。该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在CERNET2试验网开通仪式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以IPv6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市场重新洗牌的时刻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4.
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是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介绍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需求和现状,以及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展望了IPv6对未来我国电信业的影响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面演进,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的产业化进程,一年一度的“全球IPv6高峰论坛”于2005年4月4~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CNGI与IPv6:无限创新,中国实现”。中国工程院邬贺铨副院长、国际电联标准化局赵厚麟局长到会祝贺并讲话。互联网之父、国际地址与域名机构主席Vint Cerf、全球IPv6高峰论坛主席Latif Ladid、国际互联网协会主席Fred Bakel以及欧盟、  相似文献   

16.
刘春林 《电信快报》2011,(7):12-13,27
IPv4地址已经耗尽,推进互联网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已成为当务之急。考虑到网络演进投资效益、用户感知和业务平滑过渡等因素。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应以现有IPv4网络为基础逐步过渡至脚6网络.IPv4/IPv6互通是不可回避的网络场景,用户与应用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IPv4/Pv6网络互访将是非常普遍的...  相似文献   

17.
吕学海 《通信技术》2009,42(10):123-124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对IPv6的网络技术和业务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业界的热点。介绍了IPv4和IPv6的历史和关键技术,并对IPv6进行了优势分析,对IPv6相关的业务和应用的发展予以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赵经纬 《通信世界》2009,(15):I0035-I0035
随着我国3G建设的全面启动,移动互联网日益升温,而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IPv6更成为关注焦点。被美国主导的IPv4时代即将一去不返,政策的倾斜和产业的开放使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到IPv6标准的制定和研发中来,作为我国领先的设备厂商,中兴通讯更得以借此东风,实现IPv6领域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19.
去年年底,我国开通的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中最大的核心网和惟一学术网,它以每秒10Gbit/s的传输速率(相当于每秒传送15个VCD光盘存储的信息)连接全国20个主要城市、10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核心节点,为全国几百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高速IPv6网络接入服务,高速连接国内外下一代互联网。在这个骨干网络中覆盖25个节点的网络设备是我国清华紫光比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BitEngine12000系列核心路由器。10年前,互联网首次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的互联网比国外晚了10年,但在代表国际水准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中,我们已经和国外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振奋、喜悦的事情。但是,目前在全球各地,以欧洲和日本、美国、中国为代表,以IPv4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正在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全面演进。在具有了IPv6核心技术后,中国下一步该怎么进行?为此,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了我国通信领域专家蒋林涛。蒋林涛认为:中国要领跑下一代互联网的新起点,必须思考IPv6的产业化与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IPv6已经成为各国抢夺下一代网络话语权的焦点,谁能占领IPv6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领导者之一。 面对IPv6新机遇的诱惑,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愿意成为落后者,发达国家已经展开了抢占IPv6制高点的冲刺,并且将战略目光投向具有极大潜力的中国市场。我国虽然没有在这方面抢到与先驱者平等的地位,但是,稳妥而积极地在中国推进IPv6的发展已经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