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罗勇 《华中建筑》2014,(8):121-126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引导城市空间转变的核心动力,而城市空间的转变特别是特色空间营造又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产业和空间规划上应把握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顺应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空间。东莞水乡地区作为珠三角传统水乡和传统产业发展的最典型代表地区之一,规划以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全面转型为方向,从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交通、生态、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营造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合的水乡特色空间,为其他地区产业和空间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黎颖  孙礼军  周文 《新建筑》2013,(1):166-169
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内容就是建构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为城市提供充满活力的空间与场所.猎德城中村改造之猎德涌两岸景观工程尝试从传统岭南水乡景观、文化要素取材,复建岭南水乡特色景观意象,以期提升城市开放空间和珠江滨水景观带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大规模建设的浪潮下,各类城市风貌及建筑风格杂乱混沌.而岭南本土的传统居住形态则未被重视。由此,本文通过在白云湖地区城市设计项目中关于宜居策略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传统与现代兼蓄的岭南水乡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试图呼唤具有地方文咏相承的传统空间回归,避免城市风貌的地域性紊乱.主动寻求个性与特色兼具的特色风貌实现。最后提出适应性的局限,期待更多的探索与努力的继续。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岭南水乡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对顺德青田村水乡文化、公共空间、村落物质空间进行分析,并以传统岭南水乡文化作为基线,提出了岭南水乡文化的传承战略,以避免过度开发引起乡村特色丧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陈炼  汤莉 《重庆建筑》2018,(3):8-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住需求由物质型向品质型过渡,住区建设中的种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功能单一、缺乏多样性、千篇一律的设计思维等等。该文针对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开放街区理论为基础,将传统大尺度城市住区分解为单个小街区,在小街区中寻求合理的差异性,以期对城市住区多样化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结合杭州西溪锦园住区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分析传统江南民居建筑规划的空间理念,探讨了当代城市住宅规划建设中对于传统居住模式的现代运用以及中式住宅建筑创新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岭南水乡城市地理特征、地域气候、传统文化非常独特,自成体系.其地域多为丘陵地带、临海多雨、炎热潮湿、水网密布,城市生态环境中往往拥有明显的水系脉络廊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些地块内进行城市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水文特征的考虑,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不利影响,同时提高城市在环境、娱乐、美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在佛山禅城奇槎片区城市设计中,基于水敏性规划的视角,探析水、城市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以及水敏性对于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启示,凝练出"岭南水乡—现代岭南—城市与自然的对话"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广州岭南特色街区实地调研,运用城市类型学等科学方法,对特色街区要素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岭南特色街区城市设计要素框架,探究街道肌理、建筑类型、界面尺度等城市设计要素类型,并提出了特色街区设计的若干设计指引,以作为加强街区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古劳水乡空间生成解析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水乡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等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岭南水乡既有研究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关注较多,对聚落所处的自然整体环境关注较少。以古劳水乡为例,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地域文化互动的角度出发,对古劳水乡的空间生成过程进行了解析,系统梳理了古劳水乡的整体格局、水网水利空间、聚落空间、基塘农业与墟市空间、民俗信仰与祭祀空间,总结了古劳水乡具有“以水为脉”的文化生态特征,阐释了古劳水乡文化生态特色与整体性历史遗产保护对于珠三角的重要价值,以期丰富与深化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陈雄  何红霞  郝慧敏 《华中建筑》2012,30(4):117-120
文章针对传统的开发模式给我国城市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指出低影响开发及相关创新理念为我国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围绕雨水控制系统的建构,从物质空间规划的角度,重点对住区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道路与景观等要素总结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规划设计实践措施,为解决城市住区开发所涉及的雨水控制利用问题提供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本文以广东肇庆地区蕉园古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及访谈法,分析其传统生活空间主要植被的"食·疗"功效及地域性景观价值。并就蕉园古村植被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岭南医学与中医养生理论,就其与村民日常"食·疗"生活的深层联系进行解析,包括"茶饮防病"、"食治调养"、"外治疗疾"3个层面。同时从物质性与精神性2个层面,就其生活空间植被所体现的地域性景观价值进行阐述,初步阐明了岭南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之"食·疗·景"特征与应用机制,揭示了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养生保健的深层关系,为当代人居环境地域养生景观营造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谦  李晓雪 《风景园林》2016,(10):105-112
广州药洲遗址作为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历经时代变迁,是岭南古典园林高峰时期南汉宫苑现存唯一的园林地面遗存。2015年,药洲遗址新一轮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以原真性、完整性为原则,突显药洲遗址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价值,以南汉宫殿遗址的考古出土文物为依据,从遗址本体保护与景观环境两个层面,对景观环境、园林空间、建筑构造细部与色彩方面进行更新设计,并从城市角度重新思考遗址与延续城市文脉与城市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show a pattern of ‘self-organization’. There is unplanned overall layout of space elements within the village landscape. Since the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policy, professionals have been active in design of the village landscape. The first step is to identify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village landscape compared with a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bundant plants, shabby houses, monotonous colour, badly-maintained environment and closed space ar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 clean environment and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are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4.
试论佛山松塘传统聚落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松塘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聚落形态独特,不仅具有岭南地区广府传统聚落的典型特征,而且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呈现独特的文化地域性格。文章从风水形势、景观格局、布局模式和民居形制四个方面探析松塘村的聚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村落为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象,分析传统村落景观与一般乡村景观和乡土景观的差异,提出了传统村落需要"弱景观"的理论,并定义了弱景观的概念。同时,从整治设计、改造设计、引入适度设计3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传统村落景观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弱景观营造,以及3类景观营造方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遇到如何营造传统村落特色的新问题。论文结合涤头村建设整治规划设计实例,阐述了滦头村的规划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功能结构布局、产业发展、传统村落保护、景观绿化等方面对其规划设计重点及特色营造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卢素英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0,27(3):107-112
从儒根文化背景下中医养生角度,结合中医“三因致病”理论,以中原士族迁居肇庆后营造的家族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相关族谱、调研资料,分别从物理空间营造、精神空间构建以及生活空间植被等物质要素应用3个层面进行解析,概括出中原文化与岭南气候融合所体现的地域养生特征。最后以有“科甲蝉联”“七十儒冠鬓未衰”之称的桃溪村为例进行考查验证。结果表明,何氏族人从京东徐州辗转至肇庆后将中原文化、宗族礼教与村落选址、空间营造结合,一方面为族人提供了顺应“天时”的健康物理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宗族思想与“儒学传家”的融合成就了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族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感。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调摄智慧与当地自然植被应用融合,营造了村落人居环境“食—疗—景”一体的植被群落,将健康疗愈融汇到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中,从而在外因、内因、不内外因3个层面为族人健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白云边工业园新区规划设计强调了工业景观的概念,对工业园区常见的单一工业性形象进行了分解,通过中国传统民居样式进行有机地散点布局,而形成民居村落式的组团,以化解工业厂房对城市景观视觉空间的破坏。白云边工业园规划融入了"工业旅游"的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理念,使工业园不仅是企业生产基地,也是企业文化展现的载体,以一种积极的建设理念体现其社会责任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树声 《城市规划》2019,43(1):50-57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普遍面临城市特色危机、地域性缺失等问题。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主干课的景观设计教学应更加关注景观地域性问题。通过以东莞可园入口区改造设计为例,从场地调研、空间设计、文化传承以及学生作业评析等4方面探讨基于岭南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方法,阐述了地域性景观理念对培养学生设计的场所精神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强化风景园林作品地域特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