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反韵律油层存在夹层,使层内水驱渗流更加复杂,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对厚油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综合考虑夹层在反韵律厚油层内的分布位置、夹层大小,对剩余油在反韵律厚油层中的赋存规律进行直接观察。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夹层模型,模拟研究了夹层在不同平面位置、纵向位置、展布面积、油水井射孔组合对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及赋存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韵律厚油层由于夹层的存在,导致剩余油的赋存程度增大,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夹层的下方,并系统的总结出了夹层控制剩余油的5种分布模式,分别为:楔状型、碗状型、平板状型、半碗状型、M状型,为该类油层存在夹层时的剩余油挖潜提供方向,对油田的中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官142区块是正韵律巨厚砂岩油藏,经过多年注水开发,油藏底部产生"次生"底水,受储层垂向物性的差异及层内隔夹层的不稳定分布影响,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应用动态监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区块水驱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的顶部,结合水平井即可提液增油,又可控制底水锥进的优势,在该区块实施水平井挖潜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水平井技术在官142区块正韵律厚油层次生底水油藏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油田经过多年开发使层系、井组的调整及措施井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高度分散,同时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成为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以细分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研究技术,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挖潜方法;运用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定量描述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在空间展布,提出适用的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并确定水平井开采层位优选原则及水平井轨迹设计方法,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杏六区东部葡Ⅰ33单元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但油层内部仍然存在较多剩余油,取心资料和油藏精细描述资料表明,其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油层的顶部,为了挖潜有侧积夹层的厚油层中上部的剩余油,开展了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精确描述了厚油层内部夹层的三维特征,对三元复合驱前后的剩余油进行了定量分析,给出了水平井三元复合驱开发特征。研究表明,利用水平井三元复合驱开发有侧积夹层的厚油层中上部的剩余油,能够不同点坝之间和同一点坝内部形成了很好的注采关系,确保了夹层间剩余油的有效动用,极大地提高了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7.
张静  刘玉娟  瞿朝朝  张倩萍  李宛珊 《当代化工》2021,50(10):2338-2343
为明确不同夹层条件下厚层油藏早期注聚开发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寻找挖潜方向,基于相似准则开展不同夹层条件下厚层油藏早期注聚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剩余油富集在生产井端顶部、夹层下部.夹层越长,上部剩余油富集程度越低、范围越小,下部剩余油富集程度越高、范围越大.隔夹层规模越大,采收率越高,但注水井钻遇隔夹层降低采收率2%,生产井钻遇隔夹层提高采收率2%.注水井隔夹层降低纵向波及系数,隔夹层越长,上部波及程度越大,下部波及程度越小.存在隔夹层驱油效率好于无隔夹层,隔夹层越长,其上部驱油效率越高,其下部驱油效率越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渤海L油田调整挖潜试验中,部署水平井产油量达到85 m3·d-1.  相似文献   

8.
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层间矛盾突出,层间隔层薄,分层注采调整难度大;层内非均质性强,存在高渗条带,厚油层层内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富集;下步挖潜层间二三类层、层内夹层控制弱水淹部位剩余油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油层严重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期提高注水开发水平和采收集的途径。方法: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深化油藏认识,利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的规律,运用配套的注采工艺技术进行整体调整挖潜。结果:建立了胡7南沙三下三维地质模型搞清了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一套适合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剩余油的方法。结论:针对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特点,精心确定研究思路,实施效果显著对同类型高含水油藏的调整、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内东部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性成为挖潜主力油层的主要矛盾。夹层空间上改变液流方向,影响厚砂层内剩余油分布。夹层研究已成为老油田开发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依据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从夹层的定义入手,运用砂体叠置等地层层序及地层结构理论,系统研究文东油田沙河街组三角洲前缘夹层成因类型、分布特点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挖潜意向指导老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11.
厚油层内部建模,一直是困扰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由于聚合物驱主力油层葡I2油层厚度大,内部构造复杂,即使细分沉积单元后,内部非均质性依然很强,而目前的建模技术无法表示出厚油层内的非均质性,致使数值模拟无法准确模拟厚油层内部吸水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状况,严重制约着厚油层内部措施挖潜效果和实施规模。本文通过对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发育状况和聚合物驱前后厚油层内部吸水剖面的变化,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简化建模方法,为厚油层内部的数值模拟研究和剩余油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新钻井地质特征再认识及剩余油描述方法,确定了二三类油层调整对象标准、调整单元和调整区域,搞清了二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二类油层和三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点,在化学驱井网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采取了不同的挖潜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期研究认识二三类油层水驱开发规律、开展高含水后期控水挖潜方法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韵律层优化射孔技术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举足轻重,也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重要手段.2010年我厂在文明寨油田厚油层夹层展布及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结合剩余油监测资料,通过直井优化射孔取得较好效果,为老井挖潜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南沙二上2+3油藏该项目针对油藏综合含水高,隔层小,剩余油分布零散;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对隔夹层分布、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剩余油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分布比较零散的特点,立足井组进行挖潜;依据隔夹层研究成果,利用分层手段强化二、三类层的动用,对应油井实施差异性提液与卡堵水相结合,提高油藏层间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5.
马厂油田属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目前综合含水已达92.01%,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进一步实现老油藏的持续稳产,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认识是关键,尤其是厚油层层内隔层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不清,隔夹层对油气运移、水淹级别的影响缺乏了解,导致剩余油分布和流体性质变化规律认识不明确。从近两年剩余油监测资料运用效果表明,油藏在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跟生产实际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着油藏开发。  相似文献   

16.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影响油层开发的主要因素,并且夹层的分布会令油水出现运动方向上的变化,为此,技术人员需要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做好剩余油开发工作。本文以邑探区底庙-职田地区为例,分析了当地的油藏、厚油层层内夹层分类和分布规律,最后总结了本区厚油层层内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沙三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即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 ,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 ,结合密网格大规模精细数值模拟研究 ,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 ,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8.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沙三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即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 ,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 ,结合密网格大规模精细数值模拟研究 ,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 ,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濮城油田西沙二上2+3油藏项目针对油藏综合含水高,隔层小,剩余油分布零散;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对隔夹层分布、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剩余油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分布比较零散的特点,立足井组进行挖潜;依据隔夹层研究成果,利用分层手段强化二、三类层的动用,对应油井实施差异性提液与卡堵水相结合,提高油藏层间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20.
在油藏的高含水开发后期、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建立相适应的注采井网及相应的配套挖潜措施难度较大。沉积微相影响油藏砂体的展布情况及砂体的物性,对于陆相砂岩油藏而言,砂体相变快、分布不稳定。通过依靠储层沉积特征准确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部署合理注采井网、适时实施相应的配套挖潜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油藏水驱效率,实现油藏高效开发,该研究及实施方法的突破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