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MTInSAR技术,利用ASAR影像研究廊坊市地面沉降时空特征。研究表明,廊坊市不均匀地面沉降明显,沉降速率范围为-75. 7~1. 2 mm/a,探测到的最大沉降速率位于南尖塔镇沉降区;研究区域95. 1%监测目标点的标准差小于5 mm/a,沉降结果的标准差为2. 69 mm/a;地面沉降以南尖塔镇为中心有逐渐向四周扩展的趋势,且向市区北部与西部扩展的范围与趋势更为严重;沉降漏斗与工业区、城市建设区之间的位置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常规大地测量监测城市区域形变结果无法全面揭示大范围地表形变机理的局限性,尝试采用2006年9月至2010年2月覆盖常州地区的31景ENVISAT ASAR数据,结合Sta MPS-In SAR方法对常州地区的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地表的年沉降速率为-58~24 mm,沉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进区,而主城区以地表回弹为主。同时将沉降值较大的区域结合光学影像进行分析,发现沉降值较大区域主要为工业生产区;对京沪铁路沿线的形变分析结果表明,Sta MPS-In SAR方法目前在线性目标的监测方面效果也较好。最后利用监测区域同期水准数据与In SAR结果比较,验证了Sta MPS-In SAR方法在大范围形变监测中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2017—2019年间53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方法完成了巴东地区长江沿岸区域年平均形变速率图的绘制。结果表明:该区域地表形变速率维持在-5~5 mm/a之间;考虑了水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影响,分析了水位变化与江边不同距离区域内时间序列形变间的关联关系,认为该区域形变整体受水位变化影响很小。研究成果为评估三峡库区地表形变状况及对三峡库区沿岸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程建设以及水库安全运行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托厦门风化花岗岩地层的盾构隧道工程,以土体参数的空间变异性为切入点,针对当前隧道变形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针对性不足、科学性不够及适用性不强等问题,结合现场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可靠度分析,提出了厦门轨道交通隧道工程变形控制指标的综合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厦门典型风化花岗岩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引起最大地表沉降的统计平均值为-13.50 mm,监测数据的95%分位数约为-32.42 mm;根据可靠度分析,最大地表沉降服从标准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形式,随机计算所得最大地表沉降的95%分位数为-35.43 mm。从安全角度出发,建议将-35.0 mm作为厦门典型风化花岗岩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控制值。  相似文献   

5.
以某电力盾构隧道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施工为背景,对小半径曲线段和直线段施工期地表沉降变形进行现场监测试验,分析研究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扰动效应的特征。结果表明:小半径曲线段地表沉降最大点经历了隧道外侧-拱顶-内侧变化迁移过程,即盾尾通过监测断面后,其最大沉降点稳定在曲线内侧,与直线段最大沉降点发生在拱顶位置明显不同;直线段沉降曲线符合PECK模型,拟合结果与监测数据总体相一致;结合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论证分析了曲线段地表沉降变化特征的内在原因,认为与曲线内侧的超挖及曲线空间效应相关联。研究成果对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施工扰动监测及控制具有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苗孝哲 《陕西水利》2023,(7):121-124
为研究引水隧洞施工期间的变形特征,依托某黄土地区引水隧洞工程为例,综合采用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开展隧洞的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隧洞拱顶位移变化速率和累计沉降值最大,且出口右线的沉降速率比左线的更大。与出口相比,进口处的地面沉降值明显较小,其中进口处地面的最大沉降值为35 mm,出口处地面最大沉降为70 mm;(2)建立数值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规律基本一致,其中实测隧道开挖结束的拱顶最大沉降为60 mm,而数值模拟结果为78 mm,两者相对误差在20%以内;随着隧洞的开挖,隧道应力发生重分布,衬砌两侧发生应力集中,最大值为6.0 MPa,顶部围岩应力达到2 MPa。  相似文献   

7.
基于辽宁环渤海区域的10个气象站提供的气象数据,借助ArcGIS工具对研究地区的降雨数据进行时空分析,以期为指导该地区防洪抗旱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分析如下:辽宁环渤海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呈下降趋势,降速达到11.267mm/10a,多年平均降水为703.44mm.基于GIS的降雨空间分布分析表明,辽宁环渤海地区降雨量呈现"...  相似文献   

8.
1961—2013年黄河三角洲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7,(1):30-37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间的气候数据,对该地区近53 a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10 a;降水量、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均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2.6 mm/10 a、-69.4 mm/10 a、(-0.26 m/s)/10 a、-0.58%/10 a;黄河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表现出明显的冷湿特征,80年代表现出过渡性的气候特征,90年代以来气候表现出明显的暖干特征;四季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升幅最大,为0.34℃/10 a,夏季气温升温幅度最小;降水量在春季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54 mm/10 a,其他季节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最多;各季节蒸发量、风速和相对湿度均呈波动下降趋势;黄河三角洲地区6—8月气温高、降水丰富、蒸发旺盛、相对湿度大,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9.
吴明 《陕西水利》2023,(4):104-106
为研究黄土地区降雨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依托甘肃某隧道工程,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黄土隧道在雨季期间围岩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1)隧道拱顶变形量与降雨量呈正比关系,变形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在降雨12 h后,由于隧道岩土体含水率持续升高,导致危岩沉降变形显著增大;(2)距离隧道中心线越远,地表沉降越小,隧道中线的沉降最大,最大值为210 mm;在距中心线6 m处地表的累计沉降高达160 mm,超过规范安全性要求,需采取支护措施,控制地表沉降进一步扩大;(3)实际工程中,为防止隧道围岩产生过大变形,要注意加强地表排水,适当加强初期支护结构刚度以提高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徐州地区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通过对徐州地铁隧道监测得到的实测地 表沉降数据的分析,结合徐州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得到Peck公式的两个修正系 数:地表最大沉降修正系数α 和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β;将这两个修正系数引入原始Peck公式中,使修 正后的Peck公式适用于徐州地区地质条件下的研究区段。实测数据研究显示,当地表最大沉降修正系 数α 位于0.5~0.9区间、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β 位于0.6~1.0区间时,修正后的Peck公式预测曲线可 以更为精确地预测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