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彩南油田因低产井逐年增多而使油田的采油成本明显上升。介绍了根据地质认识,采用正确的工艺手段,从油藏挖掘潜力,变部分低产井为高产井,或较大幅度地提高其产油量和降低成本;对部分确实难以挖潜的低产井,根据不同的井况,改变管理方式或生产方式,大幅度降低其吨油操作费用,为持续高效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过渡带地区低效井的界定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过渡带地区近年来产量递减、含水上升和低效井比例逐年增加的现状, 从开发角度界定低产低效井, 分析低效井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潜力, 并提出相应的改造建议, 对过渡带地区的下步调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低压低产井数逐年增多,在热洗时易产生倒灌,热洗水污染油层,严重影响产量,降低油井开采效益,为此在低产井上采用了高启动力矩多转数节能电机,能有效的防止低产井倒灌,减少了热洗对产量的影响,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狮子沟油田N1油藏近年随着边水推进和注入水的不断增加,部分井含水大幅度升高,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加剧,自然递减快,油田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了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该油藏的高效开发技术研究。通过对目前油田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钻调整井、油井转注、水井分注及调剖、油井补孔等技术及四套开发调整方案,并从技术角度出发,推荐方案二作为实施方案,预测最终采收率较基础方案提高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S油田是渤海典型的水驱开发稠油油田,目前油田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双高”阶段,随着油田含水上升,油田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多,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针对S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对低产低效井成因进行分析,从剩余油、砂体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注采关系、钻完井污染及井筒完整性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对低产低效井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低产低效井开展治理对策研究,制定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层、分类研究、治理与挖潜调整同步”的治理策略,最大限度发挥油田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近3年通过对S油田低产低效井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高含水砂体挖潜、薄层挖潜、高含水期水平井产能评价、注采井网调控、潜力储量评价等技术,成功指导了渤海S油田51口低产低效井的治理研究,新增探明储量300×104 m3。2017—2019年已治理33口低产低效井,2019年7月实现日增油近1200 m3,预测到开发期末累增油近240×104 m3,提高采收率近1%,低产低效井治理效果显著。该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期低产低效井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24年的持续开发,双河油田V油组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综合含水已高达92%),产量低、含水高的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加。平均单井日产油小于2t、含水大于95%的油井由1997年的5口上升到2001年的13口,由占总生产井数的10.8%上升到23.2%。单井经营成本逐年上升,而产值却维持在较低水平,必然使低效井的经营成本大于产值,在低效状态下生产。因此,改善低效井开发效果对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xx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开发难度逐年加大,低产低效井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产能,为提高单井产量,对高压低产井实施措施挖潜,改善近井地带的油气渗流条件,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狮子沟裂缝性油气藏岩性及储层特征,对狮子沟裂缝性油气藏网络系统和储层渗流动态进行分析,针对狮24大修、酸压措施的成功,探讨狮子沟裂缝油气藏闭合酸压技术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狮24井稳产高产开发难点,并进行针对性的采油工艺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庆外围低渗透及特低渗透油田的不断开发,低产液井逐年增多.低产液井采取连续开采方式在挖掘油井潜力和节能增效2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性.通过对低产液井迸行变流量试井,分析试井数据,可以确定最佳关井时间,同时计算出环空液体总量;根据泵的冲程、冲次、泵径和泵效等,计算对应的生产时间.现场试验表明,变流量试井技术适用于低产液井的工作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10.
狮子沟油田N_1油藏近年随着边水推进和注入水的不断增加,部分井含水大幅度升高,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加剧,自然递减快,油田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了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该油藏的高效开发技术研究。通过对目前油田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钻调整井、油井转注、水井分注及调剖、油井补孔等技术及四套开发调整方案,并从技术角度出发,推荐方案二作为实施方案,预测最终采收率较基础方案提高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油藏的开发,狮子沟N1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油田综合含水上升较快。从目前产能形式、生产测井、剩余油分布情况及水驱效果等资料分析,该油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油田非均质性、注水方向性强,注水各向受益不均,部分井见效慢,而另一部分井组见水过快。油田主力层较少,较薄,目前无接替层。含水上升较快严重影响油田的采出程度、高效开发,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胡文瑞  何欣  鲍敬伟  张洋 《石油学报》2014,35(2):395-401
美国低产井数量庞大,其平均单井日产量仅为整体平均单井日产量的1/6,80% 的低产井生产了20% 的原油,但对美国原油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低产井管理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同样面临多井低产的挑战,低产井可分为3种类型:1低品位储量低产井;2高含水低产井;3低产不出液井。预测当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上升到90% 时,低产井井数比例将增至2/3,产量将占29%~35%,合理利用和保护低产井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稳定及提高单井产量的主要措施包括:重大开发试验转变开发方式提高稠油、滩海等低品位油田单井产量;老油田二次开发和注水开发专项治理工程提升高含水油田单井产量;水平井规模应用与储层改造技术突破提高低渗透油田单井产量等。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晚期,有很多高含水低产井。定期对其进行分析,识别出非盈利的低产井,然后在油藏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对这些低产井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低产井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产液量是影响抽油机井能耗水平的主要因素,统计规律表明,低产液抽油机井单耗较高。随着低产液井的逐年增加,降低低产液井能耗,已成为控制能耗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综合分析影响单耗的各种因素,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包括换小拖动设备,调小抽汲参数,优化供排关系,以及改变举升方式等,实现了低产液抽油机井单耗的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永安油田永7块、永25块、永21块部分油井含水上升和产澈置下降,近年来出现了部分低产低效井及停产井。而低产低效井已占开井总数的25%,且日产油水平远低于摹均单井日产油。为此,对永安油田进行了油井低效原因剖析,筛选有潜力井进行综合治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对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油田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盘古梁三叠系低产井的生产情况,储层条件分析低产井形成的原因,目前盘古梁区低产井将近占到该区总井数的一半,如何有效开发低产井,是进一步保证稳产、提高油藏开发水平的主要目的。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油水井动态反应,摸索出了以油藏为主题,以局部区域油水井为单元、强化注水、平面调差、剖面治理、措施引效等为手段,对低产井进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狮子沟构造中深层裂缝油藏第一口出油井花79井,位于狮子沟构造和干柴沟构造之间的向斜之中。第二口高产油井狮20井,位于狮子沟地面构造的东北翼上。当年在没有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勘探工作者凭什么把井位定在这样的位置呢?显然,狮子沟构造中深层裂缝型油藏两口发现井其井位的确定、所在的构造背景以及钻控历程都很具有特性,对后来的油气勘探有着非常可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石油化工应用》2016,(10):60-65
随着开发时间延长,姬塬油田受储层物性、客观地质特点和开发方式的影响,部分井开始低产低效,且该类井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制约油藏的开发效果。本文在油藏动态分析的基础上,以油藏为单元开展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研究,提高单井产能、为增储建产提供方向,最终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东辛油田的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较多。如何使老油田持续稳产?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对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进行挖潜。重新认识和分析这些油井的静动态资料,找出停产、低产的原因,采用已有的和新的采油工艺、技术,结合开发地质的研究与分析,就能充分挖掘长期停产井和低产井的潜力。东辛油田的实例证明,由此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河流相稠油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受原油黏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系统复杂等制约,低产低效井井数占比逐年增加。为了改善海上油田开发效果和实现降本增效,以N油田09砂体为例,开展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09砂体低产低效井成因可细分为储层物性差、采出程度高和工艺出砂三种类型;影响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的因素除了成因外,还有剩余油分布、井型、油柱高度、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在综合各因素的基础上,针对09砂体每一类低产低效井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其研究成果应用于N油田低产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增加产能400 m3/d,提高采收率约0.2%,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