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凝汽式汽轮机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汽轮机低压通流及凝汽器改造,充分利用汽轮机排汽中的低位能供热,极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文章研究了汽轮机高背压供热改造对轴系静动特性、机组热膨胀的影响,总结了本体结构及设备保温设计特点,探讨了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末端冷却手段及安全保护值设定.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轮机高背压供热改造后,汽轮机低压转子结构变化,排汽温度升高,有可能造成转子振动的问题,以低压转子标高变化为基础变量,通过模态分析,得出低压转子-轴承系统模态振型,从而分析高背压运行转子振动特性。为指导汽轮机高背压供热改造及汽轮机振动故障诊断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用户需求增加及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对亚临界300 MW湿冷汽轮机组进行高背压供热改造成为火力发电厂满足对外供热需求和提高机组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汽轮机在供热期和非供热期双低压转子互换是实现高背压供热改造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以某电厂2号机300 MW机组采用双低压转子互换技术进行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改造为例,简述了汽轮机在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国产200MW汽轮机组高背压改造项目轴系为研究目标,细致分析了该类型轴系的结构特点,并基于双转子互换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应变能法的轴系离散化方法,建立了更为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考虑三支点支承轴系的特殊性,给出适合这类轴系的找中设计理念和方法及计算结果,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双转子互换情况下高背压改造对低压转子的影响,研究了两组轴系的振动固有特性和响应特性,对各阶临界转速、模态振型、振动幅值、涡动轨迹、轴系变形及轴系稳定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深入挖掘200MW汽轮机组高背压改造前后的轴系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高背压供热机组是近年为适应北方采暖供热而出现的改造型机组,大都是由纯凝或抽凝式机组经改造而成。为进一步提高机组的供热能力和供热经济性,某300 MW供热机组进行了高背压供热改造技术方案分析研究。针对汽轮机特性以及其所在热电厂的供热背景,提出了3种汽轮机本体改造方案。通过分析3种改造方案的技术特征与改造内容,得到了3种改造方案对汽轮机及机组供热经济性的影响,并据此确定了最优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6.
小型冷凝式发电用汽轮机在我国北方地区目前仍普遍存在,在其安全发电的同时,存在着能耗高,经济性差的缺点。本文对造成经济性差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小型汽轮机组冷源损失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家对节能降耗的深入开展,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高背压双转子互换技术为背景,简要介绍了高背压供热原理;详细论述了高背压供热改造的工作范围及过程控制的关键技术要点,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及应对措施;从宏观方向上提出了高背压供热改造技术的3个经济性评价方法;以现场的工程实例为依托,验证了经济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烟台市某热电厂的供热用户不断增加,工业用汽量和集中供热面积不断增大,现有机组的供热能力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冬季采暖期用汽量剧增,在保民生的前提要求下,原运行模式已无力保证工业用汽参数,直接影响了用热企业的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居民供暖效果也大打折扣。这就要求采暖季背压机组和抽凝机组需同时运行。  相似文献   

9.
150MW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是国内此种容量机组改造的第一台,改造后,机组在采暖期运行,供热能力和经济性达到预期目的;但在非采暖期运行,由于低压缸效率和低压缸做功能力下降,导致机组热耗率大幅度增加,降低了机组全年运行的经济性.由试验数据分析了机组高背压改造后的经济指标,分析了低压缸效率和做功能力下降的原因,提出了低压缸进一步完善的措施,采取两套转子互换或两套动静叶片互换的方案可以进一步优化低压缸运行性能,提高机组全年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连开发区热电厂当前供热存在的问题,提出回收汽轮机排汽余热用于供热,以提高机组的供热能力,满足日益增加的供热需求。对大连开发区热电厂1#机组汽轮机进行了高背压供热改造,改造后机组的供热能力显著提高,能耗降低,同时污染物排放减少,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施高背压供热改造后的某300MW机组,通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高背压改造对机组供热能力和供热经济性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改造后不同供热工况下的机组性能变化,并对比分析了改造前后纯凝工况下的机组性能。分析得出改造后机组供热能力大幅度提升,节能降耗效果显著。改造后,供热期机组发电煤耗降低了20. 72g/(k W·h),供热能力增加了186MW,供能能力提高了32. 92%。改造后纯凝工况下机组性能整体优于改造前,高压缸和低压缸效率有所提高,机组热耗率比改造前降低了362. 59kJ/(k W·h)。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上海汽轮机厂(STP)对300MW亚临界汽轮机进行高背压循环水供热的改造方案。低压部分采用先进的通流技术,结构部件进行了较大的优化,并通过对机组辅助系统的核算分析调整,改造后机组供热能力大幅提升,确保了汽轮机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300MW供热机组的汽轮机特性以及其所在热电厂的供热背景,分析了高背压改造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汽轮机本体及主要辅机的改造方案,并通过改造后的热力性能试验分析了高背压改造对机组性能的影响。分析得出,所采用的改造方案是可行性的,改造后机组节能降耗效果显著。机组供电煤耗由改造前的289. 48g/(k W·h)降至151. 04g/(k W·h),降低了47. 82%。  相似文献   

14.
汽轮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杰 《节能技术》2006,24(4):380-382
本文介绍了汽轮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技术在C12-35/10机组上的应用,并结合工程实例,对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精确掌握热电联产机组电功率-热负荷-标准煤消耗量的关系特性,可以对机组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运行成本最小化及盈利最大化。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的评估模型,对采用吸收排汽余热的某330MW亚临界高背压供热机组,计算分析了热网循环水流量、回水温度、汽轮机进汽流量等参数对供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高背压供热模式的电功率-热负荷-标准煤消耗量的关系特性。结果表明:高背压供热机组以热定电模式运行,调峰能力较差;不同电负荷下机组总标煤消耗量随供热负荷率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与连通管抽汽供热模式最大供热工况相比,给定汽轮机进汽流量,高背压供热模式具有较高的电负荷和热负荷能力;给定供热量下高背压供热模式具有较好的供热经济性:供热负荷率为60%、70%和80%时,标煤消耗量差值分别为11.78t/h、15.69t/h和19.61t/h。建议供热机组以能耗最低或盈利值最高为目标,进行供热机组厂级优化分析,实现智能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介绍了某热电厂两台2×300 MW级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的经验,改造后机组供热能力与经济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为北方地区同类型机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国内首台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高背压供热系统进行了介绍,对高背压供热方式下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由于供热方式的改变,供热参数和背压变化引起蒸汽做功量的变化对机组供热经济性影响最大。通过具体推导和相关条件的简化,得到了供热经济性计算与判定的公式和准则。外部供热条件循环水流量和回水温度对供热经济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机组排汽流量的变化也会对机组经济性构成影响。在循环水流量和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以六段抽汽压力和回水温度来判断供热方式的经济性。根据不同的条件制定经济性判断准则,一方面可以用来指导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另一方面为运行过程中供热方式优化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背压供热具有提高机组整体热经济性和增强机组供热能力的优势,本文基于某600 MW亚临界直接空冷高背压抽凝供热机组Ebsilon仿真模型,从安全运行边界、经济性、供热能力、调峰能力和热电耦合性等方面对不同供热期的机组运行背压开展特性分析及调整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低于5 ℃时机组推荐运行背压为33 kPa,在5~11 ℃之间时需根据供水温度调整背压运行,高于11 ℃时推荐运行背压为13 kPa;随着背压抬高,机组的最小安全流量从140.4 t/h上升至336.5 t/h;乏汽供热火用效率明显高于抽汽供热火用效率,最大值可达到86.7%;机组在低供热需求下抬高背压会降低调峰能力,在较高供热需求下背压变化引起的调峰容量波动小,热电耦合性强,解耦度变化小。  相似文献   

19.
针对超临界350 MW等级汽轮发电机组的高背压改造,上海汽轮机厂设计开发了全新配套的宽背压给水泵汽轮机。对该汽轮机的热力通流设计,包括调节级设计、配汽机构、末叶片的选型以及推力计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后续该类型机组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从供回水温度入手,绘制供回水温度分布图;划分出供热初末期、次寒期、严寒期3个供热阶段,每个阶段取一个典型工况,将复杂的供热研究转化为对3个典型工况的研究;对比中排方案,研究高背压供热方案与热泵方案供热能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热泵方案供热能力稍强,而高背压供热改造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