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基于"山水城市"建筑理论,在增城市中心城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中探析岭南地区可持续的山水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人、自然、城市相和谐的山水城市理念,塑造整体生态的城市空间结构,整合大范围内的山水环境,使城市空间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山、湖、城、江融为一体。规划项目已经实施,规划中将增城定位为都市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产业新城、国际会议休闲中心,构建"红瓦绿树,碧水蓝天"的山水新城、生态新都、穗城绿洲、休闲胜地,彰显"自然生态、活力有序、人文深厚"三者相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设计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尹勤旺  王慧 《华中建筑》2009,27(5):36-41
襄樊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综合大楼设计结合襄樊市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与地域建筑特点,采用现代的手法,试图以实体的建筑形式,诠释法制的精髓——秩序与公正。该文以此设计为例探索具有西方背景的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历史人文的和谐结合,为法院建筑设计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历史真实地存在于每一处建筑场地之中,是建筑师丰富的设计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将位于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而建筑更加需要恰当地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设计要求,适应环境,对话历史并实现自我的时代价值。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内欧的建筑实践作品,在城市复杂历史环境中恰当地处理了与场所环境、历史记忆和人文背景的关系,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与肯定。该文章通过研究拉斐尔·莫内欧的著名设计案例——阿托查火车站改扩建设计,探讨了其将历史作为设计逻辑的类型学设计方法,以实现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和谐与创新,以及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民国历史建筑修缮和改造日臻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人文脉络与地域文化、城市肌理与建筑特征,指出民国建筑叠合生长的原因,得到历史语境下现代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传承和更始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浅谈上海庙镇总体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  刘立宇  刘海波 《山西建筑》2010,36(20):39-40
以上海庙镇总体城市设计为例,结合实际,深刻挖掘其自然、人文、历史等特色资源,以文化和生态为主线对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和城市景观进行了总体设计,塑造了"草原新城.长城明珠"的城市形象,为下一层次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付予建筑的概念将是可持续发展,即有生命的建筑,有生命的建筑在形态表现上应是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而建筑的动态美是与这个动态发展的世界相协调的一种最和谐的美,研究建筑的动态美对于我们更好的设计有生命的建筑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外观日益混乱的今天,我们应更注重建筑动态美设计,这样无论是对于建筑本身还是对于城市建设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南街地段建筑设计方案为例,从历史空间、城市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历史风貌区建筑更新的设计出发点和设计要义。新建筑在建筑尺度与规模上形成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生活主轴的有机对话与和谐过渡,体现福州民居与现代建筑杂糅的建筑空间和形态。  相似文献   

8.
从2007年1月开始,《建筑与文化》杂志开始"文化城市"探寻之旅。从城市记忆、人文思考、设计生活和城市特色四个方面分别展开,城市的记忆是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人文思考是建筑城市、建筑、文化、人彼此交流的语境;设计生活是探寻并倡导构建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城市特色揭示城市显现出的丰富的多元文化特性和地域色彩,从而引导城市的空间形态、生活场景等向深层意义上发展,"文化城市"探寻之旅在继续。  相似文献   

9.
刘生军 《规划师》2015,(3):119-126
生态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又是生态与文化的空间载体。构建生态与文化相契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特色新城,不仅能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和记忆性,提高城市知名度,还能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城市的凝聚力,突出城市的魅力,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阿城区东部山水新城概念城市设计以自然山水为生态本底,以文化为特色,以现代科技为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深入挖掘地方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创新产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以期把山水新城建设成为一个集商业金融、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和高档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及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新城。  相似文献   

10.
墨海商城的设计理念诠释了商业建筑空间形态多样性及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我国中小城市历史遗迹周边地段建设缺乏基于文脉研究的堪忧现象为背景,以山西运城池神庙周边文化商业建筑群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于地域文脉的研究,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控制建筑造型、以空间发展模式和室内外空间尺度为主要手段,诉求历史遗址周边的新建建筑在文脉上与其呼应,最终形成有机的城市片区,探求适应中小城市历史遗迹周边地段的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罗丹 《建筑与文化》2016,(4):139-141
以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为切入点,讨论了旧城发展过程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历史风貌的丢失,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传统空间形式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以及公共空间监管机制的非系统化,指出公共空间更新是从单一的、物质形态的、孤立静态的保护方式向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动态发展的保护转变的方法,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和旧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2)
Public garden, as a typ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city.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urbanization,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out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facing such issue as cement jung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ke the city coordinate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gardens need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garden practic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with scientific guidance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garden design style in Tang Dynasty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public gardens, so as to inherit the classical garden culture and create a city open space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citizens as well.  相似文献   

14.
舒波  张蒙 《华中建筑》2011,29(7):129-132
通过对达州白塔片区的城市空间概念设计实例的剖析,从城市意象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利用城市民族性、地域性的建筑风格来体现达州市的地域特色,以及如何将地域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白塔片区城市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去,以体现城市空间鲜明特色和魅力.设计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把握城市文脉,进而突出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丰富性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美化运动"其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市政景观建设成为资本和权力追逐的对象,但其最主要的作为区域融合、链接历史、消弭空间阶层作用的"缝合"功能却被严重忽视。浮于表面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必将导致城市空间尺度夸大、空间序列感丧失、城市文脉断裂、地域身份弱化、阶层分化空间分异,使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出现不可持续等问题。文章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以文脉观缝合自然与人文,以场所观缝合形象与内涵,以区域观缝合场地与城市、以生态观缝合当下与未来四点应对"城市美化运动"的城市景观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景观设计研究起到裨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丁继军  杨小军 《山西建筑》2009,35(34):348-350
通过阐述纽约中央公园诞生的城市化背景及其主要问题,分析了中央公园的开创性设计理念和特点,进而引申到以城市公园的兴起为标志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阐明了开放的城市公园对构建现代城市空间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30年代城市公园系统作为“现代化都 市”的象征,其规划与实施在近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近代城市规划与园林建设紧密结合 的先行探索,为其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这 一时期的园林规划借鉴了当时欧美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理 论,结合本土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特征进行在地性的实践探 索。明确提出了分阶段建设城市公园系统的整体策略,即近期 改扩建已有公园、中期新建公园和林荫道、远期建设郊区预留 地公园,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网络,体现了科 学性与艺术性兼备且务实的规划理念。同时,尊重本土山水格 局、充分依托传统山水形胜进行建设的思路对于指导当代国土 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的延续与保护等均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静文  毛义立 《华中建筑》2012,(11):110-113
该文尝试探讨一种基于城市形态网络的新的绿地规划设计策略以整合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破碎化的城市绿地空间,重构城市街道网络以改善其整体性与可识别性,其中借鉴空间形态理论与空间句法轴线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与评价城市景观网络结构及其潜力。文中以伊斯坦布尔Kadikoy历史街区更新作为案例介绍,以期对我国当前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信息和新技术对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更要清晰认识自身的核心领域与价值,才能更好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文章从城市设计历史发展和产生渊源角度,阐明其核心领域在于城市空间塑造和空间质量的提高;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所不能替代的方面,并通过设计控制手段,制定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确保城市空间品质的底线。城市设计操作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制定空间生产的机制,从整体上规范、引导空间形态生产,保证城市空间整体和谐又能凸显地区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
This paper summarized concept and role of urban public space, highlighted its role in emotional exchange, cultural exchange, and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howing inside image of the city in terms of morality and residents' quality. Combining with desig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uildings, the paper explored the form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uildings in urban public sp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dministration square, religious square, cultural square and commercial street, so as to design "human-concerned" urban public spaces that meet human needs and reflect personality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