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鸿彬 《化学世界》1992,33(5):197-201
电解锌时回收利用下脚硫酸锌,生产高纯度氧化锌。生产高纯度氧化锌,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间接法;将高纯度的电解锌锭,在600~700℃温度下,熔融后置于耐高温坩埚内使之在1250~1300℃高温下蒸发蒸气再用热净化过的空气进行氧化而成氧化锌。经冷却、分离采捕后得成品,为试剂级及高纯级。二是直接法;将电解锌下脚硫酸锌提纯后直接做到高纯度氧化锌,或用锌矿煅烧为锌矿粉,通过物化法,除去杂质,提高纯度后转化为氧化锌成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菱锌矿为原料通过酸浸、除杂、中和、沉淀、干燥制备碱式碳酸锌和活性氧化锌的生产工艺。以有机沉淀剂SC-1和有机螯合剂QK-8为除杂剂,除铁、锰、重金属等杂质,经过滤、中和、沉淀和干燥得碱式碳酸锌。最佳工艺条件为:有机沉淀剂用量1%(有机沉淀剂占硫酸锌溶液体积分数),有机螯合剂用量1%(有机螯合剂占硫酸锌溶液体积分数)。碱式碳酸锌在600~650℃煅烧3~4h,得到氧化锌质量分数为98.3%~98.5%的活性氧化锌。  相似文献   

3.
菱锌矿是制取氧化锌及锌盐的重要原料。从菱锌矿湿法提取锌,须经过矿石粉碎、磨细、焙烧、浸取、净化、沉淀或结晶等一系列步骤才能制取氧化锌或锌盐产品。从焙烧过的熟料中浸取锌可以采用NaOH、H_2SO_4、(NH_4)_2CO_3、NH_4Cl或(NH_4)_2CO_3-NH_3、(NH_4)_2SO_4-NH_3等溶液作为浸取剂或混合浸取剂。我们用NH_4Cl溶液从菱锌矿中浸取锌进行了研究。一、原理菱锌矿中的锌主要以ZnCO_3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4.
菱锌矿湿法制活性氧化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菱锌矿为原料,经酸浸、除杂、沉锌、干燥、煅烧等工序,湿法制备活性氧化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且制备工艺简便合理,适应性强,锌的回收率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该工艺得到的精制硫酸锌溶液直接蒸发结晶,可制得优质硫酸锌。  相似文献   

5.
室温下采用氨浸出锌灰制得碱式碳酸锌,再经煅烧制得超细氧化锌。研究了在合成碱式碳酸锌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对碱式碳酸锌和氧化锌颗粒尺寸与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二醇(PEG2000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这两种表面活性剂对颗粒的分散效果最好,制得的碱式碳酸锌颗粒为无定形片状且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1 μm,煅烧后的氧化锌颗粒为六方晶系纤锌矿结构,粒径约为0.7 μm。添加PVP-K30比添加PEG20000的碱式碳酸锌热分解温度高。添加PEG和PVP的碱式碳酸锌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39.9 kJ/mol和146.8 kJ/mol。  相似文献   

6.
黄勋  刘彤 《广东化工》2014,(1):17-18
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案对菱锌矿的硫酸浸出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以指导生产实践。结果表明,菱锌矿与硫酸质量比为1∶0.55,温度为80℃,时间为3 h,搅拌强度100 r/min,此时菱锌矿中锌的实际浸出率为92%左右。  相似文献   

7.
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ZnO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香  孙健  范学运  余熙 《中国陶瓷》2007,43(11):31-33,37
以Zn(NO3)2·6H2O和ZnSO4·7H2O为锌源,以Na2CO3、(NH4)2CO3、NH3·H2O、NaOH作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粉体。采用XRD和TEM测试手段对纳米氧化锌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沉淀剂为Na2CO3时制备的纳米氧化锌粉体的晶体尺寸约为I5nm~40nm,浓度对纳米氧化锌粉体的粒径基本没有影响。在500℃煅烧2h后得到纳米氧化锌粉体具有六方纤锌矿结构。以(NH4)2CO3作沉淀剂,返滴定法制得的纳米氧化锌粉晶形完整、颗粒粒度分布较窄且粒径较小、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8.
锌矿酸浸法生产锌钡白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采用锌矿直接酸浸法生产锌钡白的研究情况,并通过了工业化实践。认为本工艺可行,产品质量稳定,较以粗氧化锌为原料生产成本可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四川铜梁菱锶矿热法制碳酸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菱锶矿为原料,生产彩电显像管化工原料碳酸锶的企业,将过去的酸法工艺逐渐以热法工艺代替。热法工艺避免了使用紧缺的盐酸和纯碱,即将矿石煅烧、水浸、碳化滤液,制备产品。一些生产企业由于煅烧、浸取等工艺条件掌握不好,使得产品收率低,产品中硫离子含量较高。为此,进行了菱锶矿的煅烧条件实验。所用矿石为  相似文献   

10.
硅锌矿结晶釉中氧化锌的核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探讨了氧化锌对硅锌矿析晶的核化作用,认为:氧化锌颗粒表层分子必然要与釉熔体中的SiO_2反应生成硅锌矿,从而作为一种符合点阵匹配原理的非均相核化剂残存于熔体中,这是氧化锌对硅锌矿的析晶产生核化作用的原因;在结晶釉生产中,釉料内氧化锌含量虽高,但粒度太小,不易残存,这是氧化锌往往不起核化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云南某高硫铅锌矿尾矿平均含Pb 0.84%、Zn 3.67%,综合回收价值较高,其中含铅矿物主要为方铅矿和白铅矿,含锌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和菱锌矿。实验室选矿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硫化矿优先浮选–浮硫尾矿脱泥–氧化锌浮选”工艺可较好地实现尾矿中有价矿物的高效回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氧化锌浮选过程中,粗选和扫选分别采用不同碳链长度的胺类捕收剂,可明显提高锌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并避免氧化锌浮选时泡沫量大、消泡困难等问题,最终可获得含锌23.46%,回收率13.04%的硫化锌精矿及含锌27.86%,回收率51.69%的氧化锌精矿,累计锌总回收率可达64.73%,实现该尾矿中有价矿物的高效回收,研究结果为该尾矿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及基础。  相似文献   

12.
纳米ZnO制备过程中的热处理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ZnO,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粒径的影响。通过TG-DTA,XRD的研究表明:老化时间越长,焙烧温度越高,焙烧时间越长,升温速率越慢得到的纳米粒子粒径越大。  相似文献   

13.
低品位氧化锌矿堆浸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含锌11.49%的低品位氧化锌矿以自然粒度筑堆,堆高1 m,浓酸熟化、板结后,采用间歇式喷淋(1/3闲置),喷淋强度10~12 L/(m2×h),堆浸温度20~32℃,堆浸浸出液终点pH值控制在1.0~1.5,经过13周的堆浸后,2 t规模低品位氧化锌矿的锌堆浸浸出率大于93%. 堆浸渣石灰乳处理以消除其可能的环境污染. 低品位氧化锌矿堆浸浸出工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钟国清 《云南化工》1996,(1):25-27,34
本文报道了用菱锌矿作原料,制备硫酸锌的工艺条件。该工艺除杂效果好,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锌的回收率高,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且对原料的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5.
氧化锌催化尿素醇解制备碳酸二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在600 ℃焙烧氧化锌、醋酸锌和沉淀法制得碳酸锌而得到的氧化锌催化剂对尿素醇解制备碳酸二甲酯的催化作用。实验表明,通过引入少量的甲醇钠,使中间产物氨基甲酸甲酯的产率有明显提高。由此证明尿素醇解是分两步进行。探讨了在甲醇钠作用下氧化锌催化尿素醇解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锌水溶胶的紫外-可见光特性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利用固 -固相反应制得纳米氧化锌 ,经分散处理后对w(纳米氧化锌 ) =0 0 12 5 %~ 0 2 %的水溶胶在波长为 2 0 0~ 80 0nm的光区进行了透光率和吸光度分析。结果表明 :纳米氧化锌在 4 2 5~ 80 0nm光区有普通氧化锌所不具备的高度透明性 ,平均透过率最大的为 96 9% ,最小的为 5 5 3% ;在 2 0 0~ 4 2 4nm光区有很强的紫外光宽带吸收 ,w(纳米氧化锌 ) =0 0 1%时吸光度最大 ,超过 2 5 ,是同质量普通氧化锌的 13倍。考虑到纳米氧化锌对可见光的透明性和紫外光的遮蔽性 ,其质量分数在 0 0 5 %~ 0 1%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以蛇纹石为原料制取高纯度活性氧化镁的工艺。以硫酸浸取蛇纹石矿石得到硫酸镁,以精制硫酸镁溶液为原料,氨水、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取碱式碳酸镁前驱体,煅烧碱式碳酸镁前驱体得到高纯度活性氧化镁产品。考察了制取碱式碳酸镁的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预氨pH值为9.6~9.7、镁离子与总铵(NH3+NH4+)摩尔比为0.46、氨与碳酸氢铵摩尔比为1.4。在此条件下,镁的沉淀率达到最大值89%。碱式碳酸镁前驱体最佳煅烧条件为:升温速率10℃/min,煅烧温度650℃,煅烧时间2h。在此条件下得到了碘吸附值为165.1mgI2/gMgO、柠檬酸活性值为3.05s、比表面积为78.03m2/g的高纯活性氧化镁。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was to prepare novel fluoroalkyl end‐capped oligomer/zinc oxide nanocomposites by the use of fluoroalkyl end‐capped oligomers as key intermediates. In addition, it was intended to clarify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these fluorinated nanocomposites. RESULTS: A variety of fluoroalkyl end‐capped oligomer/zinc oxide nano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oligomers with zinc oxide particles, which were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zinc acetate dihydrate with sodium hydroxide in ethanol solu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In contrast, fluoroalkyl end‐capped 2‐methacryolyoxyethanesulfonic acid oligomer was found to afford the corresponding fluorinated amorphous zinc oxide composites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CONCLUSION: These fluorinated zinc oxide composites thus obtained are nanometer size‐controlled very fine particles, and they exhibit a good dispersibility and stability in water and traditional organic media. These fluorinated nanocomposites were also applied for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films, which gave not only a good surface‐active property imparted by fluorine but also unique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on the modified PMMA film surface. Copyright © 200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以含锌工业废渣为原料,通过用废硫酸酸浸除去铁、锰重金属等杂质,再经过滤、中和、沉淀、干燥,得到氧化锌。结果表明,当废硫酸和废渣质量比为1.5∶1.0、30℃恒温条件下,前躯体氢氧化锌经120℃~150℃干燥3 h~4 h、350℃煅烧3 h,可以得到质量分数为95.3%~97.5%的氧化锌。该工艺不仅使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成为可能,而且降低了"三废"治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