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伊朗MIS油田裂缝性高含硫枯竭油气层钻井液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伊朗MIS油田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经过近百年的开采,油气层压力异常低,而且气顶高含H2S.钻井过程中,一旦出现先漏后喷情况,就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失.因此,经过反复论证和实验室研究,决定在H2S气层采用具有防喷、防漏和防H2S功能的LCM随钻堵漏钻井液,在异常低压油层使用可循环泡沫钻井液.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随钻堵漏钻井液能成功地封堵裂缝,达到即漏即堵的效果,既节省了施工时间和钻井液材料,又避免了由先漏后喷引起的H2S泄漏风险,效果非常好.可循环泡沫对MIS油田异常低压碳酸盐岩油层具有良好的防漏效果,既可防止井眼漏失,又不影响取心作业.随钻堵漏技术与可循环泡沫相结合是MIS项目缩短钻井周期,降低作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伊拉克库尔德油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未开发大型油田之一,库尔德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储层高含硫化氢,井漏、井塌、卡钻等复杂事故经常出现,导致钻井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钻井成本高的一系列问题。介绍了SN-2井安全钻进的钻井液技术。该井应用清水钻进技术、井眼净化技术和平衡封堵防塌技术,解决大井眼失返性漏失的问题和窄密度窗口钻进的难题;应用密度达2.2 g/cm3的欠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解决盐膏层卡钻和硫化氢处理的问题。通过优选各开次钻井液体系和井下复杂处理技术,SN-2井钻井周期比邻井缩短65 d。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油田库车山前巨厚盐膏层普遍发育超高压盐水,且盐膏层中夹杂破裂压力低的泥岩层,导致安全钻井密度窗口窄, 易发生井涌、井漏、井塌和卡钻等井下故障。通过精细描述钻井液循环系统流量变化特征,定量化钻井液出入口流量差与溢流量、漏失量及高密度钻井液弹性变形量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实时快速判断溢流和漏失,计算求取地层压力,并将自动控压排水与控压压回相结合,精确控制地层与井底的压力差,有效控制合适的盐水返出量,大幅降低溢流、井漏等井下风险,形成了超高压盐水层微流量精细控压钻井技术。该技术在克深A井和克深B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均安全快速钻穿超高压盐水层,大幅提高了机械钻速,缩短了钻井周期,降低了钻井成本。研究与应用表明,超高压盐水层微流量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可快速发现溢流和漏失,精确控制地层盐水返出或者钻井液漏入地层,实现可控微溢流或漏失,大幅减少了盐水排放时间,确保了井眼稳定,实现了安全快速钻穿超高压盐水层的目的,为超深井复杂地层高效钻进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河坝1井钻井液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河坝1井钻遇地层复杂.下部有含硫化氢的超高压天然气层、塑性盐膏层、漏失地层等,易出现井漏、喷漏同存、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钻井液维护处理存在防漏堵漏难度大、地层易垮塌、盐膏层易污染钻井液、高密度抗高温钻井液性能调整困难等技术难题。该井三开井段应用了聚磺抗钙防塌钻井液体系,四开、五开井段应用了聚硅醇抗钙防塌钻井液体系.并采取了相应的维护处理措施。针对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不断优化钻井液性能.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从而确保了该井顺利钻至设计井深。  相似文献   

5.
谢海龙 《钻采工艺》2008,31(1):135-137
塔里木盆地山前构造带是国内钻探难度较大,难题较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上部为高陡地层,下部为多套高压盐水层、复合盐层、漏失层、坍塌层及高压气层,地层压力系数高。由于地应力大,裂缝发育,采用高密度钻井液钻遇盐岩、盐膏层、易塌页岩、大倾角易破碎地层时,极易发生井漏和井下出盐水,造成漏、塌、斜、涌、卡钻等复杂情况,严重时解卡无效只能被迫采用侧钻,严重制约了钻井生产速度的提高。介绍了天山南构造带超深井大古一井钻井过程中,针对多套高压盐水层,采用乳化石蜡封堵防塌、非渗透成膜钻井液提高地层承压能力、膨胀型堵漏三道新工艺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井塌、井漏、钻井液污染等复杂问题,使山前构造带超深井钻井液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三相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的研究及其在彩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96口开发井资料统计,发生不同程度漏失的井为70口,漏失率达72.9%.主要漏失井段为400~700 m,次要漏失井段为1800~2000 m.漏失现象为随钻有进无出.随钻井漏严重影响了钻井速度,使钻井综合成本增加.针对上部井段低压裂缝地层严重漏失问题,研究出了三相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该体系主要采用起泡剂、稳泡剂、固泡剂配制而成,能反复循环使用,无需特殊脱气和充气设备,同时保留了普通泡沫钻井液的部分优点.室内对微泡沫钻井液体系组成、微观形态分析、稳定性评价、当量密度计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三相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具有稳定性高、现场配制简单、性能优良、抗污染能力强和防漏堵漏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储层埋藏深,巨厚盐膏层易蠕变缩径和污染钻井液,下二叠系储层中存在异常高压气层(1.98~2.05)和裂缝性漏失层,钻井液密度窗口窄,漏喷转换致使井控风险大。多年开采,地层压力衰减造成区域内地层压力系数难以确定,高低压同层导致钻井周期长,复杂事故多,溢漏矛盾突出,井控风险高等技术难题。现场通过持续优化钻井液体系配方、堵漏材料及堵漏浆配方,细化润滑防卡处理措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复合盐水钻井液体系抗盐钙污染能力强,润滑防卡效果好,防漏堵漏效果显著,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块定向水平段高低压同层造成的卡钻和漏喷转换等技术难题,为该区块后续水平井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库车山前古近系复合盐层严重漏失给安全钻井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库车山前复合盐层重点漏失层段,分析漏失段地质特征、地质力学特征,结合钻井施工参数,判断漏失类型,分析易漏岩性组合分布与漏失压力,探讨预防钻井液漏失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膏盐岩段盐岩夹含盐泥岩、含膏泥岩,膏质泥岩夹泥岩、灰质泥岩是主要漏层岩性组合,宏、微观分析可见天然裂缝不发育,物性测试表明孔渗较低,不具备直接发生漏失的原有物质基础;含膏泥岩、含盐泥岩抗拉强度0.61~1.12 MPa,平均值0.946 MPa,在压力作用下易产生裂缝;钻井液平均漏速小于20 m3/h,具有微漏~小漏特征,通过降排量降密度可有效缓解漏失。通过盐间漏失层地质、地质力学、工程特征分析,认为复合盐层漏失为诱导破裂型漏失,漏失压力为地层破裂压力,约等于水平最小地应力,并通过模拟应力场数据与实钻漏失点数据对比进行验证。综上分析,明确膏盐岩段易漏岩性组合分布和建立复合盐层黏弹性三维地质力学模型求取水平最小地应力是预防复合盐层漏失的关键,对减少盐间漏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伊朗M.I.S油田是一个开采了近百年的油田.该油田地层压力异常低、裂缝发育并含有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在该油田的钻井过程中,既要防止因钻井液密度过高而导致漏失,又要保证钻井液的密度足以控制地层中硫化氢气体的逸出,所以决定在水平井段采用泡沫钻井液.对泡沫钻井液配方进行了优选,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介绍了现场施工中对井漏、井眼轨迹、硫化氢及泡沫稳定性的控制技术.泡沫钻井液在3口水平井中的应用十分成功,水平段的钻进顺利,钻进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阻、卡和井眼清洁以及MwD信号传输的问题,电测顺利,3口水平井的日产量完全达到了甲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鉴于龙探1井发生的复杂情况,针对龙探2井的地层特点,采用了不同的钻井液体系及现场维护技术措施。实钻表明,龙探2井使用无固相钻井液、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聚磺防塌钻井液和饱和盐水聚磺钻井液体系,解决了该区块上部刘家沟组地层易漏失,石千峰和石盒子组地层易膨胀分散、剥落掉块,中部山西、太原组煤层易垮塌、阻卡,本溪组地层易石膏侵入,下部马家沟组盐膏层易盐溶垮塌、蠕变缩径、起下钻困难等技术难题,达到了优质、安全、快速钻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2.
����������ֲ����ɵõ�����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苏联合气区的地质特征,总结了苏联气田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天然气勘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重视在地台区、老地层和褶皱带内找气以及加强天然气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14.
15.
Since the 1960s,the global natural gas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and natural gas has become a fossil fuel that can balance supply stability,economic efficiency of consumption,clean and low-carbon features at the current stage.However,there is a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global demand for natural gas,and the continuous rise in geopolitical risks negatively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the natural gas market.In recent years,LNG export capacity in the U.S.has continued to grow,and the potential fo...  相似文献   

16.
17.
Coals from Midwestern States were extracted using two different processes, viz., a supercritical extraction process and a perchloroethylene coal refin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s of these processes are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sulfur and nitrogen compounds from high-sulfur coals. The solvent extracts were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s well as wet chemical analysis. The extracted organosulfur compounds varied, depending upo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extraction conditions, type of solvent, type of coal, and degree of weather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among the types of coal as well as among the different processes, from viewpoints of chemical and molecular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8.
水平井技术在美国的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 10年 ,由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水平井在美国的应用大大地增加了。自 1990年以来 ,美国水平井的钻井速度一直高达 6 0 0 10 0 0口 /年。所钻井大多位于三个层系 :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白垩系(79% ) ,北达科塔州的贝肯页岩层系 (5 % ) ,科罗拉多和怀俄明州的里奥布拉瓦层系 (2 % )。位于其它层系的井大约有 14 %。美国一个与工业联系紧密的能源部门———国家石油技术部 (DOE/NPTO)开发了一套独立分析系统 (包括模型和数据库 ) ,用以估算水平井在补充国内剩余油资源方面的潜力。本篇论文的主题是介绍DOE经努力所取得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介绍由美国能源部(USDOE)支持的一些室内研究和矿场应用,这些工作包括蒸汽驱、生物技术、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配方和提高二氧化碳黏度的化学剂。讨论了在EOR中应用微井眼技术的未来挑战。蒸汽驱方面的进展包括更好地了解流体和热流动条件的机理研究。所讨论的生物技术利用本源微生物系统选择性地堵塞高渗透层段,并且提高采收率。在ASP工作方面总结了为了支持ASP在浅储层中的应用而进行的室内研究和矿场应用。讨论了用于提高二氧化碳黏度的化学剂的室内研究工作。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是微井眼技术———井眼直径小于214in。这方面的讨论包括开发用于微井眼的工具的挑战、市场和用微井眼输送IOR化学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oals from Midwestern States were extracted using two different processes, viz., a supercritical extraction process and a perchloroethylene coal refin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s of these processes are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sulfur and nitrogen compounds from high-sulfur coals. The solvent extracts were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s well as wet chemical analysis. The extracted organosulfur compounds varied, depending upo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extraction conditions, type of solvent, type of coal, and degree of weather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among the types of coal as well as among the different processes, from viewpoints of chemical and molecular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