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计算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等5个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2002—2011年的碳源、碳汇数据,描绘5个省份的碳足迹时空格局。研究发现,碳排放未得到有效遏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步增加;退耕还林能增强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但过快的碳排放增长速度远大于其取得的成果;能源生产结构与碳足迹有密切联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是碳足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结构是决定碳排放量大小的关键。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加强各省城市绿化与林地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1996—2012年的产业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数据为数据源,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别对4个时间段(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0—2012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分别从产业结构、碳密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强度、人口效应等影响因子与碳脱钩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上海、福建4个省份在2010—2012年均呈现出强脱钩状态,其脱钩指数ε分别为-0.150 3,-1.373 8,-0.214 0和-0.006 0,其他时间段多数省份ε在0~0.8之间,呈弱脱钩状态;2)2001—2005年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其平均增速达75.3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5.78%,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山东省,为140.53%;3)2006—2010年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减少了58 034.94万t,其中山东贡献最大,减少了10 259.76万t;4)3个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反映了碳排放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将带来碳排放的减少,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3.
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碳排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扩展的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法为基础,构建了脱钩努力分解模型,分别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工业结构和工业产出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相对脱钩努力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产出因素促进工业碳排放,能源强度、工业结构因素主要抑制工业碳排放,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影响十分有限。2002-2012年,辽宁省处于弱脱钩努力时期,减排努力并不理想|2012-2014年,辽宁省处于强脱钩努力时期,减排努力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计量方法对西南5省(市、区)2000—2012年间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西南5省(市、区)2000—2012年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多数省区碳排放强度空间属于LH型,表明多数省份碳排放强度较弱,但碳排放强度较强的部分省份依然存在。碳排放强度较强多数是因为能源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分别从这3个方面对减弱该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碳排放研究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建立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模型,对桂林旅游业碳排放量进行初步估算,并对桂林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2年,桂林旅游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人均旅游碳排放量变化趋势不同于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以弱脱钩关系为主。据此提出应通过改变能源使用及消费结构,加强旅游碳排放管理,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等手段,实现桂林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的强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测算中部地区六省2000-2010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中部六省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人口规模、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作为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对中部地区六个省份分别研究这3个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度,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北京地区经济规模、交通运输量、产业集聚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四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对自身的冲击响应最大;其次是产业集聚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交通运输量在短期内对于碳排放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是短期内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经济规模的变化对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冲击较小,其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经济增长已发生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采用能源消费带来的排碳量作为一个地区的排碳量,从碳排放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效率、碳排放结构、各产业煤消耗总量等对湖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碳排放总量较多,呈上升趋势,在中部8省处于中下等水平;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略低于东部,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第二产业对煤和石油消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最少;2005年3个产业煤排放急剧增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节能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9.
“双碳”目标要求我国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选择长江中游三个省份2010—2020年的数据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角度,探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碳排放水平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水平下,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的减排效应存在差异。因此,长江中游地区应该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碳配额行业优先次序的科学识别是落实减排责任的基础,对推进碳交易市场健康有积极意义.以云南省工业部门的32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碳排放水平和状态转移概率,研究了行业碳排放水平的差异性和转移特征.研究发现:行业碳排放水平差异显著,6个高碳行业、6个中碳行业、20个低碳行业的碳排放水平分别位于(2 049.46,7 281.28)、(110.25,2 049.46)、(0,110.25)(单位:104t CO2),且状态稳定;行业碳排放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高碳、中碳和低碳行业群体对工业部门碳排放的贡献分别为89.85%、7.58%、2.57%.利用脱钩模型,分析三大群体和成员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中碳群体的脱钩状态比较理想,低碳群体的脱钩状态中等,而高碳群体的脱钩状态较糟糕;4个高碳行业、4个中碳行业、7个低碳行业的脱钩状态比较理想,其余比较糟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碳配额第一批次为脱钩状态不理想的4个高碳行业,第二批次为脱钩状态较为理想的2个高碳行业,第三批次是脱钩状态理想的4个中碳行业和7个低碳行业,第四批次为其余行业.基于此...  相似文献   

11.
通过IPCC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各工业行业2006-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并对2020年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安徽工业部门2006-2011年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行业情况来看,碳排放强度最高的电力行业从2007年的15 t/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6 t/万元,其余依次是煤炭、石油、机械制造、化学、金属、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安徽工业各行业碳减排压力指数排前四位的分别是煤炭、石油、电力及冶金行业。预计2020年安徽省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17亿t,其中,化学、冶金、电力和煤炭部门的减排量居前4位,其减排量占整个工业部门可减排总量的90%以上,是将来碳减排的重点行业。该研究对摸清安徽省进行节能减排的关键行业,促进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碳排放预测与情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05—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碳排放的有关数据为基础,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2005—2030年的产业碳排放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设定4种情景,对长株潭城市群2011—2030年产业碳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30年,长株潭城市群如果保持2010年以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变,其产业碳排放量将以年均15.99%的增长速度快速上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碳排放、人均GDP、人口、单位GDP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碳排放与体现经济增长的人均GDP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BAU、节能、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碳排放、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开展村庄低碳建设的需求,对村庄低碳建设的目标途径和碳排放评价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农村CO2排放量关联分析,建立基于控制碳源、扩充碳汇、减少碳排放量的村庄低碳建设总体目标,提出以低碳规划、低碳建造、低碳能源和低碳交通为重点的村庄低碳建设实现途径。通过分析村庄低碳建设的碳排放源,建立村庄低碳建设的碳排放基本计算公式,分别提出在村庄建造节能和农户生活节能、村庄生产建设节能和土地绿色利用两种方式下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进而划分村庄低碳建设的效果评价基准和水平等级。通过堰河生态村建设项目实际评价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较好反映村庄低碳建设状况,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及碳中和发展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清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是推动煤炭开发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分析方法,重点从生产用能、瓦斯排放及矿后活动3个环节,建立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量,并分析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提出煤炭开发过程碳减排技术途径.研究表明:1)生产用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云南省的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重点行业、林业碳汇情况等,归纳总结出云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可再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废弃矿山...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调查了福建省各区市的能源结构、能源能耗和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了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认为常规能源短缺的福建省,要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变革能源消费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即要积极推动发展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大力拓展LNG综合利用市场,不断推进清洁生产机制、企业生产清洁化、山区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建设,努力增加碳汇,才能真正构建低碳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