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平山湖勘查区运用层序地层理论结合煤层对比方法中标志层、测井曲线、煤层煤质特征等综合研究,找到了矿区岩煤层对比的理论依据和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成煤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香兰  张泓 《煤炭学报》2014,39(Z1):191-197
以成煤系统理论为基础,进行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成煤系统研究,旨在为盆地内煤与煤层气资源评价提供另一种思路与方法。运用层序地层格架与地层完整程度、沉积古地理轮廓与煤层厚度、煤层埋深与煤的变质程度为主要标志,以煤中灰分、硫分作为辅助标志,并从主煤层厚度下限(0.8 m)、煤炭资源评价最大埋深(2 000 m)等实用性角度出发,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成煤系统划分为9个成煤系统单元;以JA,JH成煤系统单元为例,探讨了成煤系统单元的特点,南北成煤系统最大差异在于地层保存完整性及煤层丰度。成煤系统研究侧重于系统与集成方面的研究,注重煤炭形成的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希林 《现代矿业》2020,36(5):8-10
箍脚底矿区位于涟邵煤田南段的邵阳盆地中部,邵阳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祁阳弧形构造中部与新宁南北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为分析箍脚底矿区龙潭组煤层特征,通过沉积旋回法、标志层法和测井曲线对比法,对该区龙潭煤系煤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能准确区分各个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对指导矿区开展煤炭资源找矿工作及煤炭资源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伊敏凹陷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鸣剑  邵龙义  王帅  张云鹤  孙斌  樊金云 《煤炭学报》2019,44(11):3491-3504
伊敏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群中的一个次级凹陷,为陆相断陷盆地。其下白垩统伊敏组、大磨拐河组是凹陷的主要含煤地层。依据钻孔岩芯资料、测井资料等,对其岩相类型、沉积相、层序-古地理、聚煤特征及聚煤模式进行研究。依据钻孔资料在区内识别出的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两种层序界面,将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以三级层序为单元,恢复古地理格局。结果表明:伊敏凹陷大磨拐河组成煤环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从层序I到层序Ⅱ,区内沉积相从以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为主到以湖泊为主,总体反映了水体逐渐变深的演化过程。伊敏组含煤岩系成煤环境主要有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环境等;煤层在层序Ⅲ最为发育,层序Ⅳ煤层厚度逐渐减小,聚煤作用逐渐减弱,反映了凹陷萎缩,水体范围逐渐缩小的演化过程。聚煤作用受控凹构造差异性沉降的影响,煤层在凹陷中部厚度最大,向西北和东南逐渐变薄。通过对层序Ⅲ的煤层进行统计对比分析,讨论了陆相短线盆地泥炭堆积与层序地层的响应机制,改进了陆相泥炭-层序地层响应模型。伊敏凹陷早白垩世最有利的成煤环境位于扇三角洲—辫状河环境中。层序Ⅲ,Ⅳ的煤层埋深较浅,厚度较厚,适合露天开采。而层序Ⅱ煤系地层埋深较深,有巨厚泥岩封盖,是煤层气勘探的潜在区域。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平顶山、禹州、汝州矿区石炭二叠纪煤层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勘探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3个煤田含煤岩系煤岩层对比.在井下观察和系统采样、实验室分析测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区内含煤岩系的古生物、沉积特征、层序地层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物理测井,查明了各矿区含煤地层的相关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建立了层序地层系统,结合生产实际,确定了适合于本区煤岩层划分对比的方案,并采用该方案对全区进行了煤岩层划分和对比,为平煤集团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及矿井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立新煤矿三井位于鸡西盆地北部凹陷区中部。鸡西盆地中生界白垩系穆棱组和城子河组含煤地层发育于整个鸡西煤田。文章从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岩、矿区地层、矿区构造、煤层、煤质等方面,对立新煤矿三井的深部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得到鸡西断陷盆地早白垩世层序地层地层格架中的展布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鸡西陆相断陷盆地早白垩世含煤岩系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并探讨了该断陷盆地的聚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含煤地层共识别出3个层序边界,划分2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煤层的聚集主要取决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而在陆相断陷盆地中,控制两者变化速率的主要因素为构造活动和气候;鸡西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时期处于湖盆稳定发展向萎缩阶段过渡,湖盆稳定发展阶段基底速率变化缓慢、陆源碎屑供给相对较少,可容空间增加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相对平衡,主要发育了三角洲平原相,有利于煤层的聚集;在三级层序中,湖侵体系域聚煤最好,其次为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8.
以奥陶系顶部区域不整合面或太原组底部砂岩(k1)、太原组中部9号煤层顶面(初始海泛面)、山西组底部北岔沟砂岩(k7)以及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子砂岩(k8)为层序界面,将沁水盆地南部划分为Ⅰ、Ⅱ、Ⅲ3个三级层序。结合层序划分对聚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的主要可采煤层3号和15号煤层主要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9号煤层形成于初始海泛面附近,说明煤层厚度及分布明显受控于当时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6,(6):125-126
以全盆地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单剖面、横剖面对比分析、有机质测试分析、沉积相分析,开展了太原组煤层形成环境及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煤层沉积环境主要是泥炭坪,但各地具体不同;在分布特征上,太原组煤层大面积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东西两侧,中部主要为含煤泥岩,南北两侧分布很少。  相似文献   

10.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南部陕100井区马家沟组马五_(1-4)地层为研究对象,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沉积微相和储层发育状况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地层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和多余26个五级层序地层,马五_(1-4)亚段相对于基准面构成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对此段的沉积微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是概略性的,通过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技术得出四级层序和五级层序对沉积微相和储层垂相上的控制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1.
白杨河矿区煤层气丛式井钻井难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阜康市白杨河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示范工程是新疆第一个煤层气示范工程项目。白杨河矿区总体构造为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大,煤层多且间距大。该示范工程开发方案主要井型为丛式井。经过多年钻井实践,丛式井钻井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区块已经非常成熟,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地区煤层气开发的丛式井钻井技术。由于白杨河矿区地质条件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各区块相比差异大,特别是存在地层倾角大、煤层多且间距大等地质特点,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原有的丛式井钻井技术。本文依据白杨河矿区地质资料,分析了白杨河矿区煤层气丛式井钻井难点,对解决该区块钻井难点的技术对策和攻关思路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白杨河矿区大倾角厚煤层的丛式井钻井技术。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西南部的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该盆地是1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是在华北古生代地台基础上发育而成的。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钻孔、地震剖面、测井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分析技术,结合研究区盆地演化和构造运动特征,识别和对比了层序界面,识别了层序界面,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由三元结构组成:下部的低水位体系域(LST)、中部的水进体系域或水域扩张体系域(TST)、上部的高水位体系域或盆地萎缩体系域(HST)。  相似文献   

13.
运用沉积学、煤层气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瓦斯地质理论,对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水城矿区")大湾矿井、盛远矿井、那罗寨矿井、汪家寨矿井、大河边矿井、红旗矿井和老鹰山矿井煤系地层的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进行了分析,将上二叠统龙潭组(宣威组)划分为两个层序地层,分别以11煤层和1煤层为各层序的最大海泛面位置,层序地层决定了煤层顶板岩性、煤厚等情况。结合现场瓦斯实测参数情况,分析了煤层顶板岩性变化、煤层厚度等对瓦斯赋存、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得出水城矿区顶板岩性、煤厚是影响其主采煤层瓦斯赋存、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大海泛面位置煤层顶板岩性透气性最差,煤层厚度最大,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攸县兰村矿区龙潭煤系下段含可采煤层,通过对其地质背景、沉积特征、龙潭组地层层序特征以及可采煤层特征的研究表明:兰村矿区龙潭煤系主要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的层序2海侵体系域阶段,古环境对煤层形成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与其相邻的黄丰桥矿区在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煤层成因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在此基础上,对黄兰矿区(黄丰桥矿区与兰村矿区)龙潭组上下段界线划分标准进行了讨论,可为黄兰矿区边部深部找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韩城矿区含煤地层特征及煤层对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矿区内含煤地层的特征、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煤层结构,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研究,总结了韩城矿区煤层对比方法,对比法具有针对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陇县李家河勘查区内大量地震及钻孔资料的分析发现,煤系地层厚度及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影响因素复杂。文中简要归纳了几种主要的控煤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缘地区聚煤规律的研究及进一步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湘永矿区邓家冲区段煤矿位于郴耒煤田北段中部,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泥炭沼泽相沉积。通过矿井、钻孔、镜下及岩矿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内煤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对聚煤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能够准确区分研究区的各个不稳定可采煤层,并为该区下步的煤炭资源勘探及邻近矿区的煤层对比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造成鄂尔多斯盆地南北部侏罗系煤层含气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以盆地内煤层含气量与含气饱和度为基础,从煤层的生气能力、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煤层在盆地北部保存完整但含气性较差、南部保存不完整但含气性较好。南部煤层热演化程度较北部高,生气强度大,盆地南部地层水矿化度较盆地北部高,地下水动力条件较弱,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和保存,而盆地南北部主要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以泥岩为主,顶底板岩性对煤层气的富集影响大致相同。综合分析认为,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南北部侏罗系煤层含气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文地质条件、构造运动和生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周勇  姜宝军 《煤》2011,20(5):43-45,54
以实际测试资料为基础,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韩城矿区煤层瓦斯含量、分布及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层聚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开展了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BTR)、正常海退形成的冲刷面(NSS)和暴露面(NES)及其对应的整合面(NCC)、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FEU)和暴露面(FES)及对应的整合面(FCC)4种层序界面类型,将研究煤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认为基准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演化、废弃和聚煤作用的发生,而聚煤基底沉积环境和聚煤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其平面上的稳定性,提出了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的综合聚煤模式.结果表明:区域广泛分布的厚煤层形成于Ⅱ型层序界面及Ⅰ型层序最大海退面(初始海泛面)附近;澙湖-潮坪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低的潮坪环境,潮坪-三角洲-澙湖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中等的潮坪环境,浅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高的三角洲平原间湾湖泊和局限海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