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侯马市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潜力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是实现土地集约节约的有效手段,是解决当前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的必然要求。利用侯马市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对影响农村居民点置换潜力的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城镇化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置换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用系统聚类的方法计算得到了各个村庄的农村居民点置换潜力综合评价值,将侯马市农村居民点置换潜力划分为三级三区,并针对每一级别村庄的特点确定了2010年、2020年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相似文献   

2.
探索具有现状分析、问题诊断、模式评价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是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抽样调查的15个村庄为例,构建了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评价指标赋权重,最后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出各村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并依据此分值对昌平区15个村庄的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科学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差异。同时,本文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文章对兵团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一套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宏观上对兵团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GIS在采煤塌陷区建设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被破坏土地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采煤塌陷状况、地表水系、地质构造及区位条件等影响因子,建立了采煤塌陷区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利用GIS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划分出了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基本农田因子的情况下,研究区内的宜建土地面积为59.15km2,占研究区面积的57.4%,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还可为压煤村庄搬迁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5.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基础。为协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本文以海东市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以2010—2014年海东市统计年鉴和土地变更数据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对海东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从人口、经济变化与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来判断建设用地利用趋势;定量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数进行计算,最后根据集约总指数和海东实际情况判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级。结果表明:I级有民和县,Ⅱ级有循化县、平安区、乐都区,Ⅲ级有互助县、化隆县,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陕西省府谷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陕西省府谷县土地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借鉴全国各地节约集约用地措施,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调查结果表明,府谷县建设用地存在供需矛盾加剧、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且整治难度大、城镇用地扩展困难等问题.为加快府谷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系的建立,推进城市产业转型的进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用地标准;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五是探索未利用地的差别化管理政策,拓展城市用地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河北省清河县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和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界定了挂钩规模的允许范围,并对项目区增减挂钩的布局进行了安排。研究结果表明,清河县农村建设用地有较大整理复垦潜力,通过挂钩能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最终得出挂钩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一项重要手段,最终可以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使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本文可为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内容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其土地利用在三峡库区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重庆市云阳县为重点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及历年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其次选取三峡库区以万州区、梁平县、丰都县等有代表性的10个区县为对比研究对象,提炼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云阳县在整个三峡库区中的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最后提出相应的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成果显示了云阳县及三峡库区其他区县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可为三峡库区促进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普洱市十县(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来10年间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中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方法分析土地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以及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揭示普洱市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情况和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议,目的是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10.
来欣捧 《金属矿山》2015,44(2):155-159
节约集约用地一直是矿山建设中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某冶金矿山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实际,在共享社会资 源、联合及集约化建设、先进高效的充填采矿技术、科学合理的总平面布置与竖向设计、分期征地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合理地控制了建设用地指标,优化了用地布局,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该矿山建设共节约土地327.67 hm2,效果显著,矿山建设在设计阶段研究节约集约用 地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矿山生产中的废物得到充分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削减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和保护生 态环境。土地复垦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方面,在矿山设计中对矿山结束时的土地复垦做出规划设计,有 利于矿山集约用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解析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强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和分析了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最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表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表现显著的城市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滨湖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宁 《资源与产业》2010,12(4):154-16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且具有很大的地域性特点,建立科学、合理适合当地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鄱阳湖滨湖地区土地利用特点,以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改善4个约束项作为一级指标体系,从4个方面选取23个二级评价指标,建立了鄱阳湖滨湖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滨湖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运用评判模型对滨湖区鄱阳县油墩街土地整理项目、鄱阳县古南乡土地整理项目和余干县鹭鸶港乡等土地整理项目3个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项目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鄱阳湖滨湖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较科学合理,符合鄱阳湖滨湖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承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必将成为土地可持续的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承德市建设用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运用G1模型法、区域比较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承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布开展评价,提出不同空间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以期指导未来承德市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万全县郭磊庄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把对土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确定为基本因素,选择10项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土地适应性评价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科学依据;运用GIS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科学可靠;评价范围小,定量指标数据不易获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必将成为土地可持续的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承德市建设用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运用G1模型法、区域比较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承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布开展评价,提出不同空间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以期指导未来承德市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6.
有效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148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GIS的空间表达方法,结合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机理,得出结论如下:1)在县域层面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趋同趋势,LISA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全省国土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点—带—片"状结构特征; 2)人均GDP、人口密度、地均财政支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和坡度系数对国土开发强度有正向影响,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到渤海距离有着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呈现影响程度和作用敏感性有着显著差异; 3)地理区位基础是影响国土开发强度的最直接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对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能减缓开发强度过快上升,农业保护能有效地控制国土开发利用方向与强度。研究结果以期为河北省差别化管控国土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