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卫星与网络》2012,(11):45
11月19日6点5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方案的正式建成。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是我国首颗民用对地观测合成孔径雷达(SAR)小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国龙 《红外》2004,(6):43-46
日本的地球观测卫星计划包括两个卫星系列,一个是主要用于大气和海洋观测的卫星系列,另一个是主要用于陆地观测的卫星系列。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是在日本地球资源卫星1号(JERS-1)和先进地球观测卫星(ADEOS)之后的一颗采用先进陆地观测技术的卫星,它可以用于地图绘制、区域观测、灾害监视以及资源勘测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卫星与网络》2008,(10):80-80
9月26日,“2008灾害应急与卫星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中国通信学会卫星通信委员会协办。主讲嘉宾以今年冰雪灾害和地震灾害为背景,围绕我国卫星通信技术和建设灾害应急通信体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卫星与网络》2008,(7):16-16
由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主办,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清华大学协办的导航卫星系统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讨会6月20日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闵宜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运营商专业应急通信团队”的历史背景、专业装备和人员优势,提出了以两种核心通信装备——卫星应急综合指挥车和基于无线网络的应急指挥背包作为应急指挥工具包,应用于城市级灾害快速应急指挥中。为此,本文紧紧围绕城市级别灾害,试图找出当前城市应急处置中的一些指挥盲点,重点构想应急指挥工具包与政府应急单位的可能应用结合模型,让运营商专业应急通信团队和专业装备在城市级别灾害处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起到城市应急通信尖兵的核心作用。对于应急指挥工具包的启用级别和调度流程,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卫星与网络》2008,(6):47-48
近一个月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交科院”)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交通行业抗震救灾——把卫星遥感技术与既有公路数据库相结合,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判译、比对,得出灾区道路损毁的详细情况。卫星遥感技术用于公路灾害评估,这在交通行业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2020年12月22日,由中国电科38所和天仪研究院联合研制的我国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海丝一号历时1年完成研制,整星重量小于185kg,成像最高分辨率1m,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对陆地、海洋、海岸进行成像观测,具有轻小型、低成本、高分辨率特点,是我国首颗轻小型SAR卫星,是国际上首个C波段小卫星SAR,可为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及国土调查等领域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张薇  王磊 《雷达学报》2014,3(3):368-374
2012 年11 月19 日,环境减灾卫星一号C 星成功发射,是我国第1 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的S 波段SAR 卫星。在轨测试阶段,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对C 星在冰凌灾害方面的应用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同时利用资源三号卫星多光谱影像进行相对精度评价。结果表明,S 波段SAR 卫星对于冰凌具有极好的响应,对于完全封冻、未完全封冻和浮冰区域,可有效地辨识,具备较好的减灾应用能力。S 波段SAR 卫星数据将填补我国乃至世界上SAR 卫星数据的波段空白,减灾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当前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中消防通信遇到的问题,论述了重大灾害事故消防通信保障任务需求,充分利用卫星、无线、公众网络等通信技术手段,建立救援现场统一的通信指挥平台,提供"迅速、准确、不间断"的通信联络,保障应急救援、紧急救助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卫星与网络》2014,(1):41-41
近日,高分一号卫星圆满完成在轨测试任务,正式投入使用。从去年4月26日至今,尽管发射时间不久,高分一号卫星在轨测试期间的良好表现,已经预示着该卫星数据的广阔应用前景。未来,高分一号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环境与灾害监测、气候变化监测、精准农业信息服务以及预防灾害和实施灾后救援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快速定位、双向通信和精密授时三大功能。本文介绍了基于北斗的灾害预警发布平台解决方案及设计思路,重点讨论了针对国际规范适应性,长报文传输可靠性,播发设备调度等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神州天鸿北斗卫星应急灾害遥感预警通信系统是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通信系统而建立的民用用户服务支撑平台。该系统包括北斗空间卫星(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地面总站和神州天鸿北斗卫星民用运营中心、国家减灾指挥中心及神州天鸿北斗卫星民用用户终端4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历年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录入和查询手段匮乏问题,及时准确地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服务提供依据。设计和开发气象灾害数据库管理与分析系统,实现包括台风、雷电、冰雹等十余种气象灾害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检索、统计和分析功能。该系统主要基于C#.NET语言开发,采用B/S架构,提供GIS可视化界面,可以基于灾情信息在后台自动计算灾情指数,为灾害的评估提供直接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神州天鸿北斗卫星应急灾害遥感预警通信系统是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通信系统而建立的民用用户服务支撑平台。该系统包括北斗空间卫星(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地面总站和神州天鸿北斗卫星民用运营中心、国家减灾指挥中心及神州天鸿北斗星民用用户终端4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底印度洋的海啸,2005年夏季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到的严重台风暴雨灾害,都造成了当地通信系统的破坏,而通信系统的破坏加剧了社会的经济损失。惨痛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容灾系统和体制是建设通信系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通信系统可能产生巨大破坏的有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和人为灾害;海啸、地震都属于自然灾害;大范围的停电、恐怖分子的袭击属于社会灾害;而运维人员的误操作、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则属于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除了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大范围重大灾害外,局地强暴雨、雷暴大风等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泥石流肆虐,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伤害,每年的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人民币。从1998年开始启动的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建设是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的一项跨世纪工程。建成后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将显著改善我国天气预报能力和水平,尤其在监测预警突发性灾害天气和洪水预报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孙来燕 《中国无线通信》2001,7(10):12-12,14,16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航天技术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断发展和利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新世纪中国在通信广播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及对地观测卫星等方面作出了近期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8.
政策     
《数字通信》2011,(3):8-8
《卫星移动地球站管理办法》6月1日起施行2011年4月21日,工信部公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终端地球站管理办法》,并从6月1日起施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作为陆地移动通信网和固定通信网的补充和延伸,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车船指挥监控、新闻报道、灾害救助、森林防火、水文监测、地震监测、石油地质勘探、科学考察、体育活动、应急通信和边远地区通信等多个领域。该《办法》的出台可以加强对陆地移动地球站的管理,规范其设置使用行为,减少非法用户,确保通信安全,保障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雷达学报》2013,(1):53
环境一号C(HJ-1-C)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其有效载荷为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可以获得5米分辨率图像。环境一号C卫星可以与早前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环境与灾害检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从而可以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  相似文献   

20.
环境小卫星HJ是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环境小卫星红外传感器HJ-IRS的性能特点,以MODIS的V4算法为基础,构建了基于HJ-IRS的火点自动探测方法.利用同时相同区域的HJ-CCD火烧迹地影像和MODIS的火点产品数据,对HJ-IRS火点探测方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