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类型多、储量大,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具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为进一步明确盆地的热体制对区域地热能资源评估的作用,根据四川盆地内钻井的基本地热参数与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系统研究了盆地热流分布及主控因素、热储系统类型以及有利地热资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热结构分为3种,分别为受控于基底热流背景与裂陷槽岩石热导率差异的加里东阶段热结构;受控于峨眉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喷发及盆地拉张作用的海西阶段热结构;受盆缘强烈造山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热结构。(2)提出了震旦纪—早寒武世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封闭型层控热储系统与开放型断褶热储系统2类、3种热储系统类型。(3)明确了断裂带深循环地热资源、强构造背景下的异常高温地热资源与早期深埋地热资源3类有利地热资源类型及其优势分布区。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取得的认识对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碳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趋势下,地热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由于地热产业与油气工业的相近性,石油企业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具备独特优势。近年来各大石油企业地热业务取得长足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资源品质及开发利用方式选择是制约地热项目经济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机理入手,分析提出:可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并非无处不在,要提升成功率与经济性,首先应在明确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的基础上,落实优质资源,消除开发目标选取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构造背景及不同丰度的地热资源,依据其富集条件与资源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勘探开发模式与利用方式,才能有效实现地热产业的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其中,渤海湾盆地仍需厘清深部断裂及其他构造要素的控热特征,取得具有持续发电潜力的资源条件,从而实现地热利用场景的突破;除深井换热及热储改造等复杂新兴采热方式外,松辽盆地与四川盆地建议可在盆地周缘构造活跃区进行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或将盆地内部可沟通深部流体或改善储层物性的断裂发育区作为潜在目标。同时,增强型地热系统、井下换热等技术路线仍需进一步评价优化,以明确其有效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热资源分布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于沉积盆地、东南沿海和隆起山区,在不同深度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含地热水的热储层,为水热型地热资源;高温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台湾地区。中国浅层地热能资源(浅于200 m)年可开采量折合7×108t标准煤。(2)由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与效率问题、深井直接换热的效率问题,以及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将是当今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和最现实的领域。(3)油田地热开发中形成了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砂岩地层回灌、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高温钻完井等一批关键技术,均在大型地热开发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油田拥有丰富的采出水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大量的废弃井或低效油井可以通过工艺改造为地热井进行地热资源开发,从而降低地热开发成本,提高地热项目的经济性。(4)油田地热除用于油田生产...  相似文献   

4.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伸展型盆地3类。东南地区的盆岭构造总的面貌呈现南北纵向分块,东西横向分带之特征。形成中国东南地区盆岭构造的外部条件是滨西太平洋域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次要条件是西侧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推挤。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岭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伸展型盆地3类。东南地区的盆岭构造总的面貌呈现南北纵向分块,东西横向分带之特征。形成中国东南地区盆岭构造的外部条件是滨西太平洋域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次要条件是西侧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推挤。   相似文献   

6.
地震与CSAMT法综合探测地热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可  曹新领 《石油仪器》2012,26(6):60-62,104
陕西关中地热资源丰富,构造断裂是地热水主要储存和运移通道,要掌握地热水的赋存特征,必须掌握构造断裂的产状及展布特征。文章以关中某区地热探测为例,对地热勘探的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本次采用地震勘探与CSAMT法相结合,在寻找地热资源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勘探效果,为地热资源勘探提供了丰富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琦  文军  高小云  赵宇 《石化技术》2024,(3):232-234
渭河盆地是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内新生界沉积巨厚。近年来,随着对渭河盆地地热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盆地新近系地热水中伴生的水溶天然气开始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区域构造的综合分析,结合研究区露头、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响应,对盆地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格局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利用当前有限的资料,对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初步分析,以期能对当前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物探资料,系统刻画了馆陶组热储平面展布特征,并评价了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圈定了地热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第四系—古近系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4.7±3.5℃/km,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4.4±8.1 mW/m2,反映了新生代裂谷盆地属性,具备了形成大型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背景;(2)馆陶组热储温度分布区间为19.6~96.2℃,平均值为56.3℃,相对高温区主要出现在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冀中坳陷等地区,总体分布趋势与盆地现今地温场格局基本一致;(3)盆地110个县级以上城市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99.6×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148.6×104 t/km2,属于资源条件最好的一类油田地热资源,其中66.7%集中分布在华北油区;(4)盆地馆陶组热储最大概率...  相似文献   

9.
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能源供需紧张、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油田地热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在对油田地热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与地热联产的几种可能模式;结合现有的中低温发电技术,分析了利用油田中低温地热资源发电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地压型地热资源的特点,对地压型地热水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利用油气田现有的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开发经验和储层数据,通过油气生产与地热开采的"双赢"合作,可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为例,应用Leica Qwin和PVTsim软件对盆地中20多个钻孔的砂岩储层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捕获压力、包裹体成分进行了模拟计算.同时采用Leica THSM G00气流冷热台对流体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根据以上信息的变化特征及盆地构造史和地热史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在主形成期时,天然气由南向北运移.  相似文献   

11.
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为实现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并保持热储层压力不降低,地热尾水必须实施回灌,但不合理的采灌井网布局容易造成回灌井压力升高、采水井温度降低等问题。针对制约回灌的关键问题,提出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地热资源可循环利用井网模式评价方法,即在概化地热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渗流场—地温场耦合模拟软件Petrosim-Tough2进行地热流体运动和热交换的数值模拟,根据确定的最优单井出水量,针对不同的采灌井数比和采灌井距,通过经济评价和模拟运算,确定保证不产生热突破的最优井网模式。该评价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灌井网布局不合理导致热突破及回灌压力过高,进而造成成本过高的工程技术问题,可以为实现沉积盆地型地热尾水回灌及地热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不少学者认为柴达木侏罗纪盆地存在“前陆盆地”的观点,文章根据前人对前陆盆地的定义与识别标志,主要从柴达木侏罗纪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动力学机制、沉积特征、沉积相空间展布等方面,对其是否属“前陆盆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①柴达木侏罗纪盆地不具备典型“前陆”的特征,几乎不存在前陆盆地的可能性;②柴达木盆地在早中侏罗纪与晚侏罗纪有不同的成盆动力学机制与成盆构造背景:前者是弱松弛伸展环境,后者形成在弱挤压构造环境。结论:柴达木侏罗纪盆地不是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智 《特种油气藏》2011,18(3):60-63,138
通过分析二连盆地与大兴安岭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二连盆地与大兴安岭符合盆山耦合体系的基本条件,因此将二连盆地划入大兴安岭岭西盆山耦合体系。在盆山耦合体系的控制下,塑造了多凸多凹的构造景观,各湖盆具有独立的沉积体系,形成近物源、多物源、粗碎屑的沉积特征。通过分析不同凹陷的沉积模式,从盆山耦合的角度解析二连盆地构造和沉积的关系,明确二连盆地沉积体系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国西北地区的构造格局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华南、藏北等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经历了前震旦纪古克拉通形成、早古生代“有限洋盆”扩张、晚古生代汇聚碰撞、中新生代陆内调整、山链与盆地形成的长期演化.发育在这种构造环境中的盆地经历了多期伸展、聚敛、走滑的作用,主要有板内结晶基底上、板内双重基底上、板缘褶皱基底上、板级双重基底上的盆地,据成盆时代与成盆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可进一步确定盆地构造类型,解析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这些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但盆地后期改造强烈;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是该区主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5.
成盆期后改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成盆期后改造是中国含油气盆地与世界相比最具个性特色的一种构造现象,它对盆地的成烃、成藏和油气资源的保存程度影响至深。而成盆期后改造又与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固有地质特征密切相关。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主要以微小的破碎陆块为依托。在全球构造演化中,古生代它们被夹持于周围巨大的大洋板块之间,中生代以来则夹持于同样巨大的西伯利亚、印度大陆板块和太平洋诸大洋板块之间。它们的多次分离和聚合,以及由此导致的盆地形成和演化始终处于周围板块动力系统应力积聚和消散的制约之中,由此造就了中国含油气盆地多期成盆、不同期盆地多次叠加、多构造沉积旋回演化和多次成盆期后改造等独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油田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正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发展的重点。国家"十三五"(2016-2020年)地热能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出台将加快推动地热产业的发展。拥有丰富水热型地热资源的油田企业可将油田地热能用于原油集输、建筑物采暖、热洗油管等,替代燃油、燃气和燃煤。根据油田地热地质的特点,地热资源的评价可基于随机模拟法、单元容积法和类比法。通过随机模拟法和单元容积法对中国11个盆地或区块中埋深浅于4 km的水热型地热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地热资源量为31 784.45×1018J,地热水资源量为375 085.18×108m3,可采地热资源量为47.68×1018J/a。中国东部地区含油气盆地的地热资源普遍具有温度高、埋深浅、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地热资源的分级评价可为有序、规模化开发利用油田地热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中国西北地区的构造格局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华南、藏北等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经历了前震旦纪古克拉通形成、早古生代“有限洋盆”扩张、晚古生代汇聚碰撞、中新生代陆内调整、山链与盆地形成的长期演化。发育在这种构造环境中的盆地经历了多期伸展、聚敛、走滑的作用,主要有板内结晶基底上、板内双重基底上、板缘褶皱基底上、板级双重基底上的盆地,据成盆时代与成盆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可进一步确定盆地构造类型,解析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这些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但盆地后期改造强烈;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是该区主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8.
"双碳"背景下,地热资源广受重视,尤其是沉积盆地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近年来,随着对这类资源重视程度的增加和开发规模增大,项目选择、立项、建设与运行阶段都需要系统的资源评价体系来支撑.针对不同阶段的地热开发情景,提出了一套沉积盆地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的评价体系:项目选择阶段,需要开展大地热流值、区域地温梯度、区域地幔隆...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完成对南昌红盆地区地热构造调查任务,分析了南昌红盆地区贮热地质构造特性和热水的形成条件,推测该区域可能存在地热潜力.为探测红盆地区深部控热构造的分布状态,选择探测深度大,抗干扰能力强、横向分辨率高的CSAMT方法进行探测.查明基底埋深约1 500m,推断上古生界二叠系灰岩地层为热储层,顶板埋深约1 000m,厚度约500m.推断出一条断裂破碎带,发现其地球物理电性特征与深部的断裂构造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为地热钻孔位置的选取及其井身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