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塔中地区岩溶风化壳裂缝型储层预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断裂是塔中地区岩溶风化壳裂缝型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且裂缝对于改善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性能、提高储层的连通性作用明显,裂缝预测技术的优选尤为重要。通过探讨地震裂缝预测技术在塔中岩溶风化壳裂缝型储层中的适用性,对比分析其预测效果,得出地震裂缝预测技术的预测结果与该区的钻井资料吻合。曲率分析法预测的无效裂缝较多,相干预测的裂缝方位与断裂走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古应力场分析法主要用于预测断裂、裂缝的发育趋势,叠前AVO梯度法对于大断裂周围的裂缝发育带或者岩溶缝洞体的边缘地带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分频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频解释技术可以刻画碳酸盐岩储层中缝洞发育所引起的地震反射频率特征。将分频解释技术应用于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地震反射波分析,通过分析由分频技术生成的调谐体和离散频率能量体的变化特征,可以确定充填流体或气体的孔洞储层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和频率的变化异常。实际工区的地震资料分频解释结果与钻井结果一致,说明利用分频解释技术得到的时频谱可以反映地下碳酸盐岩储层的位置和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   总被引:56,自引:19,他引:37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深在5300 m以上,基质不具储集性,储集类型以裂缝、溶洞为主,油气受控于古岩溶缝洞,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预测难度大。寻找和预测奥陶系缝洞发育带是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在储层成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成因预测模式,为储层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特点,建立了以叠前时间偏移和目标精细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精细成像技术,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通过储层标定和正演模拟分析,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球物理识别模式,包括测井识别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应用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技术,有效地预测了碳酸盐岩缝洞发育带。  相似文献   

4.
川西XC地区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地质特征表现为:储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横向非均质性较强,地震资料主频较低,因此利用常规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为此,本文利用谱分解技术将时间域的地震信号变换到频率域,获得较原始地震数据更加丰富的分频数据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含油气性检测及分频成像、相位、相干、曲率等多属性的裂缝综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①储层呈NE向条带状展布,Xins1井储层最厚,Xiaos1井最薄,含油气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工区西部;②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储层段发育"网状"层间断层,向上延伸至小塘子组,向下可延伸至雷四中亚段,裂缝带对油气输导及改善岩溶发育带储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相吻合,可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韩天宝  成鹏  王永莉  张敬东  方海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Z1):102-105,163,171,172
冀中拗馅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发现和探明的古潜山油气藏为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以孔洞、裂缝为主,非均质性强,物性横向变化较大,且裂缝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导因素,因此裂缝预测对该区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分析和预测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二次三维采集地震资料,在河西务构造带中北部地区,利用相干、体曲率、振幅和频率等多种地震属性研究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缝洞特征,预测和刻画储层缝洞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该区实钻结果表明,河西务构造带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油气显示良好,证实了本文所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预测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低渗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藏常与储层中裂缝的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在对岩心裂缝发育特征分析和叠前地震资料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叠前地震方位各向异性技术对TNB构造带嘉二段储层裂缝发育密度和方向进行了区域上的检测,分析了裂缝相对发育带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裂缝发育带在区域上呈现一定的分区性,既受TNB背斜带的宏观控制,又受后期叠加局部构造的影响。研究成果为下一步该地区的井位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展现了叠前地震方位各向异性技术在储层裂缝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疆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目标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以及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波场复杂的特点,以逆时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为核心、深度域速度建模为关键、保真的弱信号补偿为基础,建立了一套面向玉北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流程。将该技术流程应用于玉北6井区474km2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所得结果与传统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技术流程对于复杂构造带成像、"串珠"成像、缝洞储层刻画等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效提高了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目标储层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构造带奥陶系风化壳基质孔渗差,以次生缝洞体储层为主,非均质性强,缝洞体的分布特征对海相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该区发育多期岩溶与裂缝。岩溶作用影响深度达400m,单井岩溶孔洞层为3~5层,单层厚10~50m。渗流带岩溶孔洞较发育,潜流带岩溶孔洞欠发育,岩溶强度较小,层段内岩溶孔洞断续分布。洞穴规模较小,机械充填严重。通过构造研究与古地貌恢复建立了研究区岩溶发育模式,和田河气田位于岩溶缓坡—洼地区,岩溶洞穴较少且多充填砂泥;而南部大面积风化壳是3期岩溶作用的叠加区,位于汇流溶蚀的岩溶斜坡区,有利于储层的发育与保存,是缝洞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9.
石臼坨凸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潜山油气勘探和开发目标。基于现有的钻井、取心、岩屑、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石臼坨凸起427构造带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特征,并对影响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427构造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岩石主要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缝洞为主,晶间孔、溶蚀孔次之,储层类型有孔隙-裂缝性及裂缝-孔隙性两类。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主要受岩性、构造破裂作用、岩溶相带、古地貌等多方面因素控制:①岩性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局限台地相;②构造破裂作用是岩溶储层形成的关键,受边界大断层长期活动的影响,可形成构造缝且更易形成溶蚀扩大缝,是岩溶作用发育最有利的场所;③427构造带奥陶系可划分出2个岩溶带,即垂向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④岩溶古地貌中的岩溶高地和宽缓的岩溶斜坡2个二级岩溶带是最有利于溶蚀作用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了适合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的地震勘探配套技术:(1)通过表层结构调查、动态井深岩性识别、单点检波器埋置工具及工艺优化激发接收参数,采用高覆盖、宽方位、大偏移距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品质;(2)形成以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保真保幅高分辨率处理、全方位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为主的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技术,提高地震资料深层成像质量;(3)利用高精度重磁电资料提取地质结构、断裂等信息,结合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落实构造细节和断裂特征;(4)基于模型正演和单井储层地震精细标定,优选属性预测储层分布。运用上述配套技术,新发现川西北部地区1223 km~2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双鱼石—江油地区整体处于构造高带,双鱼石以南地区栖霞组台缘带白云岩储层连片发育。结论认为,该配套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复杂构造带圈闭落实和薄储层预测等难题,明确了勘探方向,为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开发示范工程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深层及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溶洞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压裂裂缝受地应力控制主要沿水平最大地应力方向扩展,并沟通该方向上的溶洞,其他方向的溶洞无法与井眼连通,导致井周储量动用程度低。根据碳酸盐岩储层伴生缝洞发育特点,提出循缝找洞的储层改造思想,即压裂过程中通过控制泵注压力注入流体,流体遵循原生天然裂缝的展布形态进行流动,形成相互连通的人工裂缝通道,沟通不同方向的多个溶洞,减少地应力对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通过构建含天然裂缝网络和溶洞的模型,采用TOUGH2-AiFrac耦合求解算法,研究天然裂缝数量、走向对压裂裂缝沟通溶洞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天然裂缝走向对压裂裂缝扩展轨迹有较大影响,天然裂缝走向偏向溶洞有利于压裂裂缝沟通溶洞;不同数量、不同走向的天然裂缝网络能够有效连通不同方向的多个溶洞,说明能通过循缝找洞实现井周储量的高效动用。以循缝找洞思想为指导形成的技术方案现场应用85井次,2020年增加原油产量16.12万t,为深层及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改造增产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多尺度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仅采用单一的测试手段难以识别出所有的储集空间。为了给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刻画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育多个尺度的孔洞缝,采用岩心图像采集仪和双能CT对不同尺度岩心的孔洞缝进行刻画,借助三维可视化软件对重构孔隙空间进行定量化分析,实现了不同尺度下孔洞缝的搭配关系表征以及储集类型划分,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几何学参数识别裂缝、溶洞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发育多个尺度的孔洞缝储集空间,可划分为3大类6种类型,孔隙以晶间溶孔、晶间孔为主,溶洞以小洞为主,裂缝以斜交缝为主;(2)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几何学参数识别裂缝、溶洞的方法,球形度小于0.43、球半径比小于0.41为裂缝识别标准,等效球半径大于2 mm为溶洞识别表征;(3)栖霞组储层的孔隙以直径介于0.02~2.00 mm的大孔隙为主,溶洞以2.00~10.00mm的小洞为主,发育多个级别的裂缝;(4)栖霞组白云岩储集类型以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为主,缝洞发育程度是影响该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栖霞组裂缝发育的储集类型占比超过50%,渗流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以往一直都被视为一套碳酸盐岩烃源岩,未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储层评价与测试工作。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思路,借助于兼探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茅一段进行测试并获得了工业气流。为了进一步弄清该区茅一段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基于野外剖面实测、钻井系统取心以及实验室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地区茅一段气藏源储一体,天然气主要富集在黑灰色灰泥灰岩和瘤状灰泥灰岩中;②储集空间主要为粒缘孔(缝)、成岩收缩孔(缝)、有机质孔和裂缝;③孔隙以纳米级孔为主,主体孔径为5~50 nm,介于页岩储层与常规储层之间,并且非均质性强;④气藏具有源储共生、岩性控藏、大面积层状分布的特点,表现为两段式油气差异富集——"早期层内近源富集"与"晚期层间泄压调整";⑤外缓坡相带中伴随阵发性上升流沉积的黑灰色富有机质细粒灰泥灰岩的发育是天然气成藏的基础,黏土矿物转化控制了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裂缝发育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高产。结论认为,该区茅一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气藏——碳酸盐岩烃源岩气藏,并且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已有多口井获气;该类气藏的发现,不仅拓展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领域,而且还可以为中国南方其他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Convent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based on post-stack data usually fails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d and 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so the rich pre-stack information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predic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s.Amplitude-preserved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s the foundation.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desert seismic data (including weak reflection,fast attenuation of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strong coherent noises,low S/N and resolution),a set of amplitude-preserved processing techniques is applied and a reasonable processing flow is formed to obtain the high quality data.After implementing a set of pre-stack amplitude-preserved processing,we test and define the kernel parameters of amplitude-preserved Kirchhoff PSTM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and subsequent gathers processing,in order to obtain the amplitude-preserved gathers used to the isotropic pre-stack invers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ved reservoirs.The AVO characteristics of obtained gathers fit well with the synthetic gathers from logging data,and it proves that the processing above is amplitudepreserved.The azimuthal processing techniques,including azimuth division and binning enlargement,are implemented for amplitude-preserved azimuthal gathers with the uniform fold.They can be used in the anisotropic inversion to detect effective fractures.The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flows are applied to the field seismic data,and are proved available for providing the amplitude-preserved gathers for carbonate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the Tarim Basin.  相似文献   

15.
深水盐下湖相碳酸盐岩缝洞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托斯盆地F油田位于巴西深水区域的盐岩之下,具有埋藏深、岩性多样、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与常规的以孔隙型为主的储层和中国西部“串珠状”的大型溶洞储层不同,研究区碳酸盐岩为深水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其溶蚀孔洞孔径小、裂缝类型多,导致地震响应特征极其不明显,常规缝洞预测方法不适用。另外,受上覆巨厚盐岩层的影响,缝洞发育储层段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增加了利用叠后地震方法预测其分布规律的难度。因此,针对研究区缝洞发育特点,采取井震相结合的思路,以消除泥岩及火成岩岩性干扰为前提,首先进行地震资料优化处理,然后充分利用岩心、FMI测井等资料以及生产漏失等信息,综合分析地震异常可能表达的地质信息,探索了一套适用于深水盐下多种岩性发育背景的小尺度湖相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明确了裂缝与孔洞的敏感地震属性,通过联合构造应力场进行裂缝预测,结合波阻抗、孔隙度及CGR等地震反演结果,开展溶蚀孔洞预测,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对湖相碳酸盐岩缝洞储层预测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一套主要受沉积和岩溶作用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以缝洞尺度小、地层岩性复杂、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为特征,致使储层钻遇率较低、单井天然气产能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该区储层地震识别存在多解性的难题,在对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翼的高石梯潜伏构造区灯四段进行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气井测井、测试资料确定储层组合类型,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开展了不同储层组合类型典型井的地震响应特征及高产井地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灯四段可划分为3种储层组合类型,对应于3类地震模式:(1)Ⅰ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双亮点"或"宽波谷+复波"地震响应特征,缝洞发育,为开发阶段首选的高产井地震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或水平井工艺;(2)Ⅱ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地震响应特征,缝洞较发育,为中产井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工艺;(3)Ⅲ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亮点"地震响应特征,缝洞欠发育,为较低产能井模式,可实施水平井工艺。该地震模式新认识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储层钻遇率超过60%,已完成的8口井平均测试天然气产量高达75.34×104 m3/d。结论认为,基于地震相、缝洞预测及靶体设计一体化的高产井地震模式,支撑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和钻井轨迹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南缘(川东南)二叠系茅口组一段(茅一段)认识程度较低,以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为基础,利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普通薄片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资料,结合测井和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开展沉积相、烃源岩、储层物性及储集类型等研究,明确了茅一段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成藏富集模式.主要得到3点认识:①茅一段处于碳酸盐岩台...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岩储层中,裂缝和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同时裂缝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识别裂缝系统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尤为重要.以塔里木盆地托甫台地区TP327井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环状VSP数据的Q各向异性,描述了裂缝的发育情况.针对VSP井中检波器在目的层之上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将叠前初至波和反射波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四川盆地和吐哈盆地高陡构造、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丘和盐下构造等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有利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方法研究,形成了多信息约束、多方法综合的静校正技术、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叠前保真去噪技术、各向异性浮动基准面叠前成像技术、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模型正演及多属性半定量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三维缝洞体系定量雕刻及流体识别技术,同时形成了三维大连片一体化处理解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半定量—定量描述、复杂地表高陡构造成像和盐下构造成像等配套技术。在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应用以上技术系列,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