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3,(1)
译者风格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传统的研究大都基于个人的主观直觉上的判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随着描写翻译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与描写性翻译理论结合,从而兴起了语料库翻译研究,译者风格研究也开始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多译本语料库对比分析了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两个译本,旨在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客观分析,详细分析出两位译者在译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的独特风格以及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8)
译者的身份,一部分由翻译职业群体文化来塑造,为揭示旅游外宣译者的职业身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本文依据社会心理学的身份理论,从职业群体规约、权利和义务、身份挑战与压力、身份建构策略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译者的职业身份,以期阐明身份对翻译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5):80-81
本文旨在简要地分析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身份的变化。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被看成是原作的仆人、隐形人甚至是奴隶,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就像是主仆关系。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翻译研究在许多领域中取得新进展,译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译者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
作者从《译者的任务》原语德文本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本,发现目标文本即英译本与原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有所出入,在此做简略探讨,并就此提出了一点意见和建议,旨在启示读者阅读译本的同时,不要忽视原文本,以免造成误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
在翻译研究逐渐向文化转向的过程中,译者的身份成为了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焦点。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势必影响翻译作品的质量。本文以辩证的眼光通过对译者两极身份的论证,试图寻找到解决译者矛盾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4):241-242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经典的名著在文坛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而其英译版本也是百家争鸣。其类型是文学,体裁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讲"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本回情节丝丝入扣,颇具代表性。译者责任就是将原文重现给译语读者,因此深谙"红学"的译者更是需借用另一门语言,还"红楼"一个原原本本的"梦"。本文通过对比《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两译本,深入分析译者对原文本《红楼梦》的再现情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0)
本文以中西方译论发展为主线,对译者文体研究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进行钩沉,梳理其主要研究脉络和现状,让读者对中西译论发展及译者文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全景式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地位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一直处于遮蔽状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探讨。译者主体性导致了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译者主体性的直接表现形式,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名合格的译者应该充分利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9)
本文从探讨译者文体的概念入手,揭示其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而引出语料库框架下的译者文体研究模式,介绍该框架下译者文体研究的内容和模式,从而展示译者文体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1)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译者将既有的原语内容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特征的形式进行的重写过程。本文就各个时期翻译领域特别是文学翻译领域中对文学翻译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译者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探究,得出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基于语言能力的精确,还需要译者主观的文学鉴赏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