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河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造成产汇流参数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域产汇流规律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产汇流参数变化直接影响着洪水计算结果。通过产汇流参数变化对洪水计算的影响分析,找出其对洪水计算的影响规律,对海河流域洪水分析计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SCS模型应用于我国陕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实际大流域——(牛孛)牛川流域。通过对该流域实测雨洪资料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于该流域产流计算的CN值表和用于汇流计算的无因次单位线及汇流参数关系式。经验证,产汇流计算精度较高。证明文中的计算方法进行大流域产汇流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算杜陵水文站的产汇流参数,分析得到雷州半岛南渡河支流公和水流域的稳定产汇流参数,为本区水文站网规划与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雷州半岛小流域的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提供可靠的产汇流参数。  相似文献   

4.
流域产,汇流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产、汇流和河道洪水计算是水文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我国自50年代以来在流域产流研究、流域汇流研究和河道洪水计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展望了流域汇流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即物理分析途径方向、系统分析方向和随机水文学方向。认为我国近几年来在流域汇流研究方面主要有三点进展:即广泛地采用了线性系统分析方法,多种途径研究了非线性汇流计算,开发了汇流数值试验及随机汇流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同一流域的产汇流参数,随着降雨强度及时空分布呈一定规律变化的特点,现结合汤河秦皇岛水文站实测资料,阐述了浅山区流域产汇流参数在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分析计算了流域前期影响雨量Pa、最大损失量Im、稳定下渗率fc、汇流参数m值,并利用计算的参数对历史洪水进行了检验,计算精度较高,对本流域及类似流域产汇流规律研究、洪水预报、工程设计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麖塘(二)站产汇流分析和设站年限分析,对黄麖塘(二)站建站至今进行产汇流计算分析和设站年限计算分析,提出该站已达到设站年限的情况下,仍需要保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马斯京根法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求解栅格汇流次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充分考虑下垫面条件的不均匀性及空间尺度相耦合性,已成为目前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热点.基于栅格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常建的模型,其核心问题是栅格产流计算和汇流计算,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是如何解决栅格的汇流次序.马斯京根法是分布式水文模型汇流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计算中需要用到上游栅格本计算时段的出流,这就需要确保在计算某一栅格出流前,其所有人流栅格都已经计算过m流.该文在栅格汇流流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栅格汇流累积矩阵建立栅格汇流人流栅格累计数统计数据,较简单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应用于实验流域,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8.
为探求符合流域地理特性的单位线,对地貌单位线原理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基于地理信息资料,利用软件计算并分析得到速度矩阵和雨滴汇流时间矩阵,进而得到地貌单位线;对同场降雨引入移动暴雨中心矩阵,比较汇流过程的不同,以推求出一种一般性流域汇流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河槽汇流曲线法是河段上、下游断面之间流量预报的常用方法。文章以马斯京根河道汇流曲线和瞬时河槽汇流曲线基本原理为基础,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应用分析和探讨。两种途径得到的河槽汇流单位线,经多次洪水验证分析,两种汇流曲线的预报精度无明显差异。针对实例流域具体情况,在参数计算方法选取,预报断面区间来水量确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部面积汇流法,是把一个流域分成若干个分部面积,每一个面积在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由净雨总水量/汇流时间=流量的方程计算,各分部面积流量过程叠加,即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总水量除汇流时间等于流量的关系在流域面积沟河上也成立,是汇流计算的通用形式。这个方法是1987年在彭山流域的汇流计算中初步提出,经试用发展起来的流量计算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产流过程分析下凹式绿地对城市雨水径流和汇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产流模型,针对北京市不同降雨频率不同硬化绿化比例面积,分析计算了下凹式绿地关于拦蓄雨水径流、补充地下水、滞后汇流的影响,得出下凹式绿地能有效地拦蓄雨水径流和补充地下水,并使汇流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字平台的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涛  张鹰  陈界仁  何姗 《水利学报》2005,36(4):0456-0460
本文以黄河无定河水系岔巴沟流域为例,针对其气候、植被以及下垫面条件等时空变化特征,在全流域1∶1万DEM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模型由网格单元的超渗产流模型和汇流模型组成,提出了考虑流域水保措施的流域汇流计算。使用该模型对1970~1989年大中场次洪水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针对降雨事件中高速公路雨水径流污染浓度变化的随机性复杂特征,建立了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交通流特征、高速公路特征、降雨事件特征对雨水径流污染浓度的影响。利用模拟软件Anylogic,基于5条高速公路的21个降雨事件抽样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通过对模型中降雨时间、径流深度、降雨量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阐明了不同降雨事件情景下雨水径流污染浓度的时变规律。结果表明:提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降雨事件中雨水径流污染浓度的变化过程;在持续时间短而强度高的降雨事件中,高速公路雨水径流污染浓度较高,对沿线受纳水体的影响较大;雨水径流深度与污染浓度是正相关的,降雨量大的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最大析出浓度反而会比降雨量小的降雨事件提前出现;在降雨事件的前期,如果选择合理的控制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雨水径流的平均污染浓度。  相似文献   

14.
平原城市雨洪过程模拟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徐向阳 《水利学报》1998,29(8):0034-0038
本文提出一个适合平原城市水文过程模拟的数学模型,由产流、坡面汇流、管网汇流、河网汇流4个子模型组成.对北京市太平湖排水小区雨洪过程模拟验证表明,结果是可靠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牧草对坡面侵蚀动力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潘成忠  上官周平 《水利学报》2005,36(3):0371-0377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盖度草地与裸地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与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裸地坡面相比,草地坡面的含沙量、平均输沙率、径流量以及坡面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草地坡面的平均输沙率及坡面流速随草地盖度的增大而减小,而盖度对草地坡面径流量的影响则不明显。裸地坡面的输沙率随降雨历时呈高一低一高变化,而草地坡面的输沙率则随降雨历时呈幂函数递减。试验中坡面径流的弗劳德Fr数和雷诺Re数均属层流的缓流范畴。草地坡面的Darcv-weisbach和曼宁阻力系数随草地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值均大于裸地坡面相应的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16.
人工降雨和放水冲刷条件下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可变坡的3 m×1 m土槽进行人工降雨和放水冲刷试验,在不同坡度(5°~20°)、不同雨强(0.6~2.5mm/min)和放水流量(1.6~7 m3/s)情况下,对紫色土坡面的产流产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水冲刷试验中径流流速从坡上到坡脚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逐渐增大和逐渐减小3种趋势,而人工降雨试验则恰恰相反,径流流速从坡上到坡脚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15 min是2种试验方法产流过程稳定的临界时间;人工降雨试验径流含沙量稳定的时间介于5~50 min之间,放水冲刷试验含沙量稳定的临界时间为20 min。试验成果可为后续紫色土侵蚀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戴明英 《人民黄河》1998,20(7):14-16
从降雨对径流的形成,坡面的侵蚀和泥沙的输移过程出发,将径流分割为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  相似文献   

18.
根据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的特点,认为次暴雨的产沙模数和径流深可用线性正比关系式来表示,关系式中比例系数表示流域单位径流深的输沙能力、次暴雨过程中流量超过临界值后的稳定含沙量以及流域历次洪水的平均含沙量。在此模型基础上,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王家沟的两个毗邻地貌相似的两条沟为研究区,其中一条沟为经治理而另一条则未治理。探讨各种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及植被对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流域和非治理流域具有相同的水沙关系,被治理沟的植被等坡面措施在流域尺度上仅通过减水来减沙。这主要是因为植被等坡面措施不能显著改变沟道的输沙能力,且由于植被不能很好地控制沟谷侵蚀和重力侵蚀,使得水流进入沟道后又会获取充足的泥沙补充,达到和治理前相同的径流输沙能力。因此可以认为,在仅有植被和其它坡面治理措施的情况下,治理流域的减沙率可用减水率来估计。本文的实际计算表明,在多年平均尺度、年际尺度和次暴雨尺度这一方法都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关于降雨产流机制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关于产流机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些问题是:特殊包气带的产流机制,产流机制的统一和转化,基本产流模式,地形坡度。土层各向异性及非饱和侧向流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