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1):1646-1648
目的:探讨安神药物功能与主治、药理作用、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安神药物功能与主治、药理作用、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安神药物的基本主治是失眠;基本药理作用是镇静;基本现代医学主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基本药性是平性;基本药味是甘味;基本归经是心经;基本化学成分是无机物、糖类。结论:依据频次将安神药物对应的主治、药理作用、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安神药物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1003-1005
目的:探讨清热药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性味现代数据库系统",查询"清热"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清热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炎、抗肿瘤、解热、镇静、影响心血管系统、利尿;清热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黄疸、咽喉肿痛、疔疮、吐血、目赤肿痛、热淋涩痛、衄血、水肿、喉痹、丹毒、头痛、风热感冒;清热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湿疹、细菌性痢疾、高血压、慢性气管炎、感冒、烧伤、百日咳、胃溃疡、肝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炎、带状疱疹、水肿、咽喉肿痛、十二指肠溃疡、化脓性中耳炎、皮炎、头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炎、扁平疣、急性扁桃体炎、腹泻、高脂血症、咳嗽、黄疸;清热药的基本药性为寒、微寒;与清热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苦、甘;清热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大肠、心;清热药所含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黄酮类、苷类、生物碱、糖类、鞣质、氨基酸、酯类、挥发油、无机物、萜类。结论:确定清热药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清热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清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999-1002
目的:探讨药性凉与中药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凉"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凉性药的基本功能为清热、解毒、消肿、止血;凉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炎、抗菌、抗肿瘤、镇静、影响心血管系统、降血脂、保肝、止血;凉性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喉痹、水肿、消渴便血、小便不利、口渴、吐血、尿血、热痢、热淋、湿热黄疸、热病神昏、头痛、麻疹不透、外感发热头痛、痰核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瘰疬、口疮、惊痫抽搐、黄疸、疮疡、崩漏下血、目赤、项背强痛、眩晕、泄泻、中风痰迷、痈肿疮毒;凉性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痢疾、高血压病、心绞痛、冠心病、偏头痛、百日咳、高脂血症、肝炎、眩晕、癫痫、肝硬变、急性结膜炎、头痛、白喉、白细胞减少症、扁平疣、急慢性肝炎、肺结核;与凉性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甘、苦、辛;凉性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心;凉性药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苷类、鞣质、糖类、黄酮类、无机物、生物碱、酯类、蛋白质。结论:确定药性凉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凉性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凉性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718-720
本文根据"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补气"与药理作用、西医病名、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并依此确定补气药与药理作用、西医病名、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将补气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补气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宋代名医陈自明所撰《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组方配伍规律及主干药的功效。方法整理《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方药并将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外科精要》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外科精要》方剂99首,使用中药174味,用药总次数达499次。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高频核心药为甘草、乳香、黄芪、大黄、当归、人参、木香、没药、瓜蒌等;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药性为温、寒、平,累计频率达92.99%;药味为苦、甘、辛,累计频率达86.42%;归经为脾、胃、心、肺、肝、肾,累计频率达86.09%。结论陈自明擅长运用核心药加减,药类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1227-123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用药规律分析。方法:运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1996—2016年文献,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184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分别对药物的使用次数、类别、功效、性味、归经、证型及治则治法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84篇文献中共使用中药132味,使用频次为1 760次。使用频次超过50次以上的中药依次为川芎、地龙、丹参、红花、赤芍、天南星、当归、桃仁、大黄、水蛭、半夏、石菖蒲、黄芪、天麻;其中活血化瘀药、熄风止痉药、补虚药居前3位;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96.9%;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88.0%;归经以入肝、心、脾、肺为主,累计频率97.8%:证型分布前3位者依次为痰瘀互阻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以痰瘀同治、补气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其中常用活血化瘀、熄风止痉、补虚的药物,遵循痰瘀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6):901-904
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中药规律。方法:检索1990—2014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万方中医药知识系统、万方医学网、万方医学网临床诊疗知识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内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使用频数统计法来统计使用中药类别的频次、每味中药的使用频次、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及高频药对使用情况。结果:检索出基本方有57首,其中49首是自拟方,使用的中药总数共有158味,中药使用频次达612次;常用的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化湿药及理气药。温性药、凉性药及寒性药较多,平性药、热性药其次;辛、苦、甘药物使用频次较多;大多数药物归肝经、脾经、肾经,兼顾胆经、心经、肺经及胃经等;药对使用总频次为313次,其中苍术和黄柏、知母和石膏、知母和黄柏等出现频次较高。结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药物使用有规律可循,为中医药防治强直性脊柱炎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222-226
目的:基于升降浮沉理论探究常用中药的用药规律。方法:参照《医学启源》对其中记载的101味常用升降浮沉类中药的入药部位、药性、药味、归经,通过Excel2010进行统计分析,归纳药物特点及其作用规律。结果:升浮类药物入药部位以根、根茎为主,性温,味辛者居多,归经以脾经、胃经、肺经居多;沉降类药物入药部位以根、果实为主,性寒,味苦者居多,归经以肺经、肝经居多;可升可降类药物入药部位以根、根茎类为主,性温,味甘、苦、辛居多,归经以脾经、肝经居多。结论:药物升降浮沉理论与药物性味归经关系密切,开展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于中药配伍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328-330
通过对收集整理岳美中、沈炎南、方和谦、朱良春、邓铁涛等10位名老中医治咳的医案分析发现,咳嗽无论外感与内伤,病位总以肺为主,肺失宣肃为咳嗽的基本病理机制,痰是引起咳嗽的最重要因素,临床上,几乎所有的咳嗽患者均有痰,因此,治疗咳嗽的高频药物中以化痰药、解表药、止咳平喘药、补气药、理气药运用居多。其中治疗咳嗽的中药共计126味,使用频次885味次;单味药物应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杏仁,共计48次(50.5%),其他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陈皮37次(38.9%)、甘草36次(37.9%)、桔梗36次(37.9%)、半夏28次(29.5%)、茯苓24次(25.3%)、前胡24次(25.3%)、枳壳22次(23.2%)、川贝母20次(21.1%)等,其中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6.8%。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3.6%。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
目的:基于处方数据挖掘近二十年中医药方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伍规律及为药食同源类中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2000~2019年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Apriori算法分析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144篇临床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共涉及141首方剂。得到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全部中药187味,药食同源类中药42味。全部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半夏-陈皮,半夏-丹参,半夏-茯苓,药食同源类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茯苓-陈皮,茯苓-山楂,茯苓-甘草。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药性多寒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肝经为主,多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性多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