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万景峰小学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引导性的景观设计,影响学生在环境中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模式,打破普通小学景观设计缺少空间引导性的特点,从校园空间需求出发,研究引导性为主导的特有布局形式,形成环境与建筑互相渗透关系,实现空间的整体统一,创造多元化、个性化的校园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大学校园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中心力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而大学校园的基本功能就是对知识的传播创造与应用,简而言之即——学习。那么,建设理想的大学学习环境,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学习环境建设的加强,不仅仅是对室内教学空间的要求,也是对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要求。针对高校存在的种种户外学习空间建设有所欠缺的现状,通过分析高校户外学习空间景观环境的特征,结合校园户外学习的具体形式,指出了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环境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最终得出了一些有关户外学习空间营造方面的建议,从而有助于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校园户外学习空间,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方民  程良 《山西建筑》2010,36(11):18-20
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实践的分析,进行了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提出了创造良好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理想校园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山地校园景观是我们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遇到的很特殊的例子。在山地校园中,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在既定活动和固定建筑之间的各种坡度的用地上。观察表明,大量的随意交流、偶遇、娱乐都发生在户外。这些户外空间的交通、学习、休闲和美学欣赏等功能的设计如何结合自然的生态状态是我们在设计中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在山地景观设计中,常会遇到场地坡度过大的情况。坡度大使竖向交通流线加长,占据过多的面积,景观用地相对缩小; 过长的竖向交通会减弱景观的效果,处理不好会使在景观中的行走变成枯燥的“登山”,这时景观设计如何…  相似文献   

5.
《安徽建筑》2019,(6):42-44
关注人在空间中的使用是校园设计焦点所在,营造充满活力的促进师生们的思想交流、学业交流、语言交流、情感交流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国内外关于校园人性化设计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但国内长期以来对相关理论缺乏应用。文章通过解读户外空间的概念及分类,分析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总结出校园户外空间设计原则,为燕山大学东校区校园人性化设计提供总体策略,并对燕大燕鸣湖及其周边区域提出具体改造意见,以期对校园户外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二级空间景观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高校二级空间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在对部分高校二级空间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其基本设计特征、设计原则、设计手法等,以期能对大学校园二级空间景观建设提出合理的规划、设计之建议,并探索二级空间景观对建设良好校园整体空间景观环境的重要意义及其与高校教育精神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居住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居住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开始追求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区活动场所更容易吸引人流并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文通过居住小区户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现存的一些问题入手,浅析居住小区户外空间人的心理和需求。从对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人性化景观设计做初步的探讨,希望对今后的居住小区户外交往  相似文献   

8.
杨欢  王竹 《华中建筑》2006,24(6):16-20
大学校园里,户外空间在学生生活、学习和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创造人性化场所,不仅需要创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更要营造吸引人的户外空间。本文通过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剖析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探索了创造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校园景观的地域性与文化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南安一中江北校区景观设计为例,论述了如何让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以崭新的形式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之中。文章从校园的规划设计、文化传统与内涵、文化主题核心景观三个方面分析南安一中江北校区景观设计特点。提出了校园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建构与传承对于提升校园环境的空间品质、文化价值、审美功能,促进学生的文化精神的养成,激发校园丰富的户外空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大学的研究背景及设计理念进行了阐述,从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两方面探讨了如何营建校园景观,从绿化空间角度分析了校园内交流空间的创造手法,从而体现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1.
房元民 《城市建筑》2012,(17):195+203
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京大学老校区(鼓楼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为例,从校园景观规划的轴线与空间、老建筑造型与风格、校园雕塑三方面进行研究,充分挖掘校园景观设计的可鉴之处,为未来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丘陵城市因其地理环境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的道路空间景观和空间形态.街道的设计及其景观的创造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的界面形象,本文从宏观的道路空间景观规划方法、微观的道路布线与道路景观设计关系、丘陵城市界面控制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如何构筑具有丘陵特色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3.
国际院校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具有鲜明办学风格和学术特色,通过塑造文化软实力,影响国际学校学生的竞争能力,大力推动了国际学校学生的素质与技能的发展。为了凸显这种独特的文化空间,必然要创造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思路。本文从地域性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详细研究二连浩特市国际语言学校的校园文化景观特征,总结出国际学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使其在今后的校园更新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及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军  苟小燕 《华中建筑》2009,27(11):130-132
人群的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来组织与引导 空间景观设计的目的不仅单方面的美化而更加关注于使用者的需求。合理的景观设计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能形成一处交流平台,扮演人们生活交流的"户外客厅"角色。该文通过针对上海晨光集团的设计实验探讨空间组织交流的可行性与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蕴含着建筑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在"和"中寻求"不同",是设计师不断追求的境界。如何发掘场地特色,充分理解场地所处的环境特征,巧妙地处理场地与环境的关系,是"和而不同"的重点。校园景观是一种学习景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需要理解校园景观的特点,尊重场地的人文历史特征和自然特色,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户外休息、交流、教学空间。北京101中学科普文化园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在融入整体校园环境的同时,又致力于塑造景观的特色,为学校师生创造出一处环境优美的活动空间,使景观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新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园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建构与传承,对提升校园环境的空间品质、文化价值、审美功能,促进大学生文化精神的养成,激发大学校园丰富的户外空间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对校园景观空间地域性文化的建构和传承的重要意义、决定因素进行了探析,该文通过新老校区建筑风格的传承、乡土植物的运用、新乡土演绎、景观雕塑的类型选择等四个方面对校园景观空间的地域性文化建构与传承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并结合福州市大学城相关高校的景观空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校园景观通过文化传承大学自身的历史文脉,体现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打造学校崭新的时代形象;校园景观借文化优化学生认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意志,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大学文化表达的成功与否是评价一所大学景观设计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雕塑作为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文化性,本文我们将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山地城市因其地理环境和山域特点,形成了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的规划布局和空间形态.本文从山地城市高校景观设计必要性、校园景观基本形式、山地景观设计要素与方法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山地城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如何构筑具有山地特色的高校空间.  相似文献   

19.
SWA与斯坦福大学之间的合作超过了25年,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改进计划,改变了Leland Stanford和Frederick Law Olmsted的百年景象。该项目将大学必要的设备与长期景观合成一个整体,在校园中央恢复了校园的传统轴线、开放空间布局以及形式景观空间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并置,通过与斯坦福管理公司的合作,SWA还为沙山路走廊项目提供了规划、审批和景观设计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以过渡性景观设计概述为出发点,分析研究高校周边城中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案例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法。过渡景观设计概述景观的过渡是两个地域之间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环境综合表现,也是两个地域之间在特定时期内物质及精神上的交融体现。从空间结构来说,对高校校园与城中村区域的划分进行了界定,本文的过渡景观设计指的是高校校园与城中村边缘交汇衔接的地域景观设计。设计主题为高校校园与城中村交汇衔接的地域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