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业遗址保护实践始终面临着系统恢复环境生态功能的同时全息地保护展示人类社会工业活动历时信息的逻辑矛盾,本文以世界文化遗址——英国Blaenavon工业遗址生态复育与展示利用为例,通过对英国公共土地制度下公共土地管理模式与工业遗址保护展示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以公共土地传统农牧地使用模式为基础,工业遗址作为物种集聚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策略。以公共土地可接近性为基础,工业遗址作为公共户外休闲地的展示模式,成功实现了工业遗址环境生态复育与遗址保护展示间的协同,对我国土地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大型郊野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隽宇  朱榴奕 《风景园林》2022,29(5):110-115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遗址景观动态研究为大遗址保护与活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优化和提升大遗址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选取广东省虎门炮台为例,通过古籍研读、实地踏勘等方法,从遗址本体和社会环境2个角度梳理炮台遗址的景观演变历程,从历史文化、选址布局、生态环境、基本形制4个方面挖掘遗址的整体性特征和价值,进而提出虎门炮台可从统筹发展、考古优先、协调环境、有效展示、统一管理5个层次优化管理服务水平,从而为广东省海防大遗址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整体设计是一种综合协同的设计观念。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对于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要求、"因址建馆"的特点、与遗址文化相关联的特征,决定了遗址博物馆建筑在对待与遗址环境的时空环境关系上,更应该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基于遗址环境保护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应当在整体上做到建筑与遗址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和谐,以实现对遗址环境进行可持续性保护、延续地域文化、保护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6.
强永 《山西建筑》2010,36(3):19-20
通过对河流域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与保护,以一种更为现代、微妙和激情的方式对其概念进行诠释,在研究遗址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地域辨识的基础上,提出恢复遗址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力,需要营造积极的社会网络关系,促进信息、知识和理解在利益群体间相互传递。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对遗址区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启示。随着2013年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区原址的10个村落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不少挑战。从汉长安城形态演变中最为突出的4个历史阶段,梳理了西汉以来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水系格局、道路系统以及村落布局等形态要素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信息叠加分析,探讨了遗址区村落与原址地形和水系格局等形态要素间的共生关系。最后从历史形态保护视角,指出了村落形态在汉长安城历史形态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慧敏 《重庆建筑》2009,8(8):49-52
本文通过对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建筑遗址及其周边相关历史环境区域进行保庐展示的研究。尝试以“物”和“人”的角度共同对遗址区域进行保护;结合不同的历史时代空间特点,形成多种遗址和谐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悠久,前人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如秦始皇陵一样在规模和文化价值上异常突出为数不少,以遗址公园形式实行大遗址保护是多种保护形式中的一种。遗址公园有别于一般公园,具有遗址保护、历史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职能,因此在景观规划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项目通过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遗址公园的景观空间规划应尊重遗址景观动态的发展过程、尊重遗址的空间格局、尊重遗址的历史环境、尊重遗址原貌、尊重遗址所形成的文化斑块的景观规划理念,使秦始皇陵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更好地、更长久地伴随着我们,成为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永恒记忆。  相似文献   

10.
韩晓莉  李志民  王军 《华中建筑》2007,25(1):165-168
该文通过对位于黄河首曲的甘南藏族山地聚落形态及发展机制的调查和剖析,指出传统聚落作为将社会、人居、生态相结合的基本单元,是这一地区居民生态、社会、物质观念的集中体现,控制着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并通过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间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传统聚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为避免城市建设中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提出控制性原则,旨在维持这一地区脆弱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述 《住宅科技》2012,(11):42-49
红砖大厝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类型。立足角美地区红砖大厝的多个调研案例,分析其选址布局、规模形制、功能、群体组织及公共空间等,突显红砖大厝的特征和独特价值,并探讨了红砖大厝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现代高校的社会、文化背景到项目的基地状况调查,明确了重庆建筑大学校门片区规划所应具有的形象和环境品格,组织起一个有个性的、连续的整体形象及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以杭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世界  胡明星 《规划师》2009,25(2):72-7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特征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杭州主城区26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从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政策与市场行为等方面分析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然后具体分析居住空间用地特征、物质环境特征和居住密度特征,研究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特征明显的区域;并进一步提出未来影响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的四个主要因素;从而以此为个案,探讨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Placemaking of public open spaces, such as community parks and streetscapes that are foundational to residents’ daily social and recreational life,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ir site experience. Scholars have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such kind of experience on users’ behavioral,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attention restoration and stress reduction. However, the findings are seldom applied in practice to convey certain design concept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landscape design project of Parkhill Commons in Shenzhen. The project team reviewed relevant research findings, and characterized the health-promoting restorative environment and social-capital-friendly communities. Accordingly, strategies for activity zones, planting design, service facilities, and slow-traffic neighborhoods were proposed to enhance site experience and serve nearby residents by creating vital and pleasant community-level public open spaces, and to maximize the social benefits and reinforce community cohesion. After completion, the project team has investigated the site usage and the public’s evaluation, in order to stimulate reflections on design strategies. Result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observation show the effect of placemaking strategies on users’ site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placemaking practice of community-level public open spaces and is expected to help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sig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费用占很大的比重,且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文章结合上海市城市名园基础工程,选择二种桩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其利弊。  相似文献   

16.
张鹏 《时代建筑》2009,(4):66-69
2010上海世博会作为一项"大事件"将对建筑遗产存在的城市场景和脉络产生重大影响。世博会成为一次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契机。文章从工业建筑遗产的潜能——价值解析出发,研讨了具有不同价值组成的工业建筑遗产在世博会中的保护与再生策略,并结合原江南造船厂和求新船厂的3个保护建筑实例,探讨了具体的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方法。文章最后还围绕世博工业建筑保护的可持续性以及公共政策的操作模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李小云  田银生  刘强 《华中建筑》2011,29(2):138-141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单位"正在经历着分解、外迁、用地置换等变化,城郊单位为了更好地适应周边空间环境以及内部功能调整,时其用地空间发展提出了更新改造的要求.文章以江西省林科院院部规划为例,探讨了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对场地现有生态资源进行分析,通过用地空间的生态整合、综合改造和复合利用、交通网络体系的多功能构建以...  相似文献   

18.
赵进 《城市建筑》2014,(24):1-2
“印象西湖”大型实景剧场项目,以西湖的自然山水为背景,在尊重现有环境、延续历史文脉、满足演出功能、丰富场地性格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了一次整体性营造活动。  相似文献   

19.
甘卫英 《城市建筑》2014,(2):184-184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大树对生态环境及其园林景观效果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中大树移植和养护技术探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该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升了大树移植的成活率,保证了城市绿化质量。  相似文献   

20.
马立东 《建筑科学》2003,19(6):20-23
北京盛福大厦为地下三层,地上25层,建筑高度为82.35m,以写字办公为主要功能的高层建筑。文中阐述了该大厦的规划设计构思以及建筑设计特点。在规划设计方面,介绍了如何协调用地相对狭小与极高的建设规模,以及区域城市景观与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这两个难题,成功地处理好了与亮马河、燕莎中心建筑群的环境协调问题。在建筑设计方面,介绍了该大厦独特的外观造型,采用的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从而达到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高度融合。北京盛福大厦成功的设计经验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