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水平,探讨APRIL水平与SLE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APRIL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SLE患者组(48例)、RA患者组(16例)和正常对照组(16例)血清APRIL水平,并与SLE活动指数(SLEDAI)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LE组和RA组血清APRI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组高于RA组(P<0.01).SLE组中抗Sm抗体阳性患者APRIL水平高于阴性患者( P<0.05).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APRIL水平高于阴性患者( P<0.05),抗SSA /SSB抗体、抗ACL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APR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血清APRIL水平与其补体C3、C4呈负相关关系(r1=-0.819,P<0.01;r2=-0.549,P<0.01),与SLEDAI评分、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谱等免疫学指标无相关性.结论:APRIL在SLE患者中特异性升高,可能在狼疮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清APRIL水平可能与SLE患者疾病活动程度有关联,但尚不能确定是否可作为疾病活动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异环磷酰胺、甲泼尼龙、沙利度胺(V-CMP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V-CMPT方案进行治疗的24例初治和复发难治MM患者资料,3周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应用骨髓细胞学检查、M蛋白鉴定以及其他血液学指标评价病情及疗效.结果 初治的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5例、轻微缓解(MR)1例;复发难治的15例患者中,CR2例、接近完全缓解(nCR)2例、PR 3例、MR 6例、无变化(NC)2例;两组间总缓解率(ORR)(P=0.511)及CR/nCR率(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CR/nCR率29.2%(7/24),ORR达到91.7%(22/24).2个周期V-CMPT化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及血清β2微球蛋白得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等,经对症处理或间歇期停药多好转,不影响化疗的继续进行.结论 V-CMPT方案对初治和复发难治性MM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明显改善血液学指标,药物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院外健康教育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将LDH临床治愈的患者184例,分为干预组90例和常规组94例,出院时常规组患者给予出院常规指导;干预组针对该病复发的常见原因进行生活注意事项宣教,功能锻炼指导等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对预防LDH的复发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观察多形态梅毒疹合并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多形态梅毒疹合并非淋菌性尿道炎27例,治疗12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症状与治疗效果的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经治疗后均有所好转,随访12个月无1例复发,27例患者在治疗中使用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效果明显,治疗多形态梅毒疹无效,在改用苄星青霉素后皮损消退,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下降,27例患者经USR测定,其中12例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转阴.lO例于6个月转阴,5例于9个月转阴,12个月后无复发.结论 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效果明显,治疗多形态梅毒疹无效,在改用苄星青霉素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积液和血清中基金属蛋白-3(MMP-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内异症患者血清及腹腔积液中MMP-3的含量,并与30例同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内异症组血清和腹腔积液中MMP-3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内异症组腹腔积液中MMP-3含量高于同组的血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Ⅲ、Ⅳ期血清和腹腔积液中MMP-3含量均高于I、Ⅱ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MP-3在内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含量变化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实施社区干预对精神病人病情发展、社会功能恢复等影响,指导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推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的形成和健全.方法 选择2个社区符合入组条件的慢性精神病人、恢复期精神病人各157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按医嘱常规服用精神药物维持治疗的同时,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精神疾病社区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电话随访和预约门诊复诊的方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病人加强社区干预可以有助于改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期高血糖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 通过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住院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的血糖水平监测,观察血糖浓度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显著增高,GCS 3~4分组(20例)的血糖较5~6分组(26例)、7~8分组(40例)均明显偏高(P<0.01);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良好组(GOS)4~5级(56例)1个月时的血糖较2~3级(24例)、1级(8例)明显偏低(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CS评分越低,血糖含量越高,血糖含量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正确控制和监测血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护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总结BTD与MPT方案序贯治疗新诊断的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应用BTD、MPT方案序贯治疗的新诊断非移植MM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BTD方案诱导治疗至少2个疗程.达到部分缓解(PR)及其以上疗效后,改用MPT方案巩固治疗至少2个疗程,再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直至疾病复发、进展.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应用BTD方案诱导治疗的36例MM患者中,7例(19.4%)获得完全缓解(CR),8例(22.2%)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4例(38.9%)获得PR,总缓解(OR)率为80.6%.29例有效(CR+VGPR+PR)患者应用MPT方案维持治疗,1例VGPR患者获得CR,3例PR患者获得VGPR,4例(1例既往CR,1例VGPR,2例PR)出现复发进展,其余患者病情平稳.在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25例患者中,3例出现进展,其中2例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中位随访16.5(2~4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获得,预期1年生存率为86.0%,3年生存率为77.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胃肠道反应、贫血、感染、便秘、疲乏、皮疹等.3~4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 BTD、MPT方案序贯治疗可以用于新诊断的非移植MM患者的-线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国钢铁工业景气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铁工业的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同时钢铁工业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反映也相当灵敏。在经济扩张期,钢铁工业的生产、价格及销售会迅速上升,而经济处于衰退阶段,这些活动均会随之下降。因此,对钢铁工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上,国际钢铁联合会(IISI)定期监测公布世界与各国钢铁工业的各种统计和预测指标。美国地质调查网(USGS)也在定期监测美国金属市场的波动变化,并定期发布“金属工业指数”(M II)。M II指数提供了包括钢铁工业指数在内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先行和一致合成指数,通过这些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D44v6(一种变异的CD44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4例MM患者[14例初发和复发MM患者(初发和复发MM组),10例病情稳定MM患者(病情稳定MM组)]和15位健康骨髓移植供者或非肿瘤良性贫血患者(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培养上清的SDF-1 α、CD44v6水平.结果 初发和复发MM组MNC培养上清的SDF-1α、CD44v6表达水平[(7232.41±2644.97)pg/ml和(34.34±13.20)ng/ml]显著高于病情稳定MM组[(2315.49±748.29)pg/ml和(15.69±5.28)ng/m1](t=6.25、t=7.82;均P<0.05)和对照组[(1149.52±636.06)pg/ml和(4.85±3.62)ng/ml](t=4.60、t=7.61;均P<0.05).病情稳定MM组SDF-1α、CD44v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绀(t=2.99、t=4.87;均P<0.05).9例初发和复发MM组的BMSC与人类骨髓瘤细胞系细胞U266加入rhIL-6进行混合培养后,SDF-1 α水平[(6180.25±5925.38)pg/ml]显著高于5例对照组BMSC[(1021.13±358.65)pg/ml]和9例初发和复发MM组[(1004.07±727.36)pg/ml](t=2.66、t=2.42;均P<0.05).而其他BMSC各组问的SDF-1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1 α与CD44v6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1,P=0.03).结论 SDF-1 α、CD44v6水平升高与MM的病情进展或发病有关,也可能与MM的肿瘤浸润过程有关;而这些体内过程可能需骨髓瘤细胞和BMSC与IL-6、SDF-1α和CD44v6等因素协同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