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微电网的定义及组成 徽电网技术能够解决传统分布式发电分散接入、单独并网所带来的整体不受控的问题;当发生电网扰动时,其可有效解决单个分析式电源上关键负荷面临的电能质量问题,同时有利于提升电网可控性。  相似文献   

2.
从电网的发展来说,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智能微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智能微网的定义、特征、基本结构和运行状态;指出智能微网的运行特性、保护与控制、并网标准、运行控制与能量管理是研究智能微网的关键问题;介绍了智能微网在我国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表明,智能微网将在世界各国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贵州电网冰灾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 年1~2 月, 我国南方电网遭受历史罕见的覆冰积雪天气条件, 使电网设备严重覆冰, 造成输电线路发生大面积倒杆(塔)、断线(串)事故, 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贵州电网是这次冰灾中受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的冰雪冻雨气象条件是导致贵州省电网发生冰灾的基本原因, 但贵州省电网发生冰灾仍具有微地形、小气候特征, 对输电线路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冰灾发生后应急预案不完善也是导致这次冰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提出应认真分析、冷静对待这种小概率事件, 避免盲目和浮躁, 不宜草率提出全面提高抗冰设计标准, 应对贵州电网覆冰的微气象条件、微地理特征进行充分的调查、系统分析, 根据微气象条件和微地理特征划分冰区等级, 并提出了今后防止或减少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输电线路发生类似冰灾事故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黑启动电源、恢复路径优化的电网黑启动方法能加快发生大停电电网的系统恢复。随着电力系统中微网和HVDC越来越多,交直流混联电网在电网黑启动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微网和HVDC的影响。分析了微网和HVDC的特性及其参与黑启动时的控制方法和可行性,以最大化恢复系统的恢复效率为目标构建了考虑微网和HVDC特性的电网网架重构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SAGA)和Dijkstra算法对电网进行分区优化和恢复路径选优。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网发生短时故障时,要求在电网可恢复期间,微网能够不脱网运行。重点研究了三相电网电压发生短时对称跌落故障下,如何实现微型燃机发电系统(MTGS)的低压穿越技术(LVRT)。解决了该故障下造成的直流母线电压泵升问题、无功补偿问题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故障点电压问题。最终提出了一种MTGS在电网无故障下恒功率并网与电网故障下通过低压穿越维持并网的综合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微网对电网的渗透改变了电网中能量传递的单向性,对现有电网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分析不同渗透率下微网对电网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的影响,通过标准EPRI36节点测试平台进行数字仿真验证,得出允许的最大渗透率,并进一步讨论了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为微网中各分布式发电的最优能量匹配和提高微网并网时电网的可靠性、稳定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习朋  李鹏 《电气技术》2011,(10):7-10
微网是通过整合多种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载的一种分布式的低压供电网,微网可以运行在并网和孤岛两种模式下:在并网运行时,大电网可以作为微网的重要支撑;在孤岛运行模式下,为保证重要负荷的供电,需要各微电源协调运行,从而使微网的总运行成本最小。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孤岛运行模式下的一个小型的微网系统算例进行研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配电网故障(电压跌落、骤升、不平衡、谐波)影响微网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损坏微网设备,为克服电网故障影响,从提高微电源自身抗扰能力和补偿电网故障电压两方面提出微网故障穿越综合控制策略,采用基于谐振控制的新型PQ控制策略抑制电网故障对微电源的影响。同时,提出基于多谐振控制VQR的微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在配电网故障指标超过规定值时,VQR对电网电压跌落、不平衡、谐波进行补偿,使微网电压保持正常,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综合控制策略提高了微网故障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以微型电网(简称微网)为载体的新能源发电系统由于其灵活、分散、小型、靠近用户和使用清洁能源的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介绍了微网的定义、结构特点及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其中重点介绍了目前我国微网发展现状;分析了组成微网的分布式电源的特点,并讨论了微网并网运行时对公共电网的影响,总结出微网技术的研究热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指出微网未来发展的方向,强调在加强技术方面研究的同时,还需完善微网运行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局域能源互联网发生多故障时的失电负荷快速恢复问题,在考虑交通网与电网信息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合交通网的局域能源互联网多故障修复策略。当局域能源互联网发生多故障时,首先能源路由器将故障信息传递给各虚拟微网;然后,虚拟微网通过控制分布式电源出力,再联合交通网信息对电动汽车进行调度,以优先恢复重要负荷和失电负荷恢复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恢复策略;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微网恢复能力以及电动汽车电池容量限制,当局域能源互联网仍有失电负荷时,结合交通网信息以网损最小为目标优化抢修小队路径,从而实现对关键故障点的抢修,提高恢复效率;最后,以IEEE 69节点系统为例,验证所提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正DG并网可在电网发生冰灾期间对电网负荷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地区DG接入及其地区电网的规划情况,根据冰灾对电网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情况来分析DG在冰灾期间对负荷的支撑作用。同时,探讨了不同DG与负荷组建微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冰灾造成负荷失电时,具有稳定出力的DG可  相似文献   

12.
<正>微网是实现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获得极大关注。微网中含新能源和储能在内的各类能源一般通过电力电子变流器接入,同时微网既能孤岛运行,又能与大电网并网运行。为实现孤岛运行时各变流器之间功率合理分配以及并网运行时与大电网之间无缝切换,同时确保两种运行模式下的电能质量,需要对微网内  相似文献   

13.
本地负荷突变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当大电网无法给予完全支撑时直流微网的母线电压会出现崩溃现象,影响大电网电压和频率稳定,导致严重的后果。基于上述情况,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包含光伏、储能和大电网在内的并网型直流微网模型,从能量流的角度介绍了直流微网运行的4种工作模式,研究了负荷突变时出现的系统失稳现象,探讨了直流微网系统稳定性与工作模式以及能量流的关系,从理论分析和仿真两方面研究了直流微网系统失稳的机理,并得到了给定条件下系统的稳定边界,为直流微网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含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的独立型微网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性的约束比较大,运行中缺乏大电网的支撑,同时换流器等电力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都将导致其稳定性问题相较于传统电网具有新的特征,也因此成为了研究的关键。总结归纳了微网稳定性的特点,指出将传统电力系统稳定性定义应用于微网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含高渗透率DGs独立微网的稳定性定义和稳定性分类;分别从小信号稳定性、暂态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3个方面梳理评述了微网稳定性的分析方法;讨论了保障微网小信号稳定的控制方法和提高微网暂态稳定性的技术措施;最后总结展望了含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的独立微网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荆门是湖北省最典型的微气象区、微地形区,这样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得电力线路、设备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为了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国网湖北荆门供电公司应用北斗卫星、无人机等智能运检手段,为设备运维管理、事故预防构筑安全"防火墙"。异常尽在掌控"DX(东西)11.40mm,DY(南北)11.40mm,DH(垂直)-534.50mm,杆塔数据未发生明显变化,运行正常!"4月5日上午8时,  相似文献   

16.
配电网电容电流的准确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电网电容电流的准确测量是消弧线圈调节、补偿消弧的前提。本文分析了现有电网电容电流检测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单相附加电阻预测故障接地电容电流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单相附加电阻后的电网零序电压和接地电阻上的电压,就能在电网正常运行时准确预测出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容电流。设计了基于此新方法,利用DSP实现的智能型电容电流预测装置方案;利用模拟电网对装置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准确预测电网发生单线接地故障时的电容电流、对地绝缘电阻电流、接地点的残流等影响熄弧的关键参数,还能检测谐振电网的补偿状态,且操作安全、测量迅速、简便易用。  相似文献   

17.
微网作为智能化电网的负荷单元,在未来电网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储能技术是微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适用于微网的几种储能方式,分析了与微网的适应性;其次研究了微网集成的典型结构,并对国内已建成的示范工程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含储能装置微网的特点和现状,从优化规划、系统控制保护及电能质量等多个方面探讨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电网短路故障下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的电磁特性进行研究以提高DFIG的故障穿越能力。在对实际电网进行简化的基础上,利用电路理论的换路原理以及KVL、KCL定律分别对电网三相短路故障发生时和切除时DFIG定子磁链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仿真分析了电网不同地点、不同短路故障类型下DFIG定子磁链和转子电流的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电网短路切除时DFIG定子磁链发生突变,在线路电阻电抗比较小的情况下定子磁链跃变为稳态值而不出现暂态直流分量,从而短路切除时转子中不会出现暂态冲击电流。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表明,短路发生时与切除时DFIG具有不同的电磁动态。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智能互动的特高压受端大电网综合控制方法。由负荷柔性控制云平台配合已有的调度、营销系统,通过智能插座的微控和红外微调功能调节负荷。当特高压发生故障区外大功率来电失去时,负荷柔性控制云平台对虚拟电厂进行柔性精细化控制,大规模的虚拟电厂响应形成集群聚合效应,贡献大额功率支撑电网功率供需平衡,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0.
在电网运行领域,有"三道防线"的概念。第一道防线,是确保发生常见的单一故障时保持电网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第二道防线,是确保发生概率较低的严重故障时能继续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第三道防线,是当系统遇到概率很低的多重严重事故、不能保持稳定运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