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红 《有色金属》2002,54(7):57-60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解沉淀制备的Mo的Ru纳米粉末的形貌,研究纳米Mo和Ru粉末的生长机制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Mo粉末的生长机制为聚集-长大-烧结,表面积减小,而纳米Ru粉的表现为颗粒有限长大-晶粒-烧结。纳米Ru粉的形成温度为350℃,而纳米Mo粉为860℃。纳米Mo粉的热稳定性高于纳米Ru粉。  相似文献   

2.
化学共沉淀-封闭循环氢还原法制备纳米Mo-CU复合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在元  翟玉春  田彦文 《有色金属》2004,56(3):15-17,44
以 (NH4 ) 6 Mo7O2 4 ·2H2 O和CuSO4 ·5H2 O(Mo∶Cu =70∶3 0 )为原料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Mo Cu化合物粉末 ,再用封闭循环氢还原法制备纳米Mo Cu复合粉。结果表明 ,化学共沉淀反应最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 5 0± 5℃ ,pH 5 1± 0 1,陈化时间9± 1h。在此条件下得到平均粒径为 1 2 1μm的Mo Cu化合物粉末。封闭循环氢还原温度为 65 0℃ ,得到的Mo Cu复合粉粒径小于 10 0nm。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烧结方法难以实现强化相与基体相界面良好结合的特点,采用常压烧结、热压烧结、等离子活化烧结(PAS)3种不同烧结方式制备原位生成Mo2C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Cu-Mo-C机械合金化粉末进行了研究,Cu-Mo-C合金粉末在900 ℃以上温度条件下,原位反应生成Mo2C;对3组试样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PAS能够实现合金粉末与基体的良好结合,试样性能优于其他烧结方法试样.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等离子活化烧结铜基复合材料强度为452MPa,电导率为84%IACS.  相似文献   

4.
高能球磨-快速热压烧结工艺制备纳米晶粒WC-Co 硬质合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能球磨-快速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纳米晶粒WC-Co 硬质合金块体, 并对合金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高能球磨合成的纳米WC-Co 复合粉末通过快速热压烧结, 可在较低的烧结温度(1 300 ℃), 较短的保温时间(15 min), 较快的升温速率(120 ℃/min), 不太高的压力(35 MPa)下获得高致密的纳米硬质合金块体;通过添加0.8%的VC 和0.2%的Cr3C2 作为晶粒生长抑制剂, 并采用低温、短时、快速、加压烧结的快速热压烧结工艺,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纳米WC 晶粒的快速长大, 制备出了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0 nm 且综合性能较高的纳米WC-Co 硬质合金块体。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机械球磨不同时间的Ti/Al复合粉,在冷压或热压制坯、低温烧结和高温烧结等不同阶段体积密度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球磨时间复合粉末经低温烧结和高温烧结后的体积和密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复合粉末压坯首先经过620℃,4h的低温烧结后,坯料产生膨胀,且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膨胀率逐渐降低;而后再经过1200℃,2h的高温烧结后坯料与低温烧结后相比产生收缩,且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其收缩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以TC4钛合金球形粉和石墨烯纳米片为原料,通过低温高能球磨使石墨烯均匀分散于钛合金粉末基体上,采用热等静压工艺使复合材料烧结致密.研究了热等静压温度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等静压温度的升高,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而塑性提高,900℃热等静压时热导率取得最大值;与未添加石墨烯的纯钛合金相比,复合材料强度和热导率提高而塑性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还原铁粉、雾化铁粉、电解铜粉和石墨作为原材料,用预混合法和直接机械混合法对粉末进行混合,得到Fe-2Cu-xC混合粉末后压制和烧结.同时探索了混合工艺对混合粉末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碳含量对Fe-2Cu-xC合金材料的烧结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混合法比直接机械混合法的混合粉末压制性能更好,碳含量提高了铁铜碳合金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烧结尺寸精度.  相似文献   

8.
纳米材料及其在碎岩工具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纳米硬质合金粉末的制备工艺、烧结方法及特性,以及国内外在制造高性能纳米硬质合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对纳米硬质合金及纳米胎体-金刚石复合材料在碎岩工具材料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用水雾化316L不锈钢粉,粉末填充量分别为54%和56%,以普通石蜡、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和硬脂酸为粘结剂,对锁芯零件进行注射成形.零件经高温烧结,1050℃氮化处理后,其密度、强度及尺寸精度等指标均达到产品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徐慢  王为民 《矿冶工程》1996,16(3):69-71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TiC纳米晶粉末,研究了这种纳米晶粉末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处理50h,可以获得平均粒径为30nm的TiC纳米晶粉,其显微硬度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凝灰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士春 《中国矿业》2000,9(3):17-20
凝灰岩是一种可预见的新型非金属矿产资源。本文首先研究和探讨了凝灰岩的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特性 ,以作为凝灰岩开发应用的理论依据 ,然后报导了当前的一些开发应用实例 ,指出凝灰岩可进一步开发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闫卫东  王熙 《中国矿业》2005,14(8):5-7,75
美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钢铁生产消费总体上呈现强度不断下降,总量保持较高水平的趋势。在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初期,以年均10%~40%的速度增长。对比我国的发展阶段,钢铁工业在本世纪初的20年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微细粒石英赤铁矿凝聚和分散行为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分别考察了水介质中微细粒石英及赤铁矿颗粒悬浮体系的凝聚与分散行为,借助颗粒表面润湿性与动电位等的测定数据及粒间相互作用能量模型,讨论了微粒凝聚与分散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钙、镁离子影响石英、赤铁矿凝聚与絮凝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研究。试验表明:钙、镁离子能大幅度地提高石英的凝聚与絮凝作用,它们对赤铁矿的凝聚与絮凝作用影响较小,从而大大缩小了絮凝剂5~#对它们絮凝能力和絮凝选择性的差异,不利于石英、赤铁矿的絮凝分选。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东西部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知识生产过程配置效率较高,而东部地区在商业成果产出方面配置效率更高。同时对东西部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政策建议。认为东西部地区应致力于建立有效的知识联盟和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在建立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过程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依据资源禀赋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动机;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利益分成标准;政府应在金融服务、互动创新的中介服务等方面持续地为产学研创新互动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新型高强耐磨青铜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胡大禄 《有色金属》1998,50(3):99-103
铝青铜由于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与耐蚀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中。但随着工业与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传统的铝青铜(典型牌号ZQA19-4),其抗拉强度约为500MPa,很难满足重载荷下工作的零部件(如轧机轴瓦蜗轮等),加之,在润滑不良时,对轴颈有“咬卡”现象。本文在分析传统铝青铜材料组织、性能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数量冶金学方法进行了合金的最优化设计,开发了一种性能最优的新型铝青铜材料(简称YH1合金)。该材料的强度比ZQA19-4提高约25%,耐磨性、塑性、韧性与切削加工性均优于ZQA19-4,成本低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新材料强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夏季条件下,硫精矿中的磁黄铁矿率先氧化使矿堆迅速结壳,致使矿堆内部缺氧、恒温、酸化,加速其生物氧化过程,使硫精矿失去商品价值并产生大量酸性废水的新污染源。对此种硫精矿进行杀菌、上膜、加入酸环境缓释杀菌剂的化学处理试验及药剂组配、筛选,其中7#试验组效果明显,含25%以上磁黄铁矿的硫精矿的板结、氧化得到初步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膨润土矿床成因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状况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蓬勃发展,储量和产量不断攀升,在世界油气产量的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新亮点。从油气资源及分布入手,文章详细介绍了全球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国外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基本经验,探讨了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并对促进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3S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资源和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S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最具生命力的三项高新技术。本文全面详细地分析探讨了3S技术,包括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趋势和方向及其研究前沿。介绍了当前3S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及业已成熟和实用化的各项技术,结合本人及同行的已有研究成果较详细地论述了各项技术的特点、优势、应用领域及在国内外地质勘察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中前沿、较新的先进技术的原理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