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阳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玉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玉文化产业是南阳玉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以玉雕最为重要,其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是南阳地方特色经济之一.但目前出现了市场萎缩、原料供应不畅、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密切协作,将玉雕与玉文化有机结合,处理好玉雕艺术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拓宽原料来源渠道,并最终推动南阳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是在汉代文化变革背景下产生的。其“玉部”是作者许慎在对前代玉文化进行深刻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用玉的实际,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总结和阐释。因而通过对其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汉代人对玉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汉代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玉器的发展过程中,战国是古代玉璜发展繁荣的一个高峰期.首先阐述了玉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然后介绍了玉器的价值,最后从玉的材质、制作工艺、沁色等方面对战国白玉玉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文中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陕西省为样本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结果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受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旅客总人数,影响最小的是旅游总收入.根据分析结果,指出陕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充分;要加强陕西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从创造品牌,引进人才,基础设施的完善,政府的宏观指导这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尤其是特色文化资源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特色文化资源中,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优秀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具有极高的资源利用价值.甘孜州是四川省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好、自然风光极为优美的地区,并且是为当代世界的人们所向往的远离城市喧嚣、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存、风景优美的理想境界地区--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域,康巴文化的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对于甘孜州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由于甘孜州自身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总量极为有限,要充分利用康巴文化的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资源发展甘孜州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就必须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让人们了解和认识康巴文化的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资源价值,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和收集的有关资料,特将甘孜州康巴文化的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资源归纳介绍如下,并对其资源价值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文化产业资源分散、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规划政策不完善,基层文化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扩大文化消费,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促进新乡市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要求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培育和践行它的合理因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蚌埠玉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凝聚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无论是在历史、技艺和人才方面,还是在经营、收藏和政策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优势。这些精神资源在文化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同时,要实现蚌埠玉文化的现代转型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和实际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尤其是特色文化资源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特色文化资源中,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优秀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具有极高的资源利用价值。甘孜州是四川省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好、自然风光极为优美的地区。并且是为当代世界的人们所向往的远离城市喧嚣、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存、风景优美的理想境界地区——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9.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李白爱玉,并常写玉.在李白诗中,玉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德行、信义、才华的象征.是幸福祥瑞的象征,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写玉,为李白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强调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点。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提出了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与山地特色的比较优势,是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文章试以西部地区的六盘水市为例,探讨六盘水市依托亚高原海拔、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资源,发展以山地户外旅游、山地疗养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山地旅游地产、山地休闲农业等为主导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为西部地区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探索先行试验区。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它能促进区域内文化产业企业的增长和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促进区域内文化产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文化产业在对外竞争中形成区域优势。为了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集群专业人才,着重加强集群产业链建设,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它能促进区域内文化产业企业的增长和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促进区域内文化产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文化产业在对外竞争中形成区域优势。为了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集群专业人才,着重加强集群产业链建设,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饮食文化是一个联系众多产业的大众文化,如何用文化产业的理论来整合饮食文化产业,使原本自在自为的产业发展与近于休闲的饮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活力的、创意不断的产业体系,是扬州这类饮食文化发达区域应该考虑的问题。饮食文化产业体系是自然存在的,但近些年来,传统饮食体系在逐渐解体,而新的体系还没有完善,导致饮食文化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困境。解困之道即在于用文化来整合产业,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尤其是要注意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合。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陕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状况,促进其产业耦合协调发展。选取陕西省2013-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基于复合系统的耦合发展测度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陕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逐年上升,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旅游产业;陕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处于高水平耦合等级;陕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从2013年的轻度失调逐渐发展为2017年的优质协调,两产业耦合发展持续向好。  相似文献   

16.
蚌埠工业发展不足、人口规模偏小,中心城市带动力和辐射力不强、各类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是蚌埠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蚌埠要实现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必须重点实施三大战略,即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和人才支撑战略。  相似文献   

17.
《商品与质量》2012,(47):25
会所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并以它独有的特色,渗透到当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经济形式,从始至终都浸润着中式文化的影响,使之成为中式文化传播的一个物质载体。在现代高端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新的产业模式,被称为会所产业或会所经济,它得到了越来越多高端产品产业的认可,各式会所,尤其是中式会所,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成长。会所产业,不仅引领着中式文化产业,推动着中式文化产业前行,更引领着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应用SWOT分析模式,分析武陵山区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经过系统性的调查分析以后,提出相应的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湖南省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组合模式,分析如何正确选择特色文化产业战略组合发展的重点和对策,从而提高武陵山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将针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讨论,结合湖南省文化产业现状,探究互联网+技术对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机制和条件。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不同文化子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创造全新文化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湖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新生力量,其发展与布局越来越受到城市决策者的关注.城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取决于合理的产业布局,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文化产业布局体系的重要标志,而文化产业集群具有较为强烈的地理空间聚集特征.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大背景下,本文针对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分析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以城市发展脉络指导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思路,强调城市发展脉络对延续城市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并以南昌市青云谱区的文化产业规划为例,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