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推出五年之后,中国移动飞信终于半推半就地对中国电信、联通用户敞开了怀抱。日前,中国移动飞信打破了注册壁垒,其他两家运营商的手机用户也可以注册使用飞信服务。不过,与移动用户通过客户端互发信息免费相比,飞信对电信、联通用户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5日,中国移动宣布飞信正式商用,同时免收月功能费.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向来说一不二的中国移动一改初衷,大张旗鼓做起免费文章,且再三强调飞信定位为"中国移动的综合通讯服务",并不想和QQ、MSN直接短兵相接呢?随后中国移动要在年内发展2500方注册用户的宏伟目标道破了天机.它的胃口很大,不仅想让飞信成为电信和互联网融合的一个标志,而且想让它一举成为中国移动的3G门户.  相似文献   

3.
倪兰 《通信世界》2008,(28):3-3
中国移动在飞信QQ谈判上的话语权已大大增强,因此将极力调整分成比例。记者从中国移动方面了解到,中国移动与腾讯合作的IM互联互通产品——飞信QQ的分成及结算合同日前已满一年,并将于今年底到期。中国移动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发展顺利,这一合同会得以延续,但双方的分成比例肯定要调整。年底有望续约据了解,腾讯基于移动方式的QQ产品主要有三类:飞信QQ、超级QQ和手机QQ。前两种均是以短信方式实现的QQ产品,也是腾讯现有移动增值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飞信QQ更是重头戏。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国移动正在进行其移动飞信业务的公测体验活动。移动飞信是中国移动即将正式推出的一种移动即时通信(IM)业务。与移动MSN和移动QQ不同,前两种移动IM都是中国移动和MSN以及腾讯QQ捆绑推出的移动IM服务,而飞信则是由中国移动自己开发、独立推出的移动IM业务,是基于手机和PC之间的即时通信服务。据悉,飞信公测结束后,将采取包月收费制,其收费模式和移动MSN以及移动QQ大致一样,但价格不会很高。经过体验,飞信的功能和MSN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和不足。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使用飞信、MSN以及QQ的感受肯定都不一…  相似文献   

5.
BlackBerry Internet Service(黑莓互联网服务)第一阶段将推出邮箱服务,第二阶段将集成中国移动飞信、Mobile Market等多项增值服务,之后将根据市场环境及用户需求推出更多业务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原 《电子世界》2007,(6):50-51
经过近一年的爆炒,中国移动的lM软件“飞信”终于在2007年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目前围绕这款软件的服务正处于免费试用阶段,按照中国移动的规划,在正式投入使用后,将采用包月的形式收费。这到底是一款怎样的软件,在其高关注度的背后,  相似文献   

7.
市场新闻     
《通信世界》2013,(11):10-11
中移动重摆飞信棋局重构需先破短信业务模式本刊讯根据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的招标公告,中国移动将对飞信系统的开发与支撑工作进行招标。这意味着中国移动终于开始启动新的飞信服务商的招标,以往由神州泰岳独家提供服务将成历史,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移动迈出了重构飞信对抗微信的第一步。飞信是中国移动旗下的一个即时通信工具,是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战略中  相似文献   

8.
树子 《数字通信》2007,(8):88-89
2006年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移动IM软件《飞信》,终于在今年年初揭开了它的面纱。这款软件出现之后,引起了颇多的话题。目前飞信处于测试阶段,暂时免费,以后预期每月收5元,不限条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软件免费给自己的好友发送短信,同时移动的告示中写到,飞信开始收费时会发短倌告知用户,不回复则自动停止使用。接着网上就出现了一个贴子,声称用飞信发送短信虽然是免费的,但是如果接收方没有使用《飞信》的话,接受飞信加为手机好友的请求以及飞信发出的短信却是要收费的。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是由发送方付费的短信,却变成了接收方付费,而且是连发送方的费用也一起支付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都在质疑,移动会不会在公测结束后,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将注册用户都转成收费用户。[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中国移动飞信业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飞信手机客户端社区建设的设想,试图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10.
徐亮 《通信世界》2007,(16A):29-29
中国移动自推出“飞信”以来,以“免费发送短信”吸引大量用户使用,“飞信”客户数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1.
下载铃声一定要上网吗?日前,中国移动12586娱音在线正式引入韩国最大的铃声下载公司——YahohCommunication的手机下载铃声业务,只要用户用手机拨打12586-321,就可以随时试听由韩国铃声音乐制作人亲自制作的高品质的和弦铃声,并可免费下载。据悉,此项业务为国内首例通过无载。据悉,此项业务为国内首例通过无线自动应答系统(ARS)实现铃声下载的服务。12586作为目前中国移动语音增殖业务的一项重要业务,会培养手机用户更多地使用增值服务,该业务平台一直关注着国内外在这方面应用的动态。增值业务的普及,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以及大量的增值…  相似文献   

12.
木木 《数字通信》2006,(18):91-91
最近,中国移动在几个城市推出了手机二维码服务,并且同时和联想一道推出了二维码识别手机二维码是一项新兴的无线增值服务,也是目前中国移动力推的无线增值服务之一手机二维码由一个二维码矩阵图形和一个二维码号,以及下方的说明文字构成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对二维码图形进行扫描,或输入二维码号即可以进入相关网页进行手机上网。  相似文献   

13.
6月5日,随着象征飞信正式商用的“回车”键被中国移动沙跃家副总裁按下,在场嘉宾们的手机几乎同时收到了中国移动飞信正式商用后的第一条信息,这是众多记者在中国移动飞信正式商用发布会上见到的一幕。有专家评述,这一幕意味着中国已由PC互联网的时代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与此同时,IM即时通信市场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也随之来临。  相似文献   

14.
邱容 《电子世界》2010,(1):56-56
<正> 用手机发短信,虽然一条一毛的费用不算多,或者使用运营商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推出的短信套餐也挺实惠,但再实惠也实惠不过发短信不用钱。所以如果你确实想实惠的话,就多试试免费发短信的软件吧。之前我们曾介绍过中国移动的"飞信",现在让我们另行介绍一款软件,同样可以做到发送免费短信。  相似文献   

15.
移动飞信业务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一款集商务应用和娱乐功能为一体的即时聊天软件,除具备聊天软件基本功能外,飞信可以通过PC、手机、WAP等多种终端登录,实现PC和PC、PC和手机的即时互通,保证用户能够实现永不离线的状态。同时,飞信还提供了好友手机短信免费发、语音群聊超低资费、手机电脑文件互传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赵勉 《电子世界》2007,(7):54-55
在中国移动推出"飞信"后,免费短信软件再次引起用户的关注。其实在"飞信"之前,各种各样的短信软件已是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管理,这类软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均未能抢占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在众多的短信软件中,"免费"一直是吸引用户的强力王牌。本文精选两款免费短信软件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业界动态     
《移动通信》2006,30(9)
业界要闻中国移动新推“放心体验活动”力促增值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近日,中国移动出台了一项名为“业务先体验,使用更放心”的活动(简称“放心体验活动”),手机用户对包月收费业务进行订购后可以享受近一个月的免费体验期,服务提供商(SP)所提供的包月业务只有在免费体验中博得用户青睐才可能在免费体验期结束后实现正式的订购。这一新举措无疑为手机用户的权益加了一道保护锁,使得少量违规SP的诱骗订制离消费者越来越远。订购陷阱的存在曾经一度让手机用户对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尤其是包月收费业务)心存疑虑,“放心体验活动”无疑是消除手机用…  相似文献   

18.
乐宁 《通信世界》2007,(21A):6-6
6月5日,随着象征飞信正式商用的“回车”键被中国移动沙跃家副总裁按下,在场嘉宾们的手机几乎同时收到了中国移动飞信正式商用后的第一条信息,这是众多记者在中国移动飞信正式商用发布会上见到的一幕。有专家评述,这一幕意味着中国已由PC互联网的时代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与此同时,IM即时通信市场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也随之来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一度销声匿迹的中国移动飞信业务传出消息:企业版飞信上线,为企业用户提供协同办公整体解决方案. 飞信诞生于2007年,在鼎盛时期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有9000万.不过这一切只是昙花一现:在MSN、QQ的多重夹击下,伴随着微信等新兴聊天工具的出现,飞信很快淡出了人们视野.此后即便有消息传出也多为负面新闻,例如今年5月北京移动关停短信转飞信的功能被误传为“中国移动关停飞信服务”. 如今,企业版飞信业务的上线给了业界有力回应,事实上,无论业界如何传言,飞信仍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和大连接战略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20.
函元 《通信世界》2011,(29):11-11
3G时代,运营商可利用IM向用户批量推送流量,这是运营商转型智能管道的第一步。日前,面对日趋激烈的新生市场争夺,即时通信软件将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联通就在推出"沃派"的同时重点推介了即时通信产品"沃友"。目前看来,中国联通推出跨运营商、跨平台的沃友主要是为了对抗中国移动的飞信。中国移动的飞信组群和免费的飞信信息的确在学生市场和集团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联通做沃友,既出于"补缺"的考虑,更是想以此为利器争夺青少年市场。这一点从联通单独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