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精准农业的一部分,其原理是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的特点,并对水稻生长发育动态研究后,确定的灌溉新模式.控制灌溉的精髓,是在水稻稳产增产的同时,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增加了田间的积温,更利于水稻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粳稻生产基地,每年将为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粳稻2000万t,这对全省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寒地的特点,2004~2009年,在全省22个试验站开展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摸索出了适合寒地特点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模式。文章阐述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优势、寒地水稻节水优质高产调控原理及推广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黑龙江省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已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实践,控制灌溉技术使水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更趋合理有效,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合理的土壤水分调节与控制,不仅减少了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大幅度地节约了水量,而且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达,控制水稻地上部株型无效生长,提高水肥利用的有效性.适时适量的灌溉供水,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从而形成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较理想的株型,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因此,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具有节水、高产、优质、低耗、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张之斌  李守栋  卢静 《治淮》2011,(10):40-40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灌溉新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特点。但在实际应用和推广中有一定的难度,水稻控制灌溉是以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的不同来控制稻田的水层深度而实现,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掌握,且农村泵站管理人员,大多知识水平偏低,认为操作起来太麻烦,距指标要求偏差较大,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做好此项新技术的推广,在应用过程中尽可能地接近控制指标,作为一  相似文献   

5.
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促使水稻优质高产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验区的实验数据,从多个角度分析节水控制灌溉有利于水稻优质高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依兰县团山子灌溉试验站通过对寒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深入研究,根据控制灌溉技术原理和已有的研究数据,经过试验系统分析,探索适合黑龙江寒区自然条件的控制灌溉模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控制灌溉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根据。经过3a的试验示范,认为控制灌溉具有高产、节水、优质、低耗、保肥、抗倒伏和抗病虫害。  相似文献   

7.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水稻高产高效的革新技术,首先在东北非盐渍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滨海盐渍土区推广还没有先例。河北省唐海县在滨海盐渍土上大面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物的同时,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土壤特点的水稻旱育稀植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节水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8.
水稻灌溉技术的水层管理是水稻生产中夺取稳产、高产的主要环节。通过水稻各生育期的水层管理标准,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稳产、高产的基础上,人为调节控制用水量,减少灌溉次数及水量,达到量化灌水指标、节水控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特点,针对黑龙江省水田灌溉普遍缺水的状况,推广这项技术对全省水稻节水增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提高水分生产率,使水稻生产达到高产、节水、优质、高效出发,探讨了湖南省水稻综合节水灌溉技术问题,提出节水灌溉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综合技术,它包括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1.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由河海大学水利系的李寿山和山东省济宁市水务局的许国郎等合作研究提出的。1982年以济宁市麦仁店灌溉试验站为重点进行了多年研究。由于"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具有节水、高产、优质、低耗、保肥、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等优点,1991年1月通过由国家科委和水利部、农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评估会"的评审,被认定为是可以大面积推广的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昌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水稻高产高效的革新技术,首先在东北非盐渍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滨海盐渍土区推广还没有先例。河北省唐海县在滨海盐渍土上大面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物的同时,摸索出适合本地土壤特点的水稻旱育稀值工水灌溉技术,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节水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13.
浓江农场位子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北部,地势低洼平坦.土壤粘重,耕地面积95.7%为白浆土。白浆土具有保水能力强而通透性差的特点。长期以来,农场一直以持续保有水层的常规灌溉管理方式种植水稻。这种灌溉管理方式既浪费了水资源,又使水稻生长发育不良,成为水稻高产的障碍性因素,影响了农场水田面程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浓江农场水务局积极探索白浆土水田田间水层管理新途径,开展了水稻田间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14.
1982—1984年麦仁店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了深水、浅水、湿润、控制湿润四种水稻灌溉技术处理的单因子对比试验证明:水稻的耗水量和稻作生态、产量都随着灌溉技术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1985年在微山县鲁桥镇近万亩范围内推广了水稻控制湿润灌溉技术,表明这种新的灌溉技术具有节水、节能、耐肥、抗倒、优质、高产的优点,效益显著,深受群众欢迎. 控制湿润灌溉为水稻从返青期以后,田面不建立水层而按土壤含水量控制,改善了土壤通气性能,使之处于氧化环境,土壤中不易产生有害的物质,为防止水田向老朽化水稻土壤的退化提供了可能. 这种灌溉技术下的水稻根深,根系发达,黄白根多,株矮,杆茎坚韧,收获期叶面积指数高,穗长,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具有高产的优势,灌溉水的生产效率高,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水稻田,仍延用几千年以来的淹灌形式。随着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及时水稻高产优质的需水规律认识的深化,近半个世纪以来间歇灌溉、湿润灌溉、水平畦灌及控制灌溉等灌溉形式逐渐发展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除泡田返青时期外,其它生育阶段田面均不建立水层,以土壤含水量为水分控制指标。其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为占饱和含水率的百分比(不同生育阶段有所不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对如何使灌溉水转化为土壤水,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具体施灌技术(或曰技巧)并不清楚,普遍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有的实行畦浸润灌,也有人设想用沟浸润灌,本文仅谈水稻格田土壤水分湿灌技术问题及经验。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水稻技术节水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适合寒地特点的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项工省效宏的重要节水技术措施。进一步引导推进和大力发展全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实现水稻技术节水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规律和适宜水分指标,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土壤的调蓄能力,要求水稻生长期稻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多样化,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确保水稻关键需水期的水分供应,减少灌水次数,抑制田间水分的无效消耗,使有限的水资源获得更高的产量,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而且获得节水高产优质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渗灌条件下水稻的节水灌溉制度和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江苏省淮北平原地区稻麦轮作生产实际,在田间埋设塑料波纹暗管,通过调节外沟水位对水稻实施渗灌,就渗灌条件下水稻的节水灌溉制度和氮肥运筹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渗灌条件下以稻田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该技术和常规浅水勤灌相比,水稻节水达16.5%,增产14.3%。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稻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后,氮肥用量和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显著影响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矿质营养、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渗灌条件下水稻高产优质、浅层地下水不受NO3-N污染的施N量为270~315kgN/hm2,基蘖肥/穗粒肥为5∶5。  相似文献   

19.
《水利天地》2011,(4):37-45
前言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灌溉技术。2004年,黑龙江省与河海大学合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适应性研究与示范,验证了这项技术在高寒地区推行的可行性。近两年,我们又细化了控制灌溉技术的标准和模式,提出了适合寒区特点的控制灌溉分区模式,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初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永幸河灌区“一麦一稻”的农业生产格局和在灌区工程已配套完善的情况下,提出了以推广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为灌区的主攻方向,文章介绍了两种水稻节水技术,并结合实际建议推广水稻“浅湿间歇”灌溉,提出了具体的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