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紫砂壶之中承载着茶文化,而在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之下,紫砂艺人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再加上文人雅士的参与,如今的紫砂壶早已成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紫砂技艺同样也成为了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紫砂壶有着十分丰富的造型,大自然与生活都能够成为紫砂壶创作的题材,紫砂艺人从中汲取灵感赋予在紫砂壶之上,捏造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既满足了较高的实用性功能,同时也饱含了艺术观赏价值.本文主要以紫砂"绿叶飘香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陶制茗器之中,要说最具有特点的一种茗器那当属是紫砂壶了,而这主要归功于其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内涵空间,同时它所采取的原材料也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紫砂壶有着天然细腻的色彩、丰富多样的造型装饰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所介绍的紫砂壶"祥龙祈福",同样也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及别致的造型装饰,通过对其造型装饰特征与艺术内涵的分析,可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起初,宜兴紫砂壶的出现只是因为是一种泡茶的实用器具,但是紫砂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制壶艺人不断从大自然中进行提取,获得了许多的创作灵感,同时在作品中不断融合进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使得紫砂壶又具有了一项新的价值,那就是欣赏价值,同时紫砂壶中也逐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情怀,本文便主要以紫砂"紫韵甜瓜"为例,谈谈它的艺术造型特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田园风情。  相似文献   

4.
范秀红 《江苏陶瓷》2021,54(5):78-79
宜兴紫砂壶发展自民间手工艺,不仅有着精彩纷呈的造型,还蕴含了十分浓厚的中国传统民族特色,更将许多文化艺术形式融于一体,造就了如今这一完善的造型艺术体系,工艺价值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更是十分重要的瑰宝.品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大乐事,因而紫砂壶的存在不再只是简单的实用器具,而是成为了茶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在一壶一茗之中感受到无限的意境,以及岁月静好的幸福,提高了品茶的氛围.本文以紫砂"清风细竹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内涵底蕴.  相似文献   

5.
紫砂壶造型丰富、千变万化,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体,共同组成了紫砂壶文化内涵的载体,让人们在把玩和使用紫砂壶时能够激发美好的想象,引入入胜,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本文以紫砂壶"紫韵秋实"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自然审美.  相似文献   

6.
宜兴紫砂壶一直被称为茶具之王,从原本的传统实用器具一直演变成为了兼具实用性以及艺术性价值的一件艺术品,不断融合各种文化形式,将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精神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现如今,紫砂壶的工艺形式在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之下,也在不断地加以完善,造型更是千变万化,其观赏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同样也是独一无二,堪称为艺术瑰宝。本文便主要以紫砂壶"临风"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茶具是紫砂壶一开始最原始的功能,它在设计创意方面十分独特,除了紫砂壶的实用性,在欣赏性方面,紫砂艺人也花费了许多的心思,也正是因为紫砂壶完美结合了实用性以及欣赏艺术性这两种价值,使得紫砂壶的价值得到不断地提升,也变得越来越珍贵,人们对紫砂壶也都十分的喜爱和珍重,且因为茶禅一味的文化以及使用紫砂壶泡茶有着许多的好处,因此使得紫砂壶的文化韵味得到不断的提升。本文便主要以紫砂"禅悦"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的盛行使得各类茶具也应运而生,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因饮茶方式的改变而诞生.自诞生起,紫砂壶就与茶文化相互交融,以自然质朴的特点为人喜爱,再加上其优秀的实用性能更使得紫砂壶在各类茶具中脱颖而出,被赋予"茶具之王"的美誉.本文以紫砂壶"金猴唐羽"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9.
紫砂壶是茶的载体,随着历史发展,在历代紫砂艺人的智慧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推广下,紫砂壶早已演变成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紫砂技艺也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为传统文化艺术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紫砂壶造型丰富,世间万物都能成为紫砂壶创作的题材,匠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自身的所思所想化作一把小小的紫砂壶,赋予一抔普通的泥土以独一无二的造型,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给人以观赏价值.本文以紫砂壶"圆竹"为例,浅谈其创意设计和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10.
紫砂泥有着较好的透气性以及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在泡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泡出来的茶隔天不会变馊,且能够将茶叶的香味很好地散发出来,在众多的茶具之中,紫砂壶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与此同时,它除了是非常实用的一个器皿之外,它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包容性,且在历史以及时间的不断打磨和考验之下,紫砂壶始终都以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吸收和融合,从而呈现在紫砂壶上,使得紫砂壶能够具有不一样的风貌,进而在众多的艺术品之中成为最独一无二的那一个。本文便主要以紫砂"瑶台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表现。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制茶具中的典范,是中国茶道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装饰多样的紫砂壶是中国古典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以"拾趣·果子"紫砂壶套组为例,探讨其主题意境与艺术特征,感悟紫砂壶艺术之中的自然、匠心与灵气。  相似文献   

12.
早在古时期宋代的时候,宜兴的紫砂便出现了,一直到了明清的时候才得以兴盛发展起来,甚至是到了今天,紫砂的发展趋势仍保存着良好的状态,一直都有优秀的制壶艺人出现,在明清的时候,有一位文人参与进紫砂的制作过程中,使得紫砂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促使紫砂壶从原本的实用器具上升为了艺术品,至此也受到了广大收藏者的喜爱,紫砂壶在造型、装饰等各个方面上都能够展示其美好的寓意,本文便主要以紫砂"花开富贵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美好寓意。  相似文献   

13.
在北宋时期,宜兴紫砂壶便出现了,在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中,紫砂壶制作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拥有丰富的感染力及悠久的历史,后来文人雅士也参与到了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使文化与技艺逐渐融为一体,其它文化艺术形式也都结合了进来,紫砂这一雅俗共赏的艺术逐渐形成.本文主要以紫砂"云之尚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及其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14.
紫砂壶虽是艺术品,但其受众很广,从平民百姓到文人雅士都对紫砂壶怀有特殊的感情,这与紫砂壶的文化价值密不可分.中国人爱好喝茶,茶文化深入人心,紫砂壶作为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不但在工艺形式上十分出色,给人以观赏价值,还给人以丰富的文化精神,肩负了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使命.本文以紫砂壶"四方石瓢"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15.
宜兴紫砂壶造型丰富,兼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实用、艺术及人文使紫砂壶保持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本文以紫砂方器"六方高逸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人文立意。  相似文献   

16.
"石瓢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之一,造型独特耐看,具有文人色彩,历来受制壶者与欣赏者们的喜爱,衍生出多种风格.此件"龙瓢壶"在"石瓢壶"原型的基础上结合了龙图腾与文字装饰,进一步发挥了中华民族艺术特色与文化底蕴,展示了紫砂壶工艺的丰富与精湛,揭示了紫砂壶经典造型的魅力与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7.
吴建平 《山东陶瓷》2020,43(1):33-34
上乘的紫砂壶一般兼具精美的外观和具有人文性的内涵,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两者的结合使得紫砂壶不仅可以当作非常方便的日常实用器,还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想象,满足人的审美趣味。"天长地久"壶不仅造型精美,其背后的人文意蕴也十分丰厚,为一把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优秀紫砂壶作品。  相似文献   

18.
宜兴紫砂壶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之下,传统的粗陶匠气在宜兴紫砂壶的身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转而逐渐成为了一件艺术品,且兼具了实用性以及艺术观赏性两种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更是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创作紫砂壶的时候,许多制壶艺人都追求在作品中弘扬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不管是主题定位还是造型设计,或是装饰手法方面,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充分地融合进去,以紫砂壶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具有着独特的魅力以及文化内涵,使之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吸引力以及影响力得以不断地提升。本文便主要以紫砂"明德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宜兴紫砂壶的泥料选择都是采用五色土来制作的,紫砂艺人在制作的时候还不断融合了传统文化以及艺术的内涵,基于此,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造型层出不穷地被设计出来,渐渐地紫砂艺术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内涵,并且紫砂艺术本身具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十分的丰富深厚,作为新时期的紫砂壶艺人,在借鉴和学习前人的同时,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上也要有自己的理念,更要将紫砂的艺术美与精神美进行重点的展示。本文便主要以紫砂"菩提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造型之美。  相似文献   

20.
紫砂壶一开始是作为茶具而产生存在的,实用性是其最为主要的功能,后来制壶艺人不再仅仅局限于实用功能,转而在其欣赏性方面的功能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时在造型设计上也不乏创意和匠心,因此,紫砂壶便完美结合了实用性以及艺术性这两者的功能和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宜兴紫砂壶变得越来越珍贵的原因,无不让人产生流连忘返的心情,再加上茶文化与紫砂艺术的相结合以及用紫砂壶泡茶有许多的好处,使之增添了许多韵味。本文主要以紫砂壶"荷韵"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