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胡友培 《建筑师》2014,(6):13-23
本文是有关当代图式理论的系列研究第三篇。前两篇先后刊登于《建筑师》杂志的146、147期[1],分别通过对埃森曼图式理论的解读,建构了建筑学图式的基本内涵;对维德勒有关图式理论分析,剖析了当代城市语境中,建筑学图式讨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罗伯特·索莫(R.E.Somol)[2]"图式的工程"进行理论解读,揭示出图式实践作为社会工程的重要属性进而,通过对库哈斯(Rem Koolhaas)建筑学实践进行解析,从中提取出图式的视角与图式的工作方法,在实践层面上赋予"图式的工程"以具体内容。索莫的理论建构与库哈斯的建筑学实践相互印证,从抽象的理论高度、具体的操作环节为图式的讨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与素材。使得关于图式的讨论。从理论开始,最后回到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当代建筑学图式讨论的元话语——德勒兹的相关哲学理论,对彼德·艾森曼的图式理论展开较深入解读,从中界定出建筑学图式概念的基本内涵。一方面有助于全面了解与评价艾森曼的图式实践(理论与设计两方面);另一方面,则为建筑学图式理论研讨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入,提供一个基础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3.
谭峥 《时代建筑》2023,(6):6-15
建筑学的“本体”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常用于学科自主性的探讨。当下中国建筑界对建筑学的“本体”的认识偏重其基本的结构要素,缺失了对围护、设备、装饰、基础设施等环境技术体系的讨论。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回到“环境的建构”话语产生的历史现场,从对建筑本体观构成决定性影响的建筑理论家吉迪恩开始,逐步涵盖班纳姆、富勒、道萨迪斯、索亚等理论学者,再思“环境的建构”议题在当代建筑学转型期的演变。文章为这一议题的发展设置了中国的城市化与产业化语境,最终延伸到环境建构对中国建筑学科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形态不断迭代变幻、建筑思想日趋多元跨界、行业面临转型沉淀的社会条件下,建筑学视野下的未来性讨论尤其应当回归建筑自主性的学科脉络,重拾契合时代精神的建筑学未来话语。文章从乌托邦、反乌托邦与进托邦三个方面的价值与争议为当代建筑学未来性议题进行认识论层面的解读与思辨。  相似文献   

5.
窦平平 《时代建筑》2015,(2):83-85,75,82
文章围绕三个议题,就当代建筑学语境下的蚕室建筑与9位观展嘉宾进行了讨论:如何看待蚕室建筑;蚕室建筑涉及建筑学本体的哪些问题;蚕室建筑对当代建筑实践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研讨嘉宾为冯果川、冯路、傅筱、郭屹民、李兴钢、刘克成、张雷、周凌、庄慎。  相似文献   

6.
无论怎样组织和经营,讨论传统与中国总是很容易落入当代史论的话语泥沼。在设计学语境中,传统与中国这两个词既相互关联又分别独立,但曾经的谬误一度将传统等同于中国,将现代等同于西方,这让中国设计师步履沉重.而如果将两者完全剥离.似乎又形单影只。是啊,谁让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呢?  相似文献   

7.
王又佳 《新建筑》2007,(3):7-10
当代建筑的美学观与传统建筑美学相比有着更加广泛的审美标准。这些新的美学倾向并不是对传统美学的否定,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有益补充。探讨了彼得·艾森曼建筑话语中呈现出的怪异、消解尺度、无中心等等与传统美学标准不同的审美倾向,分析其背后的哲学、美学、建筑学等语境,并指出彼得·艾森曼建筑话语对当代建筑美学的拓展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时代建筑》2014,(6):34-39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形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对于一个特定的城市,总有一些特征的存在与延续,保证了城市的脆弱的独特性。笔者试图从历史地理学以及街道构成的角度,对呼和浩特市一条特定街道进行剖析,以此熏新界定这条街道对于这个城市的可识别意义,并将议题引向当代语境下,为加强城市的独特性,如何为这条道路寻找"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将适应性的概念从其他学科引入建筑学研究的范畴,根据其发生机制进行分类,并归纳出两种适应性思维图式,从而将其作为设计方法和价值判断标准来指导地域建筑实践,并以此来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张的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力图在全球化背景下为解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该文将塚本的XS和库哈斯的L所体现出的立场差异,置于XL的都市语境进行比对解读,表达了对"东京制造"和"疯狂纽约"两种大都市状态引出的对立批判性理论的深入思考,由此展开对上海的都市语境的分析。上海当代都市语境实质上是XS与L的混合和断裂,具有在世界城市中鲜明的独特性,是建筑研究的基础,建筑学也必将承担修复都市空间断裂的使命。最后,文章回到建筑学的原点,探讨在该语境下,建筑设计如何回应本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日本城市建筑代表着当代亚洲拥挤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建筑类型学。笔者认为正因如此,当代19本建筑学区别于传统欧洲建筑学,将关注对象聚焦于解决拥挤的城市环境,多变的功能需求。从而现代西方建筑学理论提出的身体,流动,混杂,在日本当代城市建筑中得到了体现。本文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日本城市建筑,阐述身体,流动,混杂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骏阳 《时代建筑》2010,(4):110-119
文章试图通过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建筑学发展历史语境的回顾,从诗性表现和伦理责任两个方面阐述霍尔设计的万科中心在当代建筑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竹里项目放在通用建造和乡村建造这两个建筑学议题的语境下进行解读。通用建造旨在将建造过程纳入现代生产体系,它能够回应一些当代正在涌现的挑战。竹里通过在乡建项目中引入通用建造,将乡村建造与乡村审美进行了分离,使得设计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条件的变化和可能性,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其智力特性。竹里革新了传统意义上建造与设计的关系和工作模式,它需要新的评价体系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阿科米星、冶是、同济CEED三个团队于2016—2017年在上海虹口区三号线沿线和虹口足球场附近地区所做的城市空间调研展览,京、宁、杭、沪四地11位学者就建筑师开展城市研究的目的、图像化再现、分类与概念、日常生活、理论化和系统化5个方面展开讨论。核心议题是如何从主流学科系统所忽视的普通建成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建筑学的新认知和新方法,建构一种基于中国当代本土现实的建筑学——"城市建筑学"。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学中,环境概念表述了生命体的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分析了建筑学话语中与环境议题密切相关的五个词语。"舒适"概念是物质文化中的主导价值,它促进了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身体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感受。"卫生"概念包含着空间、物理和医学的内涵,为联结身体、建筑与城市提供了一个认识工具。现代的"度量"使环境变得可以被描述和指示,并成为实现舒适的目标对象。"模拟"基于对环境要素的细分和面向能耗的排他性筛选。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为建筑学理解生命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适应"的思想。面对当代开放性的环境概念,建筑学的环境议题正从"环境-建筑"的对应范式转向"环境-形式-作用"的参与范式。文章认为只有通过对环境的作用过程的充分认识,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环境进而以形式的创造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8.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着重在建筑生态语境中探讨“新三届”建筑学人的历史角色.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生态语境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复兴型知识群落,占据了优势“生态位”的“新三届”建筑学人承担了中国建筑“新启蒙”的时代使命,从建筑学的学科再造、建筑实践的疆域开拓及建筑界的系统组织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生态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其历史贡献极为突出,而发展局限亦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沈丹杰  杨宇振 《新建筑》2024,(2):116-121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过程有不同诉求。如何面对上一个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和普遍性议题,是一个“精明更新”的议题。绍兴政府试图通过“削楼”方法修复和延续古城的历史传统格局,进而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文章首先探讨作为城市更新空间策略基础的自然山水格局与水系空间;进而分析当下的城市空间矛盾,借鉴多个国际城市的精明更新案例,结合绍兴城的传统空间特征提出重生水路、登高揽胜与重塑城市多样生活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