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8月9日和10日,上海电网首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110 kV叶塘变电站1号和2号主变先后吊装到位,标志着变电站电气安装全面展开,预计12月中旬投入运行。110 kV叶塘变电站位于上海市奉贤大叶公路南、沪杭公路东,建筑面积近2 000 m2,是国家电网公司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之一。与智能变电站相比,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以"集成化智能设备与一体化业务系统"为主要特  相似文献   

2.
《变压器》2014,(5)
正去年12月27日,上海叶塘110千伏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投运,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该示范工程于2012年12月启动,包括建设6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分别为220千伏重庆大石、110千伏湖北未来城2座户外站和220千伏北京未来城、110千伏上海叶塘、北京海鹊落、天津高新园4座户内站。新一代智能变以"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  相似文献   

3.
《变压器》2013,(8):36
宁海110kV黄坛变电站日前在黄坛镇联溪村正式启动建设。工程预计在明年上半年投运。据了解,该工程是宁海首座110kV智能输变电工程,变电站总投资规模1 137万元,占地面积为3 216平方米(约4.82亩),是宁海供电公司首次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标准建设。该工程是按无人值班智能变电站设计,一次设备采用"  相似文献   

4.
<正>12月27日,上海叶塘110 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投运,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首批6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其余5座示范工程包括220 kV重庆大石、110 kV湖北未来城2座户外站和220 kV北京未来城、110 kV北京海鶄落、天津高新园3座户内站。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以"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5.
《电力安全技术》2014,(1):66-66
正2013-12-27,上海叶塘110 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投运,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首批6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公司于2009年开始智能变电站研究与建设,在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设备研制、生产调试、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基础,具备了推动变电站技术进步由量变转化  相似文献   

6.
正12月27日,上海叶塘110千伏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投运,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该示范工程于2012年12月启动,包括建设6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分别为220千伏重庆大石、110千伏湖北未来城2座户外站和220千伏北京未来城、110千伏上海叶塘、北京海落、天津高新园4座户内站。新一青鸟  相似文献   

7.
《低压电器》2010,(5):65-65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110(66)~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和《330~75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统一了66~75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标准,规范了各类型智能变电站设计、设备的工程技术要求和配置原则。规范涉及内容包括各类型智能变电站的智能一次设备、电子互感器、设备状态监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未来城的110千伏变电站正式送电投入运行,这是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首批实施的6个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之一。据悉,该站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集成化智能设备、运用一体化业务平台,有10项核心技术均为国内首次使用。除武汉外,其他5个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均在北京、上海、重庆等直辖市。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未来城变电站对各类电气设备实行了高度智能集成,缩减了设备量和设备对接,大幅减少了故障节点。同时,集成设备属于免维产品,解决了过去大量电气设备长期暴露在室外,可靠性日  相似文献   

9.
刘磊  吴杨  赵琳 《电力建设》2011,32(5):35-38
介绍了张家口风电中心110 kV 智能变电站工程。重点分析了该工程的技术特点和实施方案,指出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智能终端与一次设备结合,简化开关内部二次回路;过程层设备实现开关场就地安装,采用通用面向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GOOSE)网络化方式实现信息共享;一次设备的在线监测系统提高设备的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与视频系统联动实现站内照明、通风、空调、采暖、给排水的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10.
《电世界》2016,(2)
叶塘110 k V智能变电站是全国首批六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之一,也是上海首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在控制电缆桥架、光缆和光缆头选型、光缆敷设和熔接、电子式互感器、绝缘母线等几个方面,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装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对具体每个方面的不同进行介绍,给出注意事项,并对今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绿色能源设备开启和谐未来直流特高压输电及电力电子主要产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换流阀设备、直流场设备以及特高压交流控制保护及监控。变电站及智能电网系统涵盖了从发电、输电、变电到配电等环节,具备1000kV以下变电站全部二次设备成套以及110kV智能变电站全部一、二次设备的供货能力。配网自动化智能变配电系统国内最大的配网自动化成套设备供应商,可提供全套智能配电系统产品和智能配电网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依托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山东淄博中化220 kV变电站"设计竞赛及国家电网公司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北京未来城220 kV变电站"工程建设该方案,在遵循安全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下,根据目前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最新成果,将220 kV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根据功能需求进行整合,论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方案,研究过程层、间隔层设备的优化整合方案;电站保护、测控和计量系统的集成整合方案。通过整合优化布置,实现提高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110 kV蒙自变电站所采用的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具体内容。阐述了按照IEC 61850标准进行的系统结构设计,包括各功能分层的智能设备。提出按照外置式方式解决光纤式电流互感器在GIS内的安装措施。介绍了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方案及站内网络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正直流特高压输电及电力电子主要产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换流阀设备、直流场设备以及特高压交流控制保护及监控。变电站及智能电网系统涵盖了从发电、输电、变电到配电等环节,具备1000kV以下变电站全部二次设备成套以及110kV智能变电站全部一、二次设备的供货能力。配网自动化智能变配电系统国内最大的配网自动化成套设备供应商,可提供全套智能配电系统产品和智能配电网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月20日,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国内首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项目—330 k V富平变电站工程已经破土动工。二代智能变电站具有"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等特点,相比较一代智能变电站占地更少、设备更智能、建设周期更短、可靠性也更高。二代智能户内变电站建筑面积最大可减少  相似文献   

16.
某110kV智能变电站因接入系统要求需在两路110kV进线装设线路保护装置,但实施情况与常规变电站不相同。从现场实施、装置调试验收对该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对智能变电站光纤链路的认识,增强智能站二次设备调试能力,为以后智能站的改扩建及调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生产验收的中的一些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和学习。将从各方面结合苏正站的验收投运以及投运以来的运行经验进行分析。220千伏苏正变电站为国网公司第二批试点建设的智能变电站,工程于2011年5月1日开工建设,2011年12月23日投运,历时8个月。本期工程建设2台180MVA主变,220kV、110 kV室内GIS布置。苏正站电气一次设备智能化,220kV、110kV系统采用全  相似文献   

18.
《电力信息化》2012,(8):34-34
甘肃省首座智能变电站330kV光辉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及基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本期规模为主变压器2台、330kV出线5回、110kV出线12回。该站后台采用NS3000S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备智能告警、顺序控制、在线监测等高级应用功能,实现了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供用电》2014,(11):10-10
作为国内首座330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项目,富平330kV变电站工程计划于11月开工建设。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推广建设48个110-220kV,试点建设1个330kV、1个500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相似文献   

20.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方案讨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应用的日趋成熟,将现有二次设备按照需求进行集成整合将是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趋势。对智能变电站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设备的集成方案进行了讨论,重点针对过程层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集成方案进行了分析;对间隔层保护装置、集中式测控装置、多功能测控装置、智能组件、故障录波和网络分析仪集成等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对站控层一体化监控系统的集成进行了讨论。结合当前工程实际应用情况,提出在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试点应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保护测控集成装置较为可行,为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