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厚松散层下煤层开采顶板垮落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松散介质力学理论和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厚松散顶板下煤层开采顶板垮落特征 ,详细分析了厚松散顶板下开采顶板垮落规律 ,得出了厚松散顶板下采煤采场支护阻力计算公式。厚松散顶板垮落特征与薄层状顶板垮落特征有着很大区别 ,顶板垮落形态似抛物线拱状 ,且随工作面推进冒落拱动态向前移动 ,其形态、大小基本保持稳定 ,靠采空区侧顶底板移近量最大 ,工作面支柱载荷前后排较小中间大 ,研究结果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2.
该文针对分层开采工作面在下分层厚破碎松散顶板条件下开采采取了"见五回一"支护方式,并且沿工作面煤壁布置一排贴帮柱,在第四排支柱打反斜撑支柱,每棵支柱均穿柱鞋。采用这种支护方式可以实现无倒柱现象和无漏顶现象。  相似文献   

3.
厚松散层下煤层开采顶板垮落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松散介质力学理论和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厚松散顶板下煤层开采顶板垮落特征,详细分析了厚松散顶板下开采顶板垮落规律,得出了厚松散顶板下采煤采场支护阻力计算公式。厚松散顶板垮落特征与薄层状顶板垮落特征有着很大区别,顶板垮落形态似抛物线拱状,且随工作面推进冒落拱动态向前移动,其形态、大小基本保持稳定,靠采空区侧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工作面支柱载荷前后排较小中间大,研究结果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4.
刘君  董国伟 《山西焦煤科技》2013,37(1):10-12,15
针对特厚松散顶板采煤工作面顶板破断机理研究不足造成顶板漏冒压坏工作面液压支架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进行特厚松散顶板采煤工作面顶板破断规律、机理及特征研究,进行特厚松散顶板在采动过程中的裂隙发育情况、离层情况、冒落和垮落特征分析。研究得出:特厚松散顶板采煤工作面顶板垮落特征与常规顶板地质条件下有所不同,特厚松散顶板以冒落拱形式破断;基于特厚松散顶板破断特征,利用采动岩体力学理论,建立了特厚松散顶板破断的力学模型,确立了特厚松散顶板采煤工作面冒落拱参数。该技术成果可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矿井煤炭开采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迟占国 《煤矿安全》2014,(8):101-103
火成岩的侵入导致某矿10#煤层赋存不稳定,顶板局部地段过于坚硬,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空顶范围过大,对工作面的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威胁,针对以上情况,开展工作面放顶技术研究。研究表明:顶板不能充分垮落时,必须采取"切顶排加强支护+人工强制放顶"措施处理坚硬顶板;放顶线上另增密集支柱的线密度nzmc为5.85根/m,可保证工作面初放阶段安全回采;为保证切断顶板,应在放顶排正常支柱之间加强布置1根支柱,则支柱柱距由0.5 m变为0.25 m。  相似文献   

6.
17201工作面采用单体支柱支护,支柱加硬质木垫板带帽支护,直线点柱3~4 硐缓慢下沉法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为3.8m,最小控顶距为2.8m,支柱穿铁鞋,工作面切顶排采用对柱支护.  相似文献   

7.
邯郸矿业集团陶二煤矿2212工作面属于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随着采深的增加,工作面集中应力增大,煤层及顶板被挤压,出现破碎、松散和局部漏顶现象.经过对该工作面的现场调研,决定对未采动区域采取由上巷向工作面打设长距离钻孔进行预注浆加固充填的措施来解决工作面漏顶等问题.工作面共设计5个长距离钻孔,共注浆18 t,有效控制30 m范围内的顶板破碎,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长平公司制定完善的大倾角大采高破碎顶板工作面回采方案,采用磨机头、单向顶溜、打戗柱、工作面伪倾斜推进等多种措施,解决了4314大采高工作面因机头机尾高差过大、工作面顶板伪顶破碎严重等因素造成的刮板输送机前窜、支架歪斜度超标、支架挤架咬架等难题,为工作面的顺利回采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9.
应用马丽散注浆加固破碎顶板技术,能及时改变松散破碎煤岩体的松散结构,提高了煤体的整体强度和工作面作业地点的安全可靠性,从而保证了回采工作面的正规循环作业及安全生产,解决了多年来采煤工作面因遇到松散破碎煤岩体时,造成工作面硬帮局部或大面积煤壁片帮和顶板漏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卧龙湖矿首采103工作面项板受火成岩侵入,属坚硬顶板,国内外研究表明该类顶板一般矿压显现较为强烈.根据103工作面实际生产技术条件,沿工作面长度方向设上、中、下3个测站,对末前排支柱进行"三量"观测,通过对支柱阻力及顶底板移近量的分析可以得到,老顶初次来压期间,工作面阻力较直接顶垮落阶段大幅度增加,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速度达到峰值且工作面顸底板相对移近量达到最大值.为加强工作面安全度提出一些支护对策,提高支柱载荷、加强切顶排支护等.  相似文献   

11.
17201工作面采用单体支柱支护,支柱加硬质木垫板带帽支护,直线点柱3~4硐缓慢下沉法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为3.8m,最小控顶距为2.8m,支柱穿铁鞋,工作面切顶排采用对柱支护。  相似文献   

12.
复合顶板垮落特征数值分析及合理支护参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涛  张东升  王红胜  王旭锋 《煤矿开采》2006,11(2):52-53,56
采场控顶设计是顶板管理的关键因素,而顶板岩层的运动规律是采场控顶设计的依据。按照复合顶板以“护”为主的原则,应用岩石破断分析系统(RFPA2D),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了柳泉煤矿3煤工作面复合顶板离层、冒落、垮落的特征和规律,确定了工作面支柱的合理工作阻力和支护密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压、漏、推冒顶事故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张耀 《矿山机械》2006,34(10):141-142
我矿16煤炮采工作面标高在-300m左右,煤层平均厚度约1.1m,顶板为十下灰,平均厚度约4.6m。从我矿16煤10个炮采工作面回采后收集的技术资料表明,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的步距约25m。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采用3~4排单体液压支柱控制顶板,人工回柱放顶,缓慢下沉法管理顶板。工作面在初次来压之前,除按照工作面正常密度外,还要求沿工作面切顶排增加丛柱加强支护;丛柱每4棵为一组,丛柱间距(中-中)8m。固然如此工作面在初次来压期间造成顶板大面积垮落推倒支柱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给工作面的正常推采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状况,我矿在16201及16202两个工作面初次来压之前分别进行了人工强制放顶。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金矿缓倾斜破碎薄矿体,初选锚杆护顶短壁式全面法、超前长锚索支护"V"形工作面推进全面法及液压支柱护顶壁式崩落法3种采矿方法开采。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确定液压支柱护顶壁式崩落法为最优采矿方法,并开展了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液压支柱的平均支护强度约15 MPa,为采场顶板提供了有效支撑;采场平均生产能力达到80~90 t/d,损失率为9.2%,贫化率为7.8%,有效提高了采场的生产能力,降低了矿石的损失贫化率。液压支柱护顶壁式崩落法为类似工程条件的矿山开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开采厚表土层薄基岩浅埋煤层的过程中,尤其对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顶板破碎、工作面漏顶现象。通过对某煤矿西翼21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和对该工作面顶板岩性的实验分析,采用"砌体梁"假说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漏顶机理进行分析,研究顶板破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面推进距开切眼90m处时,上位基本顶顶梁达到极限垮落步距,上位基本顶破断并滑落失稳,造成煤层上方顶板破碎,工作面漏顶。  相似文献   

16.
从地质构造、煤岩体特性、回采工艺等多因素分析了21130工作面破碎顶板失稳原因,提出在工作面穿棚铺网来控制顶板,穿棚铺网相当于给工作面做了一个人工假顶,可有效预防上方破碎顶板冒漏,对提高采场安全水平和工作面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硬夹矸薄煤层单产提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采面矿压规律,共观测了工作而15个,巷道20条,顶板来压预测10次,测得数据41.8万个,完成矿压报告21份,为北宿煤矿采煤工作面支护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投产初期,工作面采用HZJA型摩擦支柱支护顶板,切顶排为单排密集,柱距0.2m,10棵1组,7m一个木垛,第一、二排为单柱,柱排距1m。自1981年10月,改为对柱无密集支护,柱  相似文献   

18.
液压切顶支柱工作面的矿压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切顶支柱使用情况下的工作面矿压特性,分析切顶支柱对顶板管理的作用。切顶支柱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回柱放顶的效率,并且能够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为实现工作面的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综放工作面复杂地质条件下仰采期间过断层、过顶板漏顶冒顶区、过顶板松散破碎带压注马丽散胶体加固顶板技术,总结了仰采期间顶板管理的经验及教训,提出了仰采期间顶板管理需要解决的难题,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综放工作面仰采期间顶板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就破碎顶底板、倾角45°~75°的薄煤层,在采场矿压观测和回采实践的基础上,对顶底板活动规津、防顶板抽冒和底板滑动及冒落歼石对工作面支架的冲击等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介绍了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塑料网满顶护底,对顶底板综合控制的伪俯斜长壁回采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