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白洋淀芦苇湿地退化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白洋淀芦苇湿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近40年来,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对白洋淀芦苇湿地的退化状况、退化原因以及保护白洋淀湿地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以保护白洋淀芦苇湿地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并加强湿地科研工作为主保护内容.  相似文献   

3.
目前自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其底泥中磷的含量也与日俱增。不同形态分布的磷在自然情况变化时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对于控制水体中磷的浓度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五步化学分级提取法测定了12个湖泊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在底泥中与钙结合的磷较多,平均占总量的60%左右。射线衍射结果也表明12个样品中均含有较高比例的晶体钙矿物,平均含量约为49%。除了与钙结合的磷之外,其余的磷多数与铁、锰化合物相结合,其含量平均占总数的18%。黏土矿物及铝氧化物中结合的磷占总量的8%,与残余磷9%相当。松散吸附结合态的磷含量最低约占6%。研究磷的形态分布分析方法对于了解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以及磷在水体一底泥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下游某水源型水库为例,对水库表层底泥应用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测定了总磷(TP)、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总磷含量在652.55~889.78 mg/kg ,表层沉积物中 T 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Fe/Al-P部分,其次来自IP和OP部分。OP含量与 Ca-P和 Fe/Al-P的含量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Ca-P 与 Fe/Al-P相关性较弱。5个采样点底泥中的铁铝结合态磷含量都低于钙结合态磷,且两者比值都小于0.5,应考虑环境酸化引起的磷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芦苇资源及其生态功能与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芦苇是白洋淀湿地中最重要的水生植物,面积约6000hm^2。介绍了白洋淀芦苇资源的分布、产.量情况,并分析了白洋淀芦苇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包括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促淤防蚀、澄清水质、抑制藻类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由于白洋淀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环境污染,所以最后围绕白洋淀芦苇净化水环境的功能提出了白洋淀芦苇的生态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6.
洋河水库底泥磷的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洋河水库底泥中磷的释放规律。通过调整上覆水的DO、pH、温度等条件,在室内进行静态模拟试验,得到了如下结果:厌氧条件促进底泥无机磷的释放,好氧条件抑制底泥磷的释放,同时还可吸收水体中的磷;弱酸性或弱碱性上覆水条件均促进底泥中磷的释放;随着温度的升高,底泥中无机磷的释放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7.
白洋淀底泥重金属污染地积累指数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白洋淀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分级,结果表明:淀内各取样点镉、铅污染较普遍,且多为几种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镉>铅>锌>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梁庄、同口、安新大桥、南刘庄;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理,防止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波浪扰动下河口底泥中磷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反映河流、海洋水体受污历史的载体,河口底泥在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易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释放沉积其中的污染物,影响水体水质。为了明确秦皇岛近岸海域内污源染,量化波浪扰动下底泥释放对水质的影响,该研究以波流水槽为动力试验设备,选取秦皇岛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大蒲河的河口底泥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河口底泥在间歇性波浪扰动下磷的释放特性。总磷在波浪扰动下的释放可分为浓度迅速增加的初期和浓度随时间线性增加的稳定期两个阶段,浓度随波高增大而升高,且在波高大于8 cm时与浊度呈显著正相关。溶解性总磷受浓度梯度和波浪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向上覆水体迁移扩散,随时间呈小幅增加。总磷在波浪扰动初期的释放强度为2.00×10~(-3)–8.75×10~(-3) mg/m2/s,是稳定期释放强度0.50×10-4–2.25×10~(-4) mg/m~2/s的18–40倍,且两个阶段的释放强度均随波高呈指数增长。当波浪强至起动底泥,原先的泥水界面释放转为底泥起动悬浮释放,水体中颗粒态磷取代溶解态磷成为磷的主要赋存形态。间歇性波浪扰动静置期,颗粒态磷的吸附沉降使得水体中总磷浓度和颗粒态磷的比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9.
明确水鸟生境分布和变化,对于维持湿地水鸟物种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白洋淀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水鸟觅食栖息提供了良好条件。2017年以来,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质由劣V类提升到全面Ⅲ类,水位稳定保持在7 m左右,淀区面积由171 km2恢复至275 km2左右,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水鸟多样性和数量持续增加。但白洋淀地形复杂,生境影响因素众多,不同补水条件下水鸟生境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还缺乏定量研究。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生境适宜性指数(HSI)评价模型,量化分析了不同补水条件下白洋淀4—8月鹭类生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位和鹭类适宜生境面积密切相关。4月份,鹭类中、高适宜生境面积随水位呈单峰型变化,在水位为7.21 m时达到最大,约为79.76 km2;5—8月份,鹭类中、高适宜生境面积随水位降低而增大,当水位低于6.33 m时随水位降低而逐渐减少。补水入淀位置是影响鹭类适宜生境时空格局的主要原因。单一入淀口补水,如由小白河、白沟引河分别补水,对淀区北部烧车淀生境适宜性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SMT和Psenner分级提取法分别测定了北运河(北京段)底泥总磷和各结合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春季北运河底泥TP平均含量为1 086.29mg/kg,含量偏高,属严重污染;各结合态磷平均含量顺序为Ca-P>Al-P>Fe-P>NH4Cl-P>Res-P>Org-P,相同结合态磷的含量在不同采样点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各结合态磷与上覆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北运河(北京段)底泥TP含量主要受NH4Cl-P、Fe-P、Al-P和Res-P影响,其中Al-P的影响最大;NH4Cl-P、Fe-P、Al-P和Res-P均与上覆水含磷量显著相关,其中BAP(BAP≈NH4Cl-P+Fe-P+Al-P)平均含量达到TP的48.63%,且与上覆水含磷量极显著相关,说明底泥磷特别是BAP的转化释放是引起上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依据白洋淀数字化地形图,结合白洋淀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数据,对白洋淀的水温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表明:在水生生物最佳生长水位时(以大沽高程8.0m为例),(1)白洋淀水温在水平方向上(表层以下)分布具有差异,8月前,浅水区水温较高,深水区水温较低。8月后,水平温度分布不再有差异。(2)水温垂向分布呈现分层现象。7月下旬前,垂向分层由不规则逐渐向具有规则性发展,深水区分层数稍多于浅水区分层,7月底8月初,分层极具规则性。8月中旬,垂向水温达到一致,没有分层现象,9月后,又出现新的分层.(3)表底温差在8月初一直存在,浅水区表底温差小于深水区的。8月中旬,表底温差消失,9月初重新出现。(4)从动力学、热力学的角度研究了白洋淀的水温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湿地是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是管理和保护湿地的重要途径。以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实验,综合运用经济学、资源学和生态学方法,对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经过计算,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利用价值为71792.7×104元/a,其中,直接利用价值为34678.4×104元/a,间接利用价值为37114.3×104元/a。最后,对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当前水量供需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白洋淀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从白洋淀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人手来研究,然后分析白洋淀的入淀量,得出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非点源污染的生态工程技术控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它具有丰富的物产和多种生态服务,被誉为“华北明珠”和“华北之肾”。从2003年水质监测结果来看,白洋淀的大部分水域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TP、TN和NH3-N。通过对污染源的实地调查,发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白洋淀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除继续加强主要工业污染源控制外,如何实施区域环境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控制淀区污染的主要途径。在分析调查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生态施肥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生态缓冲带和湿地生态系统等源头和径流控制措施来控制白洋淀的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水质平衡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淡水湖,素有“华北明珠”之称,具有沼泽和水域等生态系统。通过对白洋淀水质平衡分析,利用人工神经网络BP结构模型建立水质模型,提出白洋淀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白洋淀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湖泊水文情势的影响程度,提出以现状年环湖泊河流入湖实测月径流量与天然月径流量的差异表征入湖流量变异程度。结果表明:入湖天然径流量采用降雨径流关系法进行还原,效果较好;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使入淀河流顺畅程度几乎全部为完全阻隔。最后提出相应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底栖动物群落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6年春、夏、秋3季的调查采样,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研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对水环境因子和底泥环境因子的响应,识别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CCA结果显示,水环境因子中透明度、叶绿素a、水深、水温、溶解氧、氨氮、硝氮和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底泥环境因子中底质中值粒径、沉水植物生物量和氨氮含量是影响底栖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优势物种摇蚊科和颤蚓科对高污染物浓度环境适应性更好。水体中氮、磷对底栖动物影响显著,而底泥中氮、磷的影响较小,可以通过氮磷的吸附转移降低水体污染对底栖动物的胁迫。  相似文献   

18.
白洋淀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治理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洋淀作为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锐减,随着最近几十年连续出现干淀现象及大量污水进入白洋淀,白洋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5年,河北省启动一项历时10年、总投资达80亿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计划,以恢复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文章从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的角度来分析白洋淀的现状并提出治理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白洋淀芦苇湿地根孔(系)观测调查及其净化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芦苇是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区域典型的湿地植物,面积约6000hm^2。观测调查结果表明,芦苇具有庞大的地下根状茎,形成芦苇根孔;根孔以横向走向为主,大多数芦苇根孔集中在18-75cm之间。与退化芦苇湿地相比.健康芦苇湿地苇高、苇粗,根、茎长而重。室内芦苇和小麦原状土柱(0~100cm)的污水净化实验结果表明,苇地土柱的净化能力大于麦地土柱,以对磷的净化最大。苇地土柱的净化率为TP92.6%、TN40.6%、COD54.1%;麦地土柱的净化率为TP86.0%、TN27.4%、COD2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