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所制得的淀粉微球的性能进行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木薯淀粉微球呈圆形,表面粗糙有孔,粒径约100μm;傅立叶红外光谱显示淀粉微球明显交联;在0.1 mol/L的盐酸、pH7.4的磷酸缓冲液以及0.9%的生理盐水中淀粉微球表现出较好的载药性能。  相似文献   

2.
构建一种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较高,且具有一定谷物品质特征的淀粉微球,即能量缓释拟谷物淀粉微球。探究不同添加量的海藻酸钠、结冷胶、壳聚糖与马铃薯淀粉,对所构建微球中慢消化淀粉含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0.051 mol/L、结冷胶浓度0.047 mol/L及壳聚糖浓度0.014 mol/L时,制备的微球慢消化淀粉含量57.88%,而抗性淀粉含量较低。用月桂酸改性的马铃薯淀粉制备的微球,在具有高水平慢消化淀粉的同时,抗性淀粉含量大幅提高至31.49%。两种淀粉微球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膨胀性,而微球的汤液pH值较低,汤液干物质量和碘蓝值也明显低于大米和小米。此外,微球具有与小米相似的质构特性,可作为拟谷物食品食用。  相似文献   

3.
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马铃薯淀粉废水中蛋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分子絮凝结合磁分离技术对从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回收蛋白进行初步研究。采用反向悬浮交联法制备得到磁性壳聚糖微球,用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形貌观察,并研究了该微球对马铃薯淀粉废水中蛋白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的磁性微球外表呈球形,粒径为20~50μm;当马铃薯淀粉废水中磁性壳聚糖用量为2mg/mL(磁性壳聚糖微球:马铃薯蛋白=4:1),吸附时间为30min,温度为45℃,pH为7·0时,吸附率最高,达到80%。该研究为马铃薯淀粉废水的综合处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徐忠  伟宁  李强  樊丽花 《食品科学》2009,30(12):57-60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Span60 为乳化剂,大豆油为油相,采用逆相悬浮交联聚合法合成淀粉微球。应用正交优化设计,选择淀粉溶液浓度、油水相之比、乳化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四个因素为考察对象,对淀粉微球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淀粉微球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淀粉溶液浓度为25%,油水比为3:1(V/V)、乳化剂用量为0.5g、交联剂用量为2.0ml,制得的淀粉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3.73μm。  相似文献   

5.
氟苯尼考淀粉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仲谨  田晓静  杨威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2):205-207,210
以可溶性淀粉作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包埋法制备了氟苯尼考淀粉微球,通过响应曲面实验设计,以载药量和包封率的综合得分为指标,优化了氟苯尼考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进一步采用体外动态释药法评价其释药特征;分别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和扫描电镜对载药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4g、氟苯尼考0.18g,交联剂0.94g,反应时间1.46h;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氟苯尼考质量>交联剂用量>反应时间;按优化工艺参数制得的载药微球载药量28.1%,包封率为64.2%;氟苯尼考淀粉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一级释放方程和Korsmeyer-Peppas模型方程;氟苯尼考载药微球具有一定缓释效果,其制备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6.
探讨棉纤维制得碳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构特点和吸附性能。采用水热碳化法,以棉纤维为原料制备碳微球,对碳化温度做了系列研究,并测试了所制得碳微球的形貌、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图、粒径分布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催化剂浓度一定、碳化温度为150℃时,纤维开始碳化,并随着温度的升高,碳化程度逐渐增强,在210℃时即得到较为良好的碳化状态,结晶区大部分被破坏,生成丰富的官能团,平均颗粒直径在530.6nm左右,其吸附量达到了145.420mg/g。认为废旧棉织物制备出的碳微球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淀粉微球的制备及吸附香精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悬浮交联聚合法制备了淀粉微球。电镜扫描显示,微球表面粗糙,其对玫瑰香精的吸附量达133mg·g-1。  相似文献   

8.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利用乳化-凝胶法结合冷冻干燥制备淀粉微球气凝胶,研究加热温度、时间、淀粉乳浓度及油乳比对淀粉微球气凝胶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制备淀粉微球气凝胶,以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力作为评价指标。研究表明:淀粉微球气凝胶吸附性能受温度影响大,温度85 ℃、加热时间90 min、淀粉乳浓度为15%,其吸附力为((0.928±0.008)) mg/g,较原淀粉的吸附力增69.8%;粒度分布测量及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升高,淀粉颗粒膨胀,淀粉微球气凝胶的粒径逐渐增大,当温度升高至100 ℃时,气凝胶珊瑚状表面形成,表面变粗糙,粒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苦荞麦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方法:正交实验法优化交联淀粉微球的最佳工艺,红外、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对其进行表征。结果:制备苦荞麦淀粉微球的最佳条件为:5%苦荞麦淀粉、0.9gSpan60、3mL环氧氯丙烷、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为4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淀粉微球近似球状,球体表面粗糙,结构呈多孔立体网络结构,平均粒径为32μm;其对次甲基蓝的吸附量为3.78mg/g。结论:苦荞麦淀粉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缓释性能,可应用于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0.
游离淀粉率是马铃薯颗粒全粉品质和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马铃薯颗粒全粉碘蓝值的测定,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刮板、制片、回填)对马铃薯颗粒全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碘蓝值、吸水能力、吸油能力、色差值△E的大小顺序为:制片工艺回填工艺刮板式工艺;在95℃保温30 min后降温过程中,当温度相同时,马铃薯颗粒全粉黏度大小表现为制片工艺回填工艺刮板式工艺。对不同工艺制得的马铃薯颗粒全粉进行形态和微观结构分析发现,以刮板式工艺制得的颗粒全粉色泽、风味、营养成分均保持较好,回填工艺制得的颗粒全粉色泽、风味均居中,而制片工艺制得颗粒全粉分散性不高,有成团现象,且色泽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