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子君 《山西建筑》2007,33(29):8-9
归纳总结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发展,分析了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变化与发展,通过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的自然人文环境,从而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规划现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新发展的了解,研究了西方规划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并倡导更为开放的规划理论和规划体系,以进一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是古而有之的,但是要做到真正地将其应用到城市规划中确实很难,本文顺着中西方历史的发展脉络,研究了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城市规划的真正含义和城市规划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近百年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基础上,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划分为经验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四个范式,并着重对目前西方主流的沟通式规划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和批判性总结。本文认为,一方面,沟通式规划存在着假设前提的脆弱性、实施过程的矛盾性和实践结果的松散性三大重要缺陷,其自身的这种局限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沟通式规划理论作为西方规划百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城市规划借鉴的地方。作者即以中国规划界研究的热门领域(也是沟通式规划经常被应用的领域)——战略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借鉴西方沟通式规划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与社区规划是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领域,充分体现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划实践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城市中普遍存在公众自发建设,往往被西方规划师所赞赏和推崇,并且认为政府应该支持和协助因为自发建设是自下而上、公众自发改善自己所在生活环境的努力,符合规划的公众参与价值观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是否需要认同这个所谓价值观?通过越南、印尼和中国的三个自发建设案例说明,城市规划的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真谛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盲目照搬西方理论也揭示了中国目前蓬勃的造城运动缺乏规划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界经历了规划理论的嬗变,系统理论、理性规划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新右翼规划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和协作式规划理论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规划理论的主要思路是应对经济增长、应对区域竞争和应对改善需求。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理论要从应对转型发展、应对社会治理、应对城市分化和应对规划体制变革等方面入手分析和构建。  相似文献   

7.
目前,城市规划越来越考虑人的行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字样在各种规划法规和项目书中都能见到.但是这些落在书面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具体措施,而且我国很多规划师只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去谈城市规划与人本主义,很少有人真正去探讨城市规划与人本主义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二者有什么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其实,城市规划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并且人本主义早期在西方比较受重视,很多规划界的先辈们都致力于此项研究,才诞生了今天的城市规划理论及思想.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规划思想是城市规划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分析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龙元 《城市规划》2004,28(1):73-78
简要回顾20世纪后半叶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从公众参与的角度,介绍了交往型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依据、主要论点及其意义。还分析了交往型规划和公众参与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实践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对计算机辅助规划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在西方国家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变化对城市规划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影响.1960年代,将城市规划视作一门"科学",引发了计算机支持的定量分析模型应用热潮.1970年代以后,认识到城市规划的"政治性",不可能由计算机产生不带有价值观的规划,计算机应用重点转向了规划与管理的日常事务.1990年代以来,西方规划界出现"交往规划"思想,将城市规划视作一种"交流行为".在其影响下,规划支持系统(PSS)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西方规划界计算机辅助规划的主要议题.西方的经验启示我们,当前中国城市规划中计算机应用必须克服技术导向的趋势,以规划为导向,从规划本身出发寻求各种适宜的技术及其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鸦片战争中最早开埠的城市,上海逐步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布局模式.开始受到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本文将上海自开埠至建国这一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分为租界发展时期(1843年至1927年)、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时期(1927年至T937年),日本占领上海时期(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大上海都市计划>时期(1945年至1949年)四个阶段.详述了各时期几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对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影响.本文认为近代上海是中国接受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先锋据点,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旅游规划编制工作被认为是一项技术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编制发展过程并不协调同步。伴随西方城市规划研究理论的发展,旅游规划也开始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并关注其发展演化过程。本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已有的四个旅游规划,探讨中国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的演进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在西方国家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变化对城市规划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影响。1960年代,将城市规划视作一门“科学”,引发了计算机支持的定量分析模型应用热潮。1970年代以后,认识到城市规划的“政治性”,不可能由计算机产生不带有价值观的规划,计算机应用重点转向了规划与管理的日常事务。1990年代以来,西方规划界出现“交往规划”思想,将城市规划视作一种“交流行为”。在其影响下,规划支持系统(PSS)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西方规划界计算机辅助规划的主要议题。西方的经验启示我们,当前中国城市规划中计算机应用心须克服技术导向的趋势,以规划为导向,从规划本身出发寻求各种适宜的技术及其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曹康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19,43(11):61-62
文章以中国规划理论的政策性、应用性、实践性为脉络,采用历时性分析和主题探讨两种分析构架,扼要剖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的进展。文章认为规划理论随时代而变化,与所处国家的国情密切相关.当代中国的规划理论和欧美国家的规划理论有相当的差别,因此不应完全在西方规划理论的框架下研究当代中国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规划理论建设之不足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王凯 《城市规划》2003,27(6):66-71
自 1 96 0年以来 ,西方的主要规划理论随着其社会经济背景的不断变化 ,呈百家争鸣的局面 ,根据 2 0 0 2年菲力浦·奥曼丁杰出版的《规划原理》为蓝本、按时间顺序对系统论、理性规划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理论、新右翼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的理论、后现代理论和协作型理论进行了概述 ,并指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是一项高度复杂的人类活动,需要相应的规划支持技术来辅助规划人员执行特定的规划任务。有史以来,西方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技术被开发和应用到城市规划领域并最终形成了以“规划支持系统”(以下简称PSS)为主导的规划支持技术。规划支持系统指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包含一系列组件的专业工具,以共同支持特定规划任务的特定部分。然而长期以来,众多的PSS被学术界或者科技公司开发出来,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却相当有限,形成了PSS的供给开发与需求应用之间的不一致,即“PSS实施困境”。对于这一问题的了解将有助于理解近20年来西方规划支持技术经历的发展过程。本文旨在勾勒西方PSS实施困境产生的理论背景、现实原因、解决路径,以及PSS当前发展新趋势,目的在于为我国城市规划中规划支持技术的创新、开发、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吴健 《城市建筑》2014,(9):51-51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及对城市未来发展情况的不确定性,西方理论者针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问题提出了情景规划这种理念,此方法已经逐渐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接下来,本文基于规则约束的城市用地布局多情景规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规划理论的批判和规划效能评估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对传统规划理论、系统规划、理性规划理论的批评,以及通过以建立和追求共识为核心要素的沟通式规划,对在市场经济中能更有效地实现发展的目标,能够适应竞争环境的实用主义的规划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效能理论和评估城市规划效能的四原则体系。这些评估原则体系包含了不同规划理论的一些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8.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中国村庄规划范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村庄规划大都借鉴城市规划,是基于精英决策的理性规划模式,造成了诸多问题。规划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主体需求的制度安排。村庄的主体结构及其行为特征都不同于城市,这将重组规划的假设和前置条件,因此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范式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范式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村庄的特质,指出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并认为村庄规划是基于内生秩序的沟通规划。村庄规划应注重社会关系,促进沟通、协调和共识构建,规划师也要调整自身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德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始于十九世纪中叶。西德当代著名城市规划学者阿尔勃斯(G.Albers)教授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大约1860年至1910年为第一阶段,即所谓被动式规划阶段(Anpassungsplanu-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至今,已涌现出诸多规划理论。其中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规划学界提出的沟通式规划理论,近年来逐步进入了中国规划师的视野。伴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城市规划中产权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该理论迅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沟通式规划的起源、主要思想、规划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对沟通式规划在中国如何更好地运用展开思考,提出了增大公众参与规划的权利、将沟通式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在规划编制中设置沟通参与评估部分、规划专业教育中增加沟通式规划技能训练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