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效液相色谱进展(二)——微柱液相色谱近年的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微柱液相色谱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生物技术和新药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微柱液相色谱最近几年的发展,对其发生、发展和优缺点作了简要的叙述。本文将微柱和常规液相色谱进行了比较。对微径和毛细管色谱柱的制备、微柱液相色谱仪、微柱液相色谱和其他仪器的联用技术以及微柱液相色谱的应用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使用高温实时观测设备对添加有Al2O3-Y2O3烧结助剂的碳化硅(SiC)陶瓷在烧结过程中的收缩情况进行了观测,获得了液相烧结SiC的收缩曲线;使用TG-DTA-MASS联用技术、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对该SiC陶瓷在液相生成前后的质量损失(失重)情况及其在烧结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C表面SiO2的存在降低了Al2O3-Y2O3的共熔温度,使液相在远低于烧结助剂最低共熔温度时就已经生成;液相的生成造成了碳化硅试样的快速失重。  相似文献   

3.
4.
由于微柱液相色谱(p-LC)具有高检测灵敏度、低溶剂消耗、可以与质谱等多种检测器联用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微柱液相色谱技术的最新进展加以系统综述,引文39篇。  相似文献   

5.
液相色谱分析仪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法进展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液相纳米化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纳米化学是当代化学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分支之一,它以纳米子或团簇的合成,表征及其化性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液相中的组装纳米粒子或团簇,使我们有可能控制其颗粒度及结构,以期获得具有一定大小及结构的人造功能分子。本文首先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合成纳米粒子的方法,紧接着详细阐述辐射合成和光化学合成方法,包括合成原理最佳条件及优点等,着重介绍了通过调节介质的组成(物料,浓度等)及介质性质(pH值等)来控制的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建立了一种测定三嗪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固定相为碳十八硅烷键合硅胶,流动相为0.8%的溴化四庚基胺-乙腈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柠檬酸盐缓冲液︰水(体积比为500︰55︰5︰440),检测波长254nm。在0.05~10mg/mL范围内三嗪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4,相对标准偏差为1.31%,加标回收率在99.4%~102.7%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仪表工业》2010,(6):23-23
安捷伦科技公司目前发布了一系列新型HPLC(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在常规液相色谱仪上能够得到更高的柱效和更低的背压。基于安捷伦独特的填料技术,新型AgllentPoroshell120色谱柱的分析速度和分离度与亚二微米色谱柱相当,而压力只有后者的一半(通常低于400bar),因此适用于任何液相色谱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仪器仪表》2010,(6):23-23
安捷伦科技公司目前发布了一系列新型HPLC(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在常规液相色谱仪上能够得到更高的柱效和更低的背压。基于安捷伦独特的填料技术,新型AgllentPoroshell120色谱柱的分析速度和分离度与亚二微米色谱柱相当,而压力只有后者的一半(通常低于400bar),因此适用于任何液相色谱系统。  相似文献   

15.
液相色谱作为一门重要的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着重介绍了芳香族羧酸的几种重要的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反相液相色谱法,离子对液相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和离子排斥色谱法。并将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绿色样品前处理技术——液相微萃取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环境水体中污染物的分析检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液相微萃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本文简单介绍了两种液相微萃取技术一多孔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和分散液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氨基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氨基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作用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柱前衍生化紫外吸收检测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仪器简单,成本低,不会引直谱峰扩展,衍生化产物较稳定,大多数可在室温下分离。列举了氨基酸注射液、蛋白水解液氨基酸含量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
20.
高效液相色谱近年进展(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