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现代的交流调速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和快速计算能力,提出了一种用RBF神经网络来实现的具有在线自调整功能的模糊控制方案,并给出了把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器相结合的基本设计方法。通过仿真实验表明,该控制方案与传统的PID控制相比,具有鲁棒性强、恢复时间断和超调量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交流调速系统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交流变频调速系统,提出一种用于控制未知系统模型的改进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案。该方法采用一个三层BP网络辩识交流调速系统的特性,用另一个CMAC神经网络作为自适应控制器。实验仿真证明该控制方法能克服传统交流调速中常规控制不能适应工况变化的弊端,能明显的提高系统的性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规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建立在MATLAB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构建模糊PID控制器,通过神经网络自学习能力在线提取模糊控制规则,根据不同时刻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运用模糊推理在线自整定PID参数。仿真表明,改进的模糊PID控制器具有常规PID控制器更好的效果。本系统适用于高性能交流伺服或调速系统。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PID控制在交流调速系统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结合专家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PID控制的集成控制方案,用来提高交流传动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系统通过状态观测器修正系统因参数变化和非线性引起的误差,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算法。通过计算仿真研究,表明了集成控制方式的良好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交流电机调速控制中模型不确定、系统非线性、检测与变送难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实时智能控制方案及控制结构,并给出协调控制规则及模糊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IPMSM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IPMSM调速系统模糊控制方法;运用模糊逻辑分析和设计了控制器,建立了仿真模型,并针对不同运行情况对基于模糊控制的IPMSM调速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模糊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IPMSM调速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达到了高精度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7.
模糊控制器实现的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模糊控制方法在直流调速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针对传统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所存在的缺点,提出将PID/模糊控制器应用到直流调速系统中,并通过MATLAB语言对这三种直流调速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8.
林尚伟  林岩 《控制工程》2008,15(3):235-238
讨论了快速路匝道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问题。针对匝道系统特点,分析了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律的遗传神经匝道协调控制方案。在该方案中,对模糊控制输入输出数据进行线性修正,使用修正后的数据完成遗传神经网络训练,并用神经网络代替模糊控制器对匝道系统进行控制。给出了神经网络结构和遗传算法流程,并结合宏观交通流模型进行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模糊控制相比,控制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两变频调速电机系统的神经网络逆同步控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针对以恒压频比工作方式的两台变频器+感应电机系统的特点,导出了两变频调速电机系统的统一数学模型,并证明该系统可逆.进一步采用静态神经网络加积分器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来构造该逆系统,并将神经网络逆系统与两变频调速电机系统相串联复合成由速度和张力子系统组成的伪线性系统,实现速度和张力的解耦.然后分别对速度和张力子系统设计线性闭环控制器从而实现对两变频调速电机系统的高性能控制.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和较强的抗负载扰动的能力,提出的神经网络逆同步控制方法为解决交流多电机系统解耦控制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PI控制器以固定不变的PI参数去处理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很难满足各种工况下的性能指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模糊控制理论引入到交流调速系统的PI控制器中,实现PI参数的实时调整,显著地改善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仿真实验表明,在同等实验条件下,模糊PI控制的动态性能优于传统PI控制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使交-交变频调速系统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传统三相交流调压电路触发脉冲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拓展出变频的功能.并使用两相控制策略,对断续阻塞控制方法进一步改造,提出一种两相连续型脉冲阻塞式交-交变频控制方法.实现了输出电压、频率同时可调,且有变频范围广、间隔致密的特点,适用于交流调速系统.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具有电压正弦度好、转速可调、带负载能力强等优点.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两相连续脉冲阻塞原理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工业现场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B 样条基函数神经网络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B样条函数八为模糊隶属函数,利用神经网络实现模糊推理,提出一种模糊B样条基品数神网络,并将其用于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目前在线运行较多的电压型PWM变频器驱动异步电动机的交流变频调速系统供电电网的谐波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给出了电压型PWM变频调速系统谐波分析等值电路参数的计算公式,在对系统合理等效的基础上对该系统供电电网的电压、电流进行谐波分析,通过仿真验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串级润达系统的性能指标,根据交流调速理论及自动控制的系统的原理,介绍了Pn控制的双闭环串级调速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简要分析了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并利用实验设备,测量了系统的静态与动态指标,记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发电机组是复杂多变量非线性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干扰等特点.目前国内应用的风力发电机组大多采用变桨变速恒频系统,具有风能利用系数高、安全可靠、改善整机受力等优点,然而依然面临载荷过大、功率波动大和变桨过于频繁等问题,因此,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系统中,选择最适合控制策略的控制器的优化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提出基于模糊性能评估器的控制方法,建立非线性控制模型并设计模糊控制器,介绍了控制器的优化设计步骤,仿真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矩阵变换器励磁控制的无刷双馈风力发电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在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功率变换器必须具有功率双向流动的能力, 交直交循环变流器和交交矩阵变换器都可满足功率的双向流动要求. 而矩阵变换器能同时提供正弦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 输入电流可调节为超前、滞后或同相于输入电压, 输出电压可实现幅值、频率和网侧功率因数的独立控制. 利用矩阵变换器, 通过控制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绕组的电压幅值、频率, 为风力发电系统提供励磁. 压频比控制器采用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控制策略, 对电机的转速和功率因数进行控制. 采用DSP,CPLD构建了基于四步换流方案的矩阵变换器实验励磁系统, 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可行性和稳定性, 为矩阵式变换器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船用三相交流电机直接转矩增加模糊PI控制,改善电机的调速性能。根据三相交流电机数学模型,和按定子磁链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理论,再增加模糊PI进行偏差调节,最后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电机仿真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糊PI的三相交流直接转矩电机系统比传统PI控制的电机响应速度更快、动稳态性能更好,可满足实际电机调速要求。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a robust adaptive fuzzy control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in strict‐feedback form with the unknown time‐varying saturation input. To deal with the time‐varying saturation problem, a novel controller separ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to separate the desired control signal from the practical constrained control input. Furthermore, an optimized adapta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design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adaptive parameters. By utilizing the Lyapunov synthesis, the fuzzy logic system technique and the Nussbaum function technique, an adaptive fuzzy control algorithm is constructed to guarantee that all the signals in the 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remain semiglobally uniformly ultimately bounded, and the tracking error is driven to an adjustable neighborhood of the origin. Finally, som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provided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me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