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视觉景观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方法和技术研发与应用3方面,阐述了国内外视觉景观评估研究的进展、难题及初步的解决设想。在2个对立学派的基础上形成视觉景观质量评估。基于专家的评估认为视觉景观质量是其自身物质特性的内在表现。基于公众的评估认为景观美是客体或视觉媒介和观察者的相互作用。3D可视化、遥感、视觉模型、GIS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视觉景观评估中。当前,不论宏观还是微观的视觉评估,都朝着多感官体验、多尺度多角度模拟、用户评估简便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视觉景观研究始终面临难题,包括理论与方法的难题、技术的局限性问题。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设想,进行理论创新以及从技术角度进一步增强环境模拟真实度、加强用户参与性。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将现存环境的影像与被数字可视化的未来变化影像相叠合,如同现场体验一般,从而提供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将为景观评估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朱海鹏  孔宇航   《风景园林》2021,28(12):77-84
运动视知觉是观察者认知建成环境的重要方式。全景视觉技术的发展为多视角、定量地研究园林游观体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以生态学知觉为理论基础,借助全景影像技术重新解析园林游观体验的视知觉线索,并提出动态环境视觉信息的测度和分析方法。以苏州留园中的游园路径与景观构成为对象,定量化、可视化解析游观过程中的视觉信息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为园林游观体验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主编心语     
刘滨谊教授推荐并组织了本期的主题,还领衔翻译了埃卡特·兰格等人的《视觉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这是我企盼多年的回顾文章,译文质量也不错.文章里面谈到数理化的西方景观体系遇到两大难点:1)“迹象表明没有一个自成一体的评估框架.一边是客观主义者或物理学派(基于专家的),另一边是主观主义者或心理学派(基于个人的)”.2)“方法学上很难处理,它涉及所见的景观是来自一个给定的景点,还是看这个实际景点本身(“从四周看此景点”与“从此景点向四周看”的问题)”.依我看,第一个困难是不可克服的,第二个难题本质是个增加计算维度的问题,理论上是可解的,但实操上还是个麻烦事.  相似文献   

4.
景观的视觉美学质量被广泛认为是值得保护的宝贵资源。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将目光从之前的广泛区域性研究重新定位到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街道美学研究,因为他们认为,街道环境对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与舒适度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针对城市街道的景观美学进行分析与评估,最终得出影响街道美学的关键因素。基于广泛的基于景观感知的调查,发现虽然不同受访者针对同一街道景观有着不同的观点与偏好,但是其偏好绝大部分都受到街道景观美学视觉质量本身的影响,景观美学质量越高,共识越趋于统一。与此同时,还发现基于空间结构层面的景观美学因素也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美学的偏好。  相似文献   

5.
徐伟 《华中建筑》2023,(4):128-133
空间景观是彰显城市品质的核心要素,针对建成环境空间景观系统的评估也是对城市后续建设优化和规划景观日常管控进行反馈的重要依据。该文以空间景观的“技术评估”“实效评估”以及“价值评估”为方向,基于这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因子梳理和体系建构,试图建立一套普适性的建成环境空间景观体系评估流程,最后通过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实施案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结合景观感知主体(人群)的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将城市公园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叠加,构建评估模型与方法,动态评价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首先,选择基本视觉元素和视觉敏感度两方面共6项指标计算景观视觉空间分布;其次,基于实测校正ENVI-met模型,模拟2h间隔的生理等效温度(PET),再利用热感觉投票获得热舒适性的空间分布;最后,依据季节和早中晚时间序列,对于少年、青年和中老年3类人群,利用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统计,确定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的叠加权重,获得动态评价结果。针对中老年人群在重庆市沙坪公园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秋季的早中晚叠加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较为相符。该评价方法结合景观视觉和热舒适性,基于人群构成,构建了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的时间动态评价图谱,为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感知制图,以及量化测度公园的生理和心理综合感知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认知视角下的校园雨水花园设计旨在探讨生态语境下校园景观的教育作用。环境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方式是通过环境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影响受育者,无意识教育方式为受育者提供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教育途径更能深刻影响受育者的认知。基于生态认知的校园雨水花园设计以无意识环境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显露设计,以可视化雨水路径刻画雨水生态特征,以满足花园功能、技术和艺术要求且实现可视化雨水路径的空间设计与艺术品质,创造雨水花园的张力场效应和感染力,如空间秩序、材质对比、色彩运用以及空间的愉悦体验等,以促进生态的无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相关成果、系统分析乡村景观相关文献基础上,比较乡村景观保护的理论方法及数字化技术优势,从路径、技术等方面综述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景观保护中展现出显著技术优势。(2)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景观保护中的应用分为4个时期,即信息采集阶段(1990-2000年)、分析评估阶段(2000-2010年)、营建管控阶段(2010-2015年)、综合应用阶段(2015年至今)。(3)乡村景观数字化技术的路径分为景观信息采集—分析评估—营建管控。(4)乡村景观的信息采集包括景观空间信息采集和人类行为感知数据采集,涉及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影像、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大数据、生理检测与虚拟现实等;分析评估主要涉及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场景可视化等;营建管控主要涉及参数化设计、景观信息模型、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基于上述分析,指出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在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趋势:(1)技术方法创新应用,辅助景观保护;(2)应用场景日渐广泛,全过程实践协同。研究旨在为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在 2010 年发起的景观绩效系列研究计划掀起了景观绩效评估的热潮,致力于通过科学 量化的方法验证可持续风景园林设计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综合价值。介绍了该研究项目的兴起背景、评估框 架和实施框架,然后深入剖析了综合效益评估、设计策略有效性的循证和知识库平台作为该项目的主要特点的同 时存在的研究困难,最后总结了景观绩效系列研究计划的重要贡献,并针对其目前实施的状态从研究路径、评估指 标和知识服务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为我国可持续景观设计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学研究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各类信息资料的归类整理和系统性研究提供了助力,针对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建筑环境运行情况,在大众点评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使用者评语进行分析并解读,从评述者亲身经历、感受出发,了解使用者群体对建成环境的具体使用体验、评价方式与内容特质,尝试探讨信息化背景下,质性分析方法在建筑使用后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园林》2012,(3):1-1
刘滨谊教授推荐井组织了本期的主题,还领衔黯译了埃卡特兰格等人的《视觉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这是我企盼多年的回顾文章,译文质量也不错。文章里面谈到数理化的西方景观体系遇到两大难点:1)“迹象表明没有一个自成一体的评估框架。一边是客观主义者或物理学派(基于专家的).另一边是主观主义者或心理学派C基于个人的)”。  相似文献   

12.
欧洲乡村景观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彤  韩锋 《中国园林》2021,37(1):110-115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居民对夜跑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已有跑步环境研究较多关注日间情景,城市街道夜间环境对跑者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方法】以广州越秀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机对抗评分平台评估不同类型街道对夜跑的安全感、恢复力、舒适度、吸引力及环境质量等方面视觉感知的影响,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各类街道环境要素与夜跑环境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滨水街道和商业街可提升夜跑者的舒适度和恢复力,历史文化街道可增强夜跑的安全感和吸引力,而餐饮街和商住混合区街道较难激发正面跑步体验。不同街道环境要素对夜跑环境视觉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考虑夜跑环境视觉感知评价对优化城市夜间跑步环境具有指导意义,未来可以通过区分街道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措施来提升不同街道的夜跑体验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全方位调研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本文以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为依托,阐述了景观视觉质量的内涵。以南京市“美丽乡村”——水墨大埝为例,运用景观视觉质量分析的方法,调研大众对于景观小品的评价,探讨色彩、材料、尺度三要素对乡村景观小品视觉质量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文章提出了基于景观视觉质量的乡村景观小品设计理念,以此推动乡村景观小品的更新设计。  相似文献   

15.
王鑫  唐孝祥  白颖  徐应锦 《风景园林》2023,30(11):113-120
【目的】景观研究的多学科本质规定了景观特征的分类和识别存在不同的系统和方法。【方法】为确定主要的方法策略,通过系统性综述法对国内外57篇景观特征评估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根据所应用的景观概念、客观程度以及评估过程中涉及的各类指标,划分出4种主要的评估方法类型:1)强调直观、整体地解释景观诸多方面的整体性景观特征评估法;2)揭示景观要素和属性的存在与变化梯度的生物物理景观特征评估法;3)反映景观资源及其对人的视觉舒适性影响的视觉景观特征评估法;4)探寻景观历史维度发展转变的历史景观特征评估法。【结论】4种景观特征评估方法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没有任何一种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可以适用所有目的。了解4种主要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的方法学特性和优势,以评估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多种评估方法,加强优势互补,有助于实现中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和景观政策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付承伟  施祖麟 《规划师》2013,(9):109-112
"十一五"期间,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集出台了"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影响评估为例,遵循"基于一致性"评估理论,以政策文件解析、政府部门座谈、典型企业调研、统计数据分析和对比分析为评估方法,对示范区的平台载体、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区域联动和资源环境5个方面进行规划实施影响评估,为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进一步发展提供规划保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参考案例,为我国区域规划实施效果提供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近20年中国知网中民居环境性能可视化评估方法的文献研究数据信息,从研究热点、发表时间、演进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现有方法路径的优越性与局限性进行归纳。基于参数化可视化分析的未来研究趋势,文章选取该类型下的ladybug tools、Honeybee等软件及其平台Rhinoceros和Grasshopper进行切入,以环境性能评估研究较为欠缺的北京市北极阁三条胡同的聚居单元为例,进行性能模拟及相关数据分析(如风、光、热等性能问题),结合其运算结果形成环境性能评价模型并建立城市信息模型,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诗阳 《风景园林》2020,27(5):105-109
耿百利教授有着风景园林与计算机科学的双重学术背景,他曾在美国多所高校任教,并开展了大量计算机科学与风景园林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目前他主要关注混合生态系统、响应式景观、设计可视化等领域。耿百利认为计算机不仅应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与环境过程的运转模式,同时也应与环境进行直接互动。同时,他谈到了第三类智能的概念,他认为这类智能在短期内将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思考景观的形式与模式,而在长期视野下,则将帮助我们理解景观形式的内涵,提供维持或创造新生态系统的策略。此外,他谈到风景园林计算机教育不应仅关注工具的应用,更应该借助学生去理解计算机技术在风景园林不同领域的应用方式,并利用数字方法来理解景观和自然。  相似文献   

19.
2011至2012年间,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简称LAF)的景观绩效系列(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发表了70余个案例研究。住宅景观的项目虽然在专业实践中相当常见,但LAF的文集中却没有涉及。为了填补这一空缺,文章介绍了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皮特金县(Pitkin County)的3个住宅景观的评估。文章重点关注了其中2个不同项目基于一手现场数据的视觉和生物气候学分析,突出了景观设计实现社会效益的可能性。视觉分析表明,景观设计可以为将近98%的不佳视线提供缓;中。而生物气候学分析表明,归为人体舒适区的户外空间与居民自我感知的区域相一致。除了证实景观设计的有效性,本研究还能为衡量社会层面的景观绩效提供有效的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善未来的住宅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20.
景观一直以来都是以视觉体验为核心来设计的,然而我们对景观的感知是由包括视觉在内的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的综合体验。这其中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官,因此本文从听觉角度入手,重点研究和探讨自然环境声景观的营造方法,希望为今后声景观的设计提供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